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市镇的历史演变

 鄂中京山 2020-08-15

京山县中部的新市镇, 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是具有二千二百年悠久历史的古县城。

城区地处大洪山南麓摩天岭余脉,北枕张良山,南抵惠亭山,西邻惠亭湖,东连京源山。东、南为连结江汉平原的丘陵岗地。城南溾水河(俗称县河、南河)由西向东穿城而流,城区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新市镇设为县治的历史,至迟始于西汉初高祖五年(前202年),至今2200余年。汉高祖即帝位后,析南郡置江夏郡,立云杜县,这里便作为了县治所在地。以后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晋末析出云杜县北境置新阳县,其间县治均设于此。南北朝时战乱频仍,行政区划变化频繁, 京山境一度设有新州、温州,梁宁郡、宜人郡, 其间州、郡、县治也并置于此地。到隋代大业三年(607年),并南部的角陵县、盘陂二县,始立京山县,县治仍设于此。唐初武德四年(621年)又重置温州,州、县治也并设于此。至贞观八年(634年)废州。此后历代县名未变,县治也依例置于此地。老城区的西街今新市医院处,是古城的西门外,史上建有牌坊 “云杜古关”,是古城的历史标志,1938年被日本军机炸毁。今天的文峰公园西门,于2010年重建了更为雄伟壮观的“云杜古关”。

历史上的古城多次毁于兵燹。史载, 北宋、南宋皆有城。明成化六年(1470年)为防寇筑土城,明正德(1507~1521年)初年甃之以石,正德十一年(1516年)再次修复后增加新南门。各城门有楼,城门外有壕深一丈,南以城南溾水为池。嘉靖时各城门命名为:大东门(今文化馆前)名迎恩,小东门(今粮食局前)名应德,旧南门名南阳,新南门名萃景。西门(今西街菜场处)名长庚。北城无门有楼。

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占领京山二年余,旧县志载:“贼入楚境,戍马冲突,县无宁日……燎原播虐,几无孑遗……城郭庐舍,极目瓦砾。”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城垣,鼎新城楼。百余年后至清道光,又大兴修筑。至清末,县城周长一千一百八十二弓,城楼5座,敌楼1座,有垛953个。

县城历代曾建青石牌坊52座,以明代最多。清末尚存近二十座,其中豸绣坊嵌有“狮子滚绣球”,石雕造型工艺精妙。有民谚:“天门四十八牌楼,抵不上京山一个狮子滚绣球。”城内外有街道18条,古亭、阁、殿、庙宇鳞次栉比。大东门外有会仙桥、养济院、惠山书院。东郊有申公墓(申包胥)、山川坛、文笔峰、楚望楼(纪念明代著名经学家郝敬,又名楚望)。县河从东至西有南河桥、滚水坝、磴子桥、三闾桥,有船码头多处。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人称“小汉口”。城內外有住户1000多家,居民7000多人,商店500余家。

1938年8月29日,日本飞机对京山县城狂轰滥炸,死伤二千多人,大量名胜古迹遭受毁灭,千年古城化为废墟。1946年,县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警示后人勿忘国耻、县耻,取春秋时期乞秦救楚的功臣、邑人申包胥名,县城更名“包胥镇”。 当时全城居民不满五百户,人不足三千,县城仅有小手工作坊10余家,全部工人不足50人。城区破败不堪。

1947年12月,我人民解放军占领京山全境。新中国建立初期,县城更名“城关镇”。县城获得新生后得以重建。至20世纪80年代,改建、新建城中路、京源大道等街道15条,城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1981年,为纪念发生于县域的新市绿林起义,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城关镇更名“新市镇”。

进入公元二千年新世纪以后,城区建设飞速发展,变化巨大。2002年10月长荆铁路建成通车。新城区东至永兴镇,西连老城区,南抵鸭嘴山,北临长荆铁路,规划区总面积达65.21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城市延承山水脉络,弘扬城市文化,高楼林立,街衢纵横,交通便利,风景优美,2010年建成文峰公园,闻名遐迩。城区各种社会功能不断完善,宜居、宜工,宜商,成为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山水园林新城,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网球特色城市”等称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