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

 henanjiyuan 2020-08-15
作者:非洲小童 时间:2012-03-11 13:22
哈哈,欢迎老穆。




图为玉圭,是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持的玉制礼器,尖首平端。

作者:非洲小童 时间:2012-03-11 13:25




后人想象的三皇五帝




后人想象的三皇五帝

作者:非洲小童 时间:2012-03-11 13:44
古公亶父有多个儿子,太伯为长,虞仲为次,季历居幼。按照嫡长继承制的原则,周民族的领导权不能交给姬昌。-----------有误,是不能交给季历。

作者:非洲小童 时间:2012-03-11 15:25
呵呵,欢迎煮酒的朋友批评指导哈。

今天再贴一段。

4、周文王有几个儿子
周文王姬昌死后,周民族入主朝歌、取代商纣的最后一棒就交到了周武王姬发手中。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姬发在位八年间几乎没有推出任何重大举措,这么长的时间里,他都在做些什么?入主中原,又需要做些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交待两件事情,第一,周文王有多少儿子,第二,中国在上古时代的山河地理,以及各民族如何分布。

据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说法,周文王生有九十九子,加一养子雷震子,共有一百个儿子。

据经史子集的说法,周文王与美女太姒生了十个儿子,分别是太子伯邑、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卫康叔封、聃季载。

此外,毛叔郑、郜叔、雍叔、滕叔乡、毕公高、原叔、丰叔、郇叔据说也是周文王的儿子。(注1)

多子多福,这个说法在过去几千年的中国曾经很有市场,实际上儿子们为了争夺家产,往往打得不可开交。为了避免因为分家而削弱家族的整体实力,包括周人在内的上古人们确立了嫡长子继承法。

举例来说,毛叔等不是正室所生,只能算作庶子,通常情况下是没有资格来继承甚至分享家族的权力与财富,更别提受封国家、成为诸侯了。伯邑十兄弟呢,虽然都是正室所生,也不是个个都能分到一杯羹,姬发也是因为嫡长子伯邑早卒,才得能继承家族的事业。

为了一个人的利益牺牲众多人的利益,这就是嫡长子继承法的精神,因为不够人性,也就不能指望人们们自觉遵守。

有能力的、胆大的就会挑战这个规则,冲击头领的权威,头领们为了巩固个人权威,也需要拿出一些实惠来结交同盟、扩大统治阵营。就是在这样的博奕中,权力与财富由吃独食式的绝对集中走向由少数人共享,由少数人的共享走向较多人的共享。

自从周文王姬昌退出历史舞台,周民族正面临财富与权力的新一轮分配与重组,周武王姬发的身边出现了众多姬姓家族成员的身影,周公旦、召公(注2:)、毕公等人虽然此前并无过人功绩,但是个个地位显赫,身居要职,这些迹象表明,武王姬发没能独断朝纲,姬姓家族成员试图集体执政,并共享天下。那么天下的范畴又是什么呢?




作者:非洲小童 时间:2012-03-11 21:00
一下午打不开,刚刚向客服求助,就解决了。谢谢哈。。


作者:非洲小童 时间:2012-03-12 10:45
欢迎小草,今天继续更新。



----------------------------------
5、曾经的“四渎”文明

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以及古中国文明都是靠着河流发展起来的,所以人们常将上述四大文明视为河流文明或者大陆文明,并常跟农耕文明、相对保守的民族性格、稳定保守整齐划一的政治制度等联系在一起。

关于这一点,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一章中写道,“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

“农只有靠土地为生,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作为士的地主也是如此。除非他有特殊的才能,或是特别地走运,他只有生活在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那也是他的子子孙孙继续生活的地方。这就是说,由于经济的原因,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

“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

此外,人们还常将中国古代文明与黄河文明等同视之。不过古代的中国人则认为,中国文明的范畴更大,为包括黄河文明在内的四渎文明。

据记载,在商周时代的华夏大地上,有四大河流由西到东,奔流入海不复还,她们分别是河水、济水、淮河、江水,史称“四渎”,四渎共同滋养着中国人,并孕育出古中国文明。

河水就是今天的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在今内蒙托克托县河口镇附近为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所阻,遂折向南流,奔腾于今陕西、山西两省边界的峡谷之间,在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的龙门山附近,汇集从东北而来的汾水,在今陕西大荔以东、今陕西潼关附近,先后汇集从东北而来的涑水与西来的渭水。

随后,河水为秦岭山脉之支脉华山所阻,在陕西潼关附近折向东流,历今河南灵宝、河南三门峡与山西平陆、山西垣曲、河南孟津,在河南孟县汇集西北而来的溴水,在河南荥阳附近(虎牢关附近),汇集西南而来的洛水以及南来的汜水,在河南武陟县汇集西北而来的少水,在今河南淇县附近,汇集北来的淇水。

然后河水一分为二,一支沿太行山东麓北流,经今河北邯郸等县,在今天津注入渤海;一支经河南馆陶、山东德州,在今河北沧州附近注入渤海。

今人习惯上将陕西、山西以下的河水流域称作黄河中下游,(注1:)古人习惯于将黄河中下游大致细分为河东、河西、河曲、河南、河内(河阳)、河北。

作者:非洲小童 时间:2012-03-12 20:34
作者:xiaoshami 回复日期:2012-03-12 19:47:12 回复

高度非常啊,读这样的史书,对于提高自己的宏观高度大有裨益,感谢小童

-------
握手,就怕你读得累,呵呵。今天很忙,又准备将河水区域的图画出来。。就没来得及更新了。

作者:非洲小童 时间:2012-03-13 09:28



作者:非洲小童 时间:2012-03-13 09:30
上图是后稷像。

现附西周河水流域示意图(附济水流域)






