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山“三宝”——桥米

 鄂中京山 2020-08-15
——京山的“坪坝酒”、仁和的“白花菜”、孙桥的“桥米”皆为京山特产,堪称京山“三宝”。

  

京山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4000多年前的屈家岭文化、苏家垄文化和1900多年前的绿林文化世代流传于长江中游地区,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这块土地上,数百处古寨、古城、铭文、碑刻等历史遗存闪烁着浓郁的人文光芒,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京山最为闻名的还是拥有400多年厚重历史的桥米,这桥米可是京山“三宝”中的第一宝。

在我浪迹天涯的人生中曾经多次从江南水乡到过中原大地,对于湖北荆门市的京山县我只来过二次,每次乘火车由绍兴直达武昌火车站,然后在宏基汽车站乘坐大巴出发向西北而行,途经孝感市的应城,再向西行走一个小时,就会到达京山。
  
一路走来,在我看来,武汉至京山的这一条公路极为普通,沿途也没有什么绚丽风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就是这条车通南北,商贾接踵的道路在历史上却十分重要,曾被称为“米路”。
  
京山自古以来就盛产稻米,每到稻米收获时节,京山的稻米就会顺着这条道路,由米商先行运至汉口米市,然后再经由水路,行销鄂湘和两广。
  
“京山桥米”是京山县的特产,因原产于京山孙桥镇而得名,其颗粒细长、光洁透明、可口不腻,早在明代就被御定为“贡米”。
  
“京山桥米”的特点是干,整,熟,白,青梗如玉,腹白极小。并且其颗粒细长、光洁透明,是水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用“桥米”做的饭松软略糍,喷香扑鼻,营养丰富。
  
“桥米”,是京山县孙桥镇所产稻米的简称。
  
据《孙桥镇志》记载,“桥米”最初的品种叫“洋西早”,原产地在京山县孙桥镇余家沙坡村与蒋家大堰村之间。
  
这里有一处蒋家大堰,这大堰积聚雨水和山泉灌溉着附近一条山冲的一百二十多亩稻田,出产的稻谷颗粒园实,米白质重,或蒸米饭,或煮稠粥,雪白一片,喷香馋人,食之似糯不腻口,如粳不稀软。
  
历史上曾是朝贡皇帝的御米,从明代嘉靖年间就享有盛名。
  
而蒋家大堰的大姓蒋氏家族也曾因为120亩“桥米田”作为“皇帝专供”名扬天下”因此富贵。又因为运送“贡米”,驿路直达荆襄,交通畅达,使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人气,也便有了集镇。
  
而六里之外也曾有一座黄家岭庄园,黄姓主人因受命征收贡米,直接关联朝廷而雄霸一方。据说,盛极一时的时候,庄园有四十几个天井,还配备了武装力量。
  
后来的蒋家集被日本人的飞机炸平了。
  
如今,蒋家集的遗址上,只能找到只砖片瓦,早已无法链接当年的繁华了。唯能看到的只是竖立在路边的一座“桥米源”石碑,碑体刻写着桥米传说的文字,传扬着京山桥米的文化。
  
孙桥距嘉靖皇帝的故居钟祥皇庄只有30多公里的距离,传说当时的地方官员将“桥米”敬奉给皇庄,嘉靖皇帝的父亲品尝之后,赞赏不已,派专人送到京城皇宫,嘉靖品尝后更是赞不绝口,被誉之为“食宝”,并常以桥米为“御膳”。
  
故而桥米又称为“御米”或“贡米”。
  
当时朝廷限量种植,官府还要派员把守,收获时要如数上缴。据说当年很多种植桥米的农户自己都从未吃过此米。
  
当地有一首描绘“桥米”的歌谣是这样唱道:“桥米长,三颗米来一寸长;桥米弯,三颗米来围一圈;桥米香,三碗吃下赛沉香。”
  
京山桥米的优良品质得益于当地独特的种植环境和土壤条件。京山地处丘陵地带,昼夜温差大,又有着充足的日照条件,适宜于水稻的生长;独特的土壤条件为京山桥米的生长提供了重要保障,使得京山桥米口感上佳。
  
据有关专家对当地桥米田土质的分析,桥米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含量都明显优于周边其他地区的产田,而且灌溉稻田的水源来自山涧的温泉水,含有丰富的铁、硒等元素。
  
关于京山桥米当地还留传着二个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明朝湖广承天府(今湖北省钟祥市城关),有一古刹玄妙观。观内虽然道人众多,可就数那位名叫纯一的道人最为特别,他苦修苦练,数年坚持如一日。
  
