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岁男童考入曼哈顿音乐学院:把孩子当植物养,妈妈到底做了什么

 茂林之家 2020-08-15
6岁男童考入曼哈顿音乐学院:把孩子当植物养,妈妈到底做了什么
6岁男童考入曼哈顿音乐学院:把孩子当植物养,妈妈到底做了什么

养孩子就像是养花,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花期,没必要要求TA一定要在春天盛开。

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才能收获他们绽放的惊喜。

——鹿妈

作者 | 暖暖宇宙

来源 | 女儿派(洞见旗下账号)

前两天,闺蜜向我吐槽:“孩子一放假,我的小宇宙就爆炸。”

原来,让闺蜜爆炸的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女儿半个暑假,各种的兴趣班,就花了她大半年的积蓄。

妈妈心力交瘁,孩子也怨声载道。

与闺蜜不同的是,杭州小男孩胡文景的妈妈,没给孩子报过课外班,孩子反而一举考上了美国纽约的曼哈顿音乐学院。

6岁男童考入曼哈顿音乐学院:把孩子当植物养,妈妈到底做了什么

6岁男孩胡文景,从小就是“不一样”的孩子。

吃饭的时候不听话,上兴趣班的时候哭闹,妈妈无奈之下,“放弃”了孩子,任由他肆意生长。

因为从小生活在一个喜欢音乐的家庭中,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小文景一入幼儿园,便对小提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假若换作其他家长,大概会马不停蹄为孩子铺平未来的道路。

但文景妈妈没有这样做,面对儿子的兴趣,依然无动于衷。

孩子把拉琴当成玩乐,自编自拉,妈妈让他随心所欲,想怎样拉就怎样拉。

偶然的机会,妈妈去纽约留学,小小年纪的儿子,当起了最小的“陪读”。

胡妈妈在征求了孩子的意见后,为他申请了曼哈顿音乐学院的古典小提琴专业,没想到竟然考上了!

胡妈妈的教育方法让我们自愧不如,原来“别人家的娃”背后,都有个不一样的妈!

小文景能成功,离不开胡妈妈的育儿方法,她的秘诀就是:“随他去!”

一切遵从孩子的意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

这一句话,点醒了无数家长。

《美国幼儿园老师这样养孩子》一书中说:

“父母真正能帮助孩子培养兴趣的方式,是鼓励、陪伴,允许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索、认识世界。”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势和特长,培养出“千篇一律”的孩子不如让他们自己生长。

6岁男童考入曼哈顿音乐学院:把孩子当植物养,妈妈到底做了什么

把孩子当植物养的父母有多爽

记得马云在采访中曾说过一段话:

“在幼儿园,要教孩子唱歌跳舞,这是在他们内心种下文化的种子。

小学要教孩子价值观,到了中学就要努力学习,高中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6岁男童考入曼哈顿音乐学院:把孩子当植物养,妈妈到底做了什么

孩子从幼儿园开始,给他们播下种子,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成长周期,什么时候会开花,什么时候会结果,不取决于父母。

从播种到施肥,经过光合作用,顺应自然规律,便会结出令人期待的果实。

原来,养育孩子,把要他们当作植物养!

在日本,就有一位把女儿当作植物养的爸爸。

11岁的Noko,从小就喜欢画画,平常除了照着《美国鸟类》图鉴画,还常常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

Noko喜欢上纹身,是源于她的爸爸。

但身为纹身艺术家的爸爸并未将这些强加于女儿,直到Noko自己爱上了纹身。

小Noko在橘子皮和香蕉皮上画,技术成熟以后在洋娃娃上画,在她6岁那年,爸爸用自己当作女儿的“小白鼠”,完成了她人生中第一部作品。

6岁男童考入曼哈顿音乐学院:把孩子当植物养,妈妈到底做了什么

Noko爸爸给女儿播下了绘画的种子,给她成长提供好的“光合作用”,一切遵从女儿自己的意愿,她便会开出别样的惊喜。

Noko爸爸说:“如果女儿在未来遇到自己更喜欢、更感兴趣的事,无论她作出怎样的选择,都会全力支持她。”

