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戴叔伦的《题稚川山水》,这首诗很简单,很多人都读过。 但这首诗非常奇怪。 奇怪在哪里? 我们不妨先读一读。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这首诗是不是很简单? 这就是一首旅途思乡诗,很普通嘛! 您先别急,听我一步步讲。 1、松下茅亭五月凉 这句话很简单:虽然是五月,但松树下的茅亭里很凉爽。 时间,是五月。 地点,在稚川一颗松树下的茅亭里面。 诗人感觉很凉爽。 这句话有什么隐含含义? 农历五月,已经是夏天,正常来说应该比较热了。 但诗人仍然觉得很凉爽。 那就说明,这里的气温和其他地方不同。 诗人在这里感觉很凉爽,而在其他地方感觉不到这种凉爽。 那么,诗人在茅亭里干什么呢? 我们看后一句。 2、汀沙云树晚苍苍 汀沙,指靠近水边的沙洲。 云树,高大的树木。 苍苍,空阔辽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高大的树木融入了暮色中,感觉更加空阔辽远。 这是诗人在稚川的茅亭里看到的景色,时间是夜幕降临之时。 那么,诗人喜欢这种景色吗? 应该是喜欢的。 首先,这里气温凉爽;其次,本来应该遮挡视线的树木,因为融入到了暮色中,诗人感觉能看得更远。 所以诗人喜欢这种景色,心情是愉悦的。 那么,这么晚了,诗人为什么不回家,还要在稚川的茅亭里看着远方? 我们接着读下一句。 3、行人无限秋风思 这句话也很简单:路上的行人产生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秋风思,就是指思乡,这是用的张翰的典故,张翰见到秋风,思念家乡。 我们先看“行人”两个字。 这说明诗人是旅行在外,路过稚川,在茅亭里稍作歇息,然后产生了思乡之情。 那么,诗人的思乡之情是如何产生的,是因为秋风吗? 很显然不是,这是五月,哪里会有秋风。 我们看后一句。 4、隔水青山似故乡 这句话意思是:隔水相望的青山好像是故乡的山。 这里有两种情况: (1)诗人先产生了思乡之情,所以才感觉到水对岸的青山好像是故乡的山; (2)诗人先看到水对岸的青山好像是故乡的山,所以才产生了思乡之情。 如果是第(1)种情况,那么诗人的思乡之情是如何产生的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诗人在茅亭里感觉很凉爽,而且喜欢晚上的景色。 所以我们看不出来,诗人是先有了思乡之情才在这里歇息的。 也就是说,诗人是先看到了水对岸的青山,才产生了思乡之情。 诗人用的“似”字,也就是说,这里的山水和故乡的山水很相似。 而诗人是润州金坛(今天的常州市金坛区)人,有山有水。 所以很多人这样理解:因为这里的山水和故乡的山水很相似,所以诗人产生了思乡之情。 大家看,这样解释是不是非常合理? 诗人走累了,来到稚川的这个茅亭,看到了稚川山水和故乡的山水很相似,所以产生了思乡之情。 简直天衣无缝! 但奇怪就奇怪在这里:历史上根本没有稚川这个地方! 稚川,是晋人葛洪的字,传说葛洪炼丹修道,成了神/仙。 后来,稚川指道家传说的仙都。 可见,稚川是求道之人想象中的仙都,并不是真的存在。 奇怪吧?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既然稚川本不存在,为什么诗题还要写成“题稚川山水”? 我又查了诗人戴叔伦的背景。 原来他做官之前,就曾半隐于小天台山,常与方外之士交往,精研《易经》,打算求仙学道。 所以我推测,道家的仙都虽然并不存在,但诗人对稚川有一个固定的想象:山水朦胧,美景如幻。 刚好他路过某地,发现这里的山水和自己想象的稚川非常相似,所以他写下这首诗,并把诗题称为《题稚川山水》。 否则,诗题中的“稚川山水”又如何解释呢? 还有一个佐证:这里的气温为什么和其他地方不同? 这也暗示出,这个地方和诗人想象中的稚川很相似。 这就是说,稚川是指诗人心中的故乡,而不是指他出生的家乡。 所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愿继续漂泊、渴望求仙学道的感情,而不是思乡之情。 这是用诗题来隐藏自己的感情。 您认可我的观点吗? 欢迎留言一起讨论哦。 我是沉于古诗,为您解读古诗的感情脉络,让您了解古诗中的感情表达方法。 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每天我都会为您解读至少一首古诗。 #唐诗##唐诗永昌##还有诗和远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