一天,玉皇大帝念纯一向佛真切,功成果熟,便动了恻隐之心,发他到人间来做一朝天子。于是,将纯一投胎到当时居住在承天府的兴王朱佑杭家为世子,即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璁。
  
嘉靖皇帝降世后,终日大哭不止。老兴王一家人慌得没有办法,一面求神拜佛,一面出榜招医。榜文写到,谁能治好世子的病,高官任做,骏马任骑。
  
说来也巧,刚好武当山真武大帝云游至此,他拨开云雾仔细一看,见有不少人士望榜兴叹,便掐指算出其中机关。
  
然后,他摇身一变,揭榜进府,俯在嘉靖身边,轻轻耳语:“天降你为君,何愁无粮吃,贫僧我为你去寻找粮来,是也。”
  
言罢,嘉靖当时就止住了哭声,老兴王高兴得满脸堆笑。
  
再说真武大帝为了替嘉靖寻找到一块生长御米的地方,走遍了承天府周围的山头山冲,那些地方因为离汉江太近,不是鱼腥太重,就是地脉太轻,产不了皇帝所用“御膳”的粮食。
  
后来,真武大帝寻来找去,终于在新阳城西,今孙桥境内的盘山观下选中了一条山岭。因山岭有一堰名“泥巴堰”,故山岭名“泥巴堰岭”。
  
真武大帝用脚板在岭上踏了几踏,手指按了几按,岭东岭西便信手生出几十块田来。然后,真武大帝又在这些田的周围圈上一道佛印,田块便罩上了灵光。
  
有了产粮的地方,嘉靖不再哭啼。他开始吃饭后,就专吃这个地方的米。以后他进京当了皇帝,总叫这里的人将米送到皇宫去专供他和嫔妃食用,故有“贡米”之称。
  
这几十块田无论风调雨顺,还是旱涝灾害,总产增不过五石,减不过十石,据说是由于皇宫中添人减人的原因。
  
人们看到同是一榜田,上下田用的同样的水,播的是同样的种,而长出来的稻谷就不一样,觉得蹊巧,取名巧米。
  
后又因巧米产地在孙家桥,便将“巧米”读成了“桥米”。
  
传说二:
  
明朝嘉靖年间,有一石匠师傅,系钟祥显陵人氏。石匠常年在天门、仙桃一带做手艺,因水土不服,加上劳累过度,病了。
  
返家途中,病入膏肓的石匠经过京山36大堰之一的蒋家大堰时,发现石桥年久失修,桥墩歪歪斜斜,他刚上桥礅,便随桥礅倒了下来。
  
石匠倒在桥边,眼看脸色一片苍白,有出气没有进气了,堰旁蒋家大湾的人们见状赶紧将石匠抬到湾里,由各户分日送饭给他吃。
  
石匠吃了饭后,脸上渐渐有了血色,人慢慢地也有了精神。
  
这样,不到半月,石匠的病完全给“饭”治好了。
  
石匠身体康复,他十感激蒋家大湾人们的好心好意,主动将桥修复。
  
回到家后,石匠逢人就讲蒋家大湾的人如何如何好,特别是那里的米如何如何神奇,奇得就像神丹妙药一样既能治病又能延年益寿。
  
慢慢地这事儿在民间流传开了。又慢慢地这事儿传到了显陵附近的皇亲国戚那里,随后,便很快传进了皇宫里。
  
于是,皇宫派人到蒋家大湾考察,此处大米确有独特之处,便将米带入皇宫,皇帝食后,大加赞赏,当即钦定为“贡米”。
  
从此,桥米成了嘉靖皇帝“御膳”的佳品。
  
京山位于楚国核心腹地,大米是楚国的特产。孙桥镇这一带也属于屈家岭新石器文化的活动范围。桥米应当是屈家岭古人类和楚人世世代代延续发展至今的成果。
  
桥米的传说,把桥米和皇帝联系了起来,增加了桥米的神秘和光辉,使桥米更令人神往。
  
身为贡米的京山桥米”味道到底如何呢,当年很多种植桥米的农户自己也没吃过。
  
当时朝廷限量种植,每户只允许种二三斗田(约为6~9分地),官府还要派员把守,收获时要如数上缴。
  
京山县志记载,桥米做出的米饭粳而略糯,香喷扑鼻,可口不腻。我在京山吃过纯正的桥米饭,与我们常吃的东北大米口感不同,有着独特的风味。
  
“京山桥米”是湖北省京山县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算得上是国宝,昔日贵为贡米限量种植,而今也走出京山,飘香万里,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把一个古老传说演绎成了一部跌宕起伏的现代传奇。
  
“京山桥米”无疑是京山三宝中的第一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