其中,包括渭水下游在内的河水以西区域,泛称河西。河西就是周民族的发家之地,也是未来秦帝国的龙兴之地。

包括汾水流域在内的河水以东区域泛称河东,河东据说是尧帝陶唐氏的定居之所。

河水、汾水、涑水共同覆盖的流域泛称河曲,周民族的盟友芮、虞二国以及《诗经》所载古魏国就分布于此。

包括洛水、汜水在内的河水以南区域泛称河南。周朝后来在这里建立了都城。

包括溴水、少水在内的河水以北、太行山以南流域,泛称河内,商都朝歌就在河内。河内孟津渡口周边区域又称河阳。

包括淇水在内的广大河水以北、太行山以东区域,称作东阳。河内、东阳均是古冀州的一部分。

总体说来,黄河中下游土地辽阔,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加之水运四通八达,所以很早就孕育了人类文明。其中河东、河内、河南三地更被视为天下之中的原野,也就是中原,分别是唐人、殷人、周人的定居之所。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黄河中下游固然宜居,也难免遭遇洪涝灾害,此外黄河沿线山川险要,通渡不易。比如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的龙门山,河南三门峡的底柱山,亦曰三门山,就是黄河中下游的两大天险,极大妨碍了水上通行。

基于山川地理,周人要想进军朝歌,讨伐商纣,还得大致遵循这样一条线路:自渭水东进,先走水路,经陕西潼关附近的风陵渡、三门峡附近的茅津;再走陆路,经崤山、渑池、新安,到达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汜水一带。然后在孟津渡河,进军河内。

作者:非洲小童 时间:2012-03-13 09:46
四渎之二是为济水。河内有两座大山,一是太行的余脉,二是王屋。济水发源于王屋山上的太乙池(今河南省济源市),以地下河的形式穿越黄河抵达河南,在今河南荥阳市北的邙山一带浮出地面,并形成两大湖泊,一为荥泽,殷时称作隞(áo)地;二为圃田泽。然后自西向东流经今河南封丘县、山东定陶县、巨野泽、山东济南,最后注入渤海。

淮河发源于今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县与湖北省随县淮河镇的交界处,流经今湖北、河南、安徽,随后在今安徽淮滨以东、今安徽寿县以西汇集汝水、颍水,经今江苏汇入黄海。
长江时称江水,发源于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流经今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在今湖北武汉汇集汉水,随后经今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注入东海。
感谢上天的造化,四渎之间几乎是一马平川,没有高山阻隔。战国前期的思想家列子似乎认为四渎之间几乎一马平川的地貌,归功于人类与上天的共同作用。

作者:非洲小童 时间:2012-03-13 10:06




列子的《愚公移山》是这样说的,冀州南面,河阳北面,有王屋、太行两座高山,方圆七百里,高达万尺。北山有个老人名叫愚公,年近九十,向着大山居住。

愚公苦于大山阻塞,出入要绕远路,就召集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河南,到达汉水(长江支流)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颇为疑问:“凭您的力量,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况且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土石倒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跑来帮忙。

夏去冬来,愚公一行才能往返一次。

家住河曲的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残年余力,还不能毁掉山上一根草木,又能把这两座大山的土石怎么样?”

愚公长叹一声道:“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怕愚公不停挖下去,就向天帝禀报了这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打动,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南部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列子这段貌似荒诞不经的《愚公移山》很有意思 ,一是形象地描述了四渎以及黄河中下游的地理概貌,其中河曲、河阳、河南属于黄河中下游,河阳到汉水南岸一马平川,是为四渎流域。二是表达人们渴望在四渎流域之间无障碍往来。也正是在相互往来、相互影响中,四渎文明孕育了中华文明,并共同将中华民族培养成大河民族。

人们一度认为,大河民族相对大海民族要保守和循规蹈矩,只能生活在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以农耕为生。然而在人类的早期,能够占有四渎的民族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绝非温顺的羔羊,他们几乎是根据强悍的程度分布在四渎各流域。

结合经史子集的记载以及今天的考古来看,河水中下游的大部分区域,济水上游,淮水的支流汝水、颖水流域,类似于今天的一线经济带,定居者多为历任盟主或者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济水、淮水的其他区域类似于今天的二线经济带,定居者多为历任盟主的后裔享用,他们一度被周人称作东夷集团、淮夷集团。江水流域类似于今天的三线经济带,定居者多是在河水、济水、淮水流域竞争失败的民族。还有不少民族被迫远离四渎,迁往大山,成为山地民族。

历代盟主为了巩固既有的统治,经常讨伐那些业已坐大、可能威胁盟主地位的民族,比如夏人就曾经将周人逐出渭水流域,商人就灭掉了强大的豕韦氏,并将强大的大彭氏逐出一线经济带。大彭氏随后被迫迁往江水流域,是为彭国。(注2。)庸、蜀、羌、髳(máo)、微、卢、濮七个民族基于类似的原因迁往江水流域。(注3。)

鹬蚌之争,渔翁得利,盟主殷商与各民族的斗争不仅为周民族的崛起提供了千载良机,也实实在在推动着周民族朝着入主中原的方向前进。

起初,周民族为了营救周文王,尚是以受压迫者的身份与各民族友好往来。但自周武王继位以来,周民族已经摇身一变为准盟主,替受压迫者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江水流域的八大民族如彭、庸、蜀、羌、髳(máo)、微、卢、濮因故成为周民族的坚强盟友。
-----------------------------------------------

先贴这么多,大家别累着,下午再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