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缅怀追思、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京山的清明节,到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草木葱茏,农人下田耕种,一派生机盎然景象。疫情之后,人们走到公园、水库,散步、运动,欣赏春天美景,怡然自得。4月4日,农历清明节,又恰逢全国哀悼日,市民向张文秋雕像敬献花篮,一起缅怀革命老人和此次新冠肺炎牺牲的烈士和遇难同胞,表达深深哀思!(黄小明原创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