分享

#老寿带你兜马路#华亭路

 徐汇老寿oykxhg 2020-08-15

按老规矩配上语音部分

从淮海中路一侧看过去

从华亭路一侧看延庆路

华亭是一个地道的上海名字,古时候的松江就成为华亭(注1)。不过华亭路是在1943年汪伪政权收回租界后才改的名。法新租界时期它的名字叫做麦阳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法国旅沪商人名命名。麦阳路筑于1919年左右。华亭路直而短,全长有732米,中间只与延庆路交会,从淮海中路这一头可以一眼看见那一端。

说到华亭路肯定绕不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华亭路小商品市场,也就绕不过陆杰老师这张拍摄于当时的照片,这张照片在所有写到华亭路的各类文章中被引用,有些是为了要裁掉下面的水印,不断地被裁剪后照片变成宽画幅了。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照片显得越来越有意义。

早年的华亭路并不为人们知晓,就是居住在他周边的居民也常常会忽略它的存在,直到改革开放后,人们被允许自由买卖商品,徐汇区首先在区境内放开了这条小马路作为步行街来作为一个服装市场,于1984年9月,由徐汇区工商局投资,将原来徐家汇肇嘉浜路西端绿地中和五原路上近70个服装摊搬迁进了华亭路,成立了上海第一个个体服装市场,僻静的小马路一下子变得热闹了起来。

2018年1月那个短暂的雪夜

当时的服装市场给人们的冲击力不仅仅是服装的款式,更加重要的冲击力实际上是心理上,我们这一代人都记得早年大家都是以国营单位上班,捧着铁饭碗为荣,认定了“生老病死有依靠”这句承诺,所以那怕是36元死工资,每年仅仅加2元钱都是心甘情愿。当小平同志建议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几乎只有原来“山上下来”的无业人员从事个体户来倒卖商品,当他们东拼西凑借了钱到南方倒来服装转手出卖获利时,那些还自以为是捧着铁饭碗的都是一种愤愤不平的感觉,特别是那些埋头教书的知识分子,于是坊间几乎无人羡慕,反而开始重新讨论“姓资姓无”的问题,直到小平同志在南方指着某件商品问:它姓资还是姓无?同时在上海过年时特意到福佑路小商品市场转一圈。于是一锤定音,再也没人敢讨论此类问题了,政策定位明晰后,接下来就是各行各业的人们开始下海试水。所以华亭路服装市场这一段历史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节点。

华亭路开设市场时,我在延庆路东湖路那个出租车站开车,可见我也是这个市场的见证人。逐步富裕起来的商贩们不再满足于掮客的行当,而是按照上海人的精明开始“驳样”,也就是在南方买了最新款的服装,迅速的到乡村裁缝这里复制,在最短的时间里在自己的摊位上展示出售,这种短平快的方式慢慢的开始推广开来,于是考验你的商业眼光和议价能力都成为了是否胜出的关键。当然由于原来清一色“蓝白灰”服装基调早已被人们厌烦,当华亭路开始引领上海服装的新潮流时,到华亭路买新衣服已经成为年轻人的共识。有这样的市场需求,生意肯定红火,甚至于北方来的服装“倒爷”也在华亭路批发进货,这都加速了商品的流转。很多个体户都是在华亭路上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曾经开车送过一个居住在巨鹿路上的小老板,在川沙镇周边的乡间小路上一家家的看样,一个是看现成的服装,看中眼的就批量拿下,还有就是看这些加工厂的生产能力,一旦有好的“驳样”就可以迅速下单赶制。我所见到的小老板只是华亭路市场中一个缩影,她们从最早的贩运倒卖、守摊转而成为投资经商。

华亭路淮海中路口

疫情中居委会组织居民登记口罩

  应该这就是49年后重新从市场上摸爬滚打的第一代商人,虽然这批人今后有了很大的分化,但是积累起来的商业头脑和知识都是后来所有从事服装或其他行业的铺垫。

  华亭路延庆路转角上的肺科医院深处有粟宗华的故居。(注2)

2011年大修时的状态

医院内部状态

   2000年华亭路市场完成了历史使命,开始整体搬迁到襄阳南路淮海中路东南侧一块待建空地上,华亭路上大部分商贩都随着搬迁挪到了同为徐汇区境内的襄阳市场,但是显然襄阳市场的氛围开始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于地盘的扩大,经营的商品开始不仅仅局限于服装,同时经营者不仅仅是原来华亭路上的本地小商贩,于是假冒商品开始盛行,而且早期入驻的商家看到摊位租金开始上涨(当时一个摊位的租金涨到20万),于是转手出租做起二房东,原来那种转战各个服装厂去“驳样”的都不见了。因此那些从华亭路淘服装的上海人开始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异,而只有木知木觉的外国人还兴致勃勃的在里面淘便宜货。

  左窗口上挂着“日本寿司”,右窗口上挂着“台湾粢饭卷”,到了夜晚,透过窗户看到的,却是满墙的油画……华亭路上一户人家典型的海派城市景象,近日出现在上海戏剧学院电视学院主办的“国际影视交流教学工作坊”参展纪录片《华亭·画庭》中。这批影视作品是由中国、瑞典、瑞士三国学生共同合作的。(这是新民晚报记者朱光《华亭路上卖早点的画廊》中的一段文字)

现在都被整治掉了。

当我们需要留存我们所经历过的时代记忆时,绝不可仅仅停留在这些西洋建筑、绿树成荫的感觉上,而是要触摸到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印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触时代的脉络。

   很多人一直好奇上海哪来如此阴柔的楼梯,看了上图你应该明白它的出处了吧?

注1: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上海设镇,淡井庙是华亭县城隍神设在上海镇内的一座行宫。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华亭县升格改为松江府,原来的华亭县城隍也相应晋升为松江府城隍,于是淡井庙又改称为松江府城隍行宫。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注2:粟宗华(1904~1970)中国神经精神病学家。从履历表上可以看到:民国13年(1924年)入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后转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

  民国21年毕业后赴北京协和医学院脑系科进修,并任助教。

  民国24年赴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研修精神病学兼任医院医师和助教。后转哈佛大学为神经科研究生。

  民国27年回国,任上海医学院神经精神科讲师兼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神经精神科主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医学院内迁,粟氏留沪开业行医。

  民国33年主持开办虹桥(精神科)疗养院。

  1954年率虹桥疗养院员工参加上海市精神病医院工作,任医务主任。

  1958年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建立,任院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