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三农场郑氏一家人

 鄂中京山 2020-08-15

郑氏大家庭的部分人合影  坐着的左起第二位是郑奶奶、第三位是郑爷爷,第四位是郑叔叔。后排右二是张阿姨。左前第一个小孩是郑杰。【旧照片翻拍】

五三农场的郑氏一家人是我心底里的尊重。

在我小的时候,郑爷爷是五三医院最早的中医大夫,是很平和安详的老人;郑奶奶是家庭妇女,瘦个子,乐天型。那些年的夏季夜晚,郑奶奶总是轻摇着扇子坐在门前乘凉,小孩们围坐在她的四周听故事,成为我们人生最早的一道温馨记忆。听说郑奶奶出身南阳地区的大户人家,晚清时祖上有人出任沙市的道台,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

郑爷爷郑奶奶在农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郑献庭是“红军干部”、五三农场建场初期的副场长,五十年代中叶就调到省农机局当一把手;二儿子郑国祥1947年入伍,部队转业后和大哥一起参加到农场的开创,郑叔叔的妻子张梅恩阿姨是易家岭汽车站的创始人,一直工作到退休。记忆里,他们永远是一脸的笑容。在五三农场接近60年的风雨中,他们既没有“争当先进”得到披红戴花的荣誉,也没有被众人指点非议过什么;一家人既没有因为家庭里有高级干部而感到有半点特殊(更不要说得到什么照顾),也没有与谁发生恩恩怨怨。总之,没有听到过任何关于这一家人的传闻,从老到小一大家人,在易家岭地区安安静静存在,平平淡淡生活。

天下千千万万的良心民众,也许不把“中流砥柱”“民族脊梁”“先进代表”当自己爽口的名词,但是古老民族社会肌体的优质细胞、健康血液是他们合成的。

郑叔叔张阿姨的儿女都在五三长大,目前只有小儿子郑杰还在易家岭,经营着“太乙书店”。

郑杰外号“老八”(在郑氏家人第三代里排行)。这个昔日并不起眼的小弟弟,今天以稳健踏实的身影跻身在易家岭经济圈的老板阶层。

这是在母亲六十大寿时一个孝子的心迹留痕:

“哇然出母体,久悬心放下,历尽千辛苦,嗷嗷我长大,难忘哺乳情,祝福好妈妈。”

意外的发现使我不禁唏嘘。

一个血脉相连的家庭,连绵不断的成员,终究会随着时间长河的流淌而移动、消散。能够“定格不变”的是一代人传承一代人的精神品貌,以不定的形态保留着,不经意就能使人眼睛一亮、心头一热。人们常说的“言传身教”、“发扬光大”都可能是人为的、表浅的说道,一切最终靠着自然规则前行,潜移才默化,根深才叶茂,源远才流长。那些“一声炮响”送来的东西,拼死拼活斗来的辉煌,偷天换日般的野胆忽悠,充斥于眼耳的华丽喧嚣,在生生不息的历史潮流之中,最终都可能是无益的泡沫。

今天,郑爷爷、郑奶奶早已作古,郑叔叔、张阿姨也先后去世。

郑氏一家人仍然是我心底里的尊重。

我相信,一个具有深深根基的大家庭,令人敬仰的传统不会被老人们离世时带走。                                                                                                                                                                                                                                    2010年9月4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