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與自己拉家常是因為内心里一直住着两个自己,一个叫理性,一个叫感性,他们时而默契时而争执,为避免他们因长期不交流而产生分歧和日渐生疏并最终分道扬镳会导致人格分裂,所以要时时自说自话。 多年前读一女子的自传小说,写了一对孪生姊妹,一个叫青儿,一个叫罄儿,孪生姊妹迥然不同的人生际遇,一个存在于现实,一个存在于想象,也是两个自己。当时很感慨,原来每个人内心里都活着两个自己,两种可能,两种生活,两种幸福。但实际上小说很悲戚,而且悲戚的是现实里不为人知的部分,那一刻心有戚戚焉,我与青儿或罄儿成为了好友,在某一阵子也如精神上的孪生姊妹一般。但后来各奔东西,渐渐少了联系,便也失散在各自的生活里,隔着茫茫的太平洋,偶尔三言两语,没有相忘,但更多的是内心里长存的彼此的祝福,友谊升华或简化为祈祷了。 人与人之间有时从相遇到相知相惜,有时从相遇到相离相弃,每个人都在时间里静静生长,朝着各个方向各自伸展,能够相遇并始终朝着同一方向同步前行的朋友是稀罕的,人生路上有无数的岔口,少有殊途同归,往往同途殊归。一些人相遇相识后慢慢疏淡,一些人擦肩而过却失之交臂,那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年伙伴在漫长的岁月里一一遗落,到了中年能够偶尔相聚的就没有几人了。在人生半途,四顾茫茫,就像李叔同的歌词: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当然也有相见恨晚的时候,素昧平生却一见如故,就像穿越了漫长岁月久别重逢,或像前世失散的故人隔世再见,那一刻的感动感慨无法言说,只是没能在今生最美好的年华相遇是无法弥合的缺憾。但那种仿佛失而复得的侥幸感让人对这相遇格外珍惜,从此相随相伴不离不弃。所谓知遇之恩,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如果没有,那么就自己做自己的知己吧,虽然有点勉为其难,虽然不尽如人意,却也聊胜于无。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完全了解我们自己也不完全接受自己,有时我们与自己的友谊并不会比我们与另一些人的友谊深厚,甚至有时我们会痛恨自己厌恶自己,我们时常为自己没有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而失望,尤其在人生里一些最黑暗的日子,我们曾经不止一次想要像甩掉影子一样甩掉自己。但我们甩不掉自己,我们注定要陪伴自己走完整个人生,所以我们选择与自己言和,选择原谅和宽容自己,我们重新培养对自己的耐心和友谊,尝试对自己坦诚,尝试与自己无话不谈,并在交谈里达成对自己的谅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