正如《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书中说的那样:

父母的放手,会激发孩子更多的主动性,我们要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拥有自由选择权的孩子,人生充满了无限可能。

6岁男童考入曼哈顿音乐学院:把孩子当植物养,妈妈到底做了什么

不做扼杀孩子的“毒父母”

知乎上有一位母亲,因女儿赌气绝食,发帖向网友求助。

母亲哭诉:导致母女俩冷战的是一个笔记本。

6岁男童考入曼哈顿音乐学院:把孩子当植物养,妈妈到底做了什么

原来,女儿有一个很厚的笔记本,从初一就记录一些东西,并且每天随身带着它去学校。

刚开始,母亲并没有多问,直到面临高考的女儿成绩下滑。

母亲焦虑万分,于是把矛头转到笔记本上,认定它就是罪魁祸首。

于是当她又看到女儿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时,头脑一热,冲上去一把火烧掉了本子。

谁知,女儿看到后二话没说,转身进房间以绝食来无声抗议母亲的强势。

面对女儿的反抗,母亲并没认错,反而去责骂女儿不懂事,后来她又苦苦哀求,最后以收手机威胁女儿,告诉她笔记本里的秘密。

女儿边哭边说,本子上积累了多年的小说灵感,她打算高考结束后开始动笔创作,是她“除了家人最重要的东西”。

表面上看,这位母亲在求助,实则是想方设法让女儿向自己低头,屈服。

她不承认,自己其实是在扼杀女儿的梦想。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控制女儿思想的自由,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6岁男童考入曼哈顿音乐学院:把孩子当植物养,妈妈到底做了什么

记得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不能将自己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可这类“有毒”的父母,强行把孩子当做“心愿池”,逼迫孩子达到他们的期望值,听不见也不想看见孩子内心真实的渴望。

可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说,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无论父母怎么“改造”,他最终还是想成为自己。

那些过于着急的父母,总想抹掉孩子原本的样子,反而成为了孩子的“摧毁者”。

6岁男童考入曼哈顿音乐学院:把孩子当植物养,妈妈到底做了什么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

育儿书籍《正面管教》中有一句经典的话:

“如果你觉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一定是你用错了方法。”

养育孩子确实是件劳心费神的苦差事,正因为我们在孩子身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才想要他们更加出色。

父母看到孩子的差异化,却不能消灭差异,焦灼的我们只能推着孩子奋力追赶更高的目标。

但当我们提着孩子奔跑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意愿。

6岁男童考入曼哈顿音乐学院:把孩子当植物养,妈妈到底做了什么

若你静下心,用养植物的方法来培育孩子,就一定知道:不是每朵花都绽放在春天。

同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期,不同的阶段,生长速度或快或慢,这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节奏不同。

就像南京6岁的小女孩Miumiu一个人就是一支乐队,这样早早灿烂绽放,博得掌声的孩子是迎春花;

出口成章的武亦姝,小时候坐不住,后来学得满腹诗书气自华,这样后天勤勉,长大后亭亭玉立的孩子是莲花;

红遍海内外的李子柒,出身贫苦却用一己之力推动文化传播,这样逆天改命,自强不息的孩子是腊梅;

还有另外一种孩子,他们天赋平平,家境一般,通过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普通的工作,自立自强,这样的孩子是矢车菊。

6岁男童考入曼哈顿音乐学院:把孩子当植物养,妈妈到底做了什么

可见,每种花都有自己开放的季节和独特的色彩,或浓烈或清冽,但不可或缺。

叶圣陶先生也曾把教育比作农业,给予作物适当的土壤、养分和阳光,它们就能自己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手捧着这颗种子,要精耕慢养,相信孩子,然后静等花开!

就像《安的种子》里说得那样,我们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他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好的教育需要我们心态平和,不急不躁,牵着孩子一起感受风享受阳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