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诗人孟郊与京源山

 鄂中京山 2020-08-15
 京源山位于京山县城东7.5千米。明末清初曾名大法山。京源山一名始见于《隋书.地理志》:“京山县有京山”。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隋改角陵曰京山,因山以名也”。《清一统志》:“京山……一名京源山。”属大洪山。呈西北-东南走向,面积约20平方千米,多由石灰岩组成。主峰林家寨海拔353米。山体多裸露,草木稀疏,仅山腰生长着杂草和树木。山巅依稀可辨有石墙围成的南北两寨,其中南寨残存有石屋、寨门等遗迹。寨上还尚存有清代残碑。南麓东侧周家窝曾有京源古寺遗址。
       
史载自隋大业三年(607年)置京山县起,一直沿用至今。
       
唐代京源古刹依山向上成十层排列。这里岩石嶙峋,草木茂盛,京源古泉发源于古寺之旁,泉口不远处汇成深潭。在莫林湾一带有龙泉寺、白马寺、东岳庙依山而立。距莫林湾200米处的山洞中,有两股相距5米左右的清泉从石缝间汩汩流出,酷似牛鼻流水,故称金牛泉,也称牛鼻泉。清代诗人易本烺有诗云:“言指京源路,秋风落帽斜。金牛泉绕带,白马寺临花。”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当时京源山下的秀丽景色。明代京山进士高岱因慕京源山的风水,死后安葬于此。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曾经游览过京源山。孟郊(公元751—814),字东野,唐代湖州武康(今浙江)人,他曾隐居嵩山,早年屡试不第,46岁才中进士。他一生穷困潦倒,素有“苦吟诗人”之称。他和贾岛同是韩愈的学生,当时唐朝文学界曾并称他俩为“郊寒岛瘦”。孟郊的山水诗虽阴冷苦涩,但锤炼精湛,有峭拔挺秀之气。
       
据明代御史、京山进士郑友元的《京源山石刻记》记载:唐朝贞元年间,孟郊出长安到竟陵(今天门市)去拜谒他的好友卢虔,路过京山,因仰慕京源山之名,便投宿于山下的“京源古刹”,四处游览,盘桓数日,留下诗10首。其中《京山道中》最为著名,其诗曰:“众虻聚病马,流血不得行。后路起夜色,前山闻虎行,此时游子心,百尺风中旌。”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苦吟诗人”穷困潦倒的形象。孟郊游览金牛泉后留下了“岩枯草茎瘦,水清鱼影寒”的诗句,描绘了泉水和山草的风貌。
       
明代的郑友元是从典籍中看到京源古刹中的石刻诗,当时不知道是孟郊的诗,因极爱其语,当时石刻已毁,欲复刻之后藏于山洞中以博千年后牧儿一惊,便请山阴人王季重写出来。王季重说:“这是孟郊的遗诗。”郑友元不相信,开玩笑说:“你们江浙人不知见过多少名山秀水,还瞧得起小小的京源山吗?”后来郑翻阅孟郊诗集有《京山行》一首,乃至孟郊曾自关中到竟陵拜谒卢虔路过京山作了此诗,便知是王季重所说是事实。由此可见孟郊确实到过京山和京源山,并留下了十首诗。可惜目前留传下来的只有《京山行》和“岩枯草茎瘦,水清鱼影寒”写京源山的两句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