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山交通史忆(上)

 鄂中京山 2020-08-15
县城历史上民间运输以水运为主,陆路辅之。工具简陋、方便、快捷。

陆路交通工具主要有:扁担、抬杠、背篓、牲口、轿子、独轮车、马车等,沿途均设有驿站、驿铺。水上交通工具主要有:木帆船、驳船、渡船等,沿途设有港口、帮行和码头。经历了从船帮、驮运、挑夫到联运组、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运输公司大集体经营至改制私营的发展阶段。铁道、省道、县道、纵贯其境,乡道村村相通,城区交通“五纵八横”,全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格局。
   
驿站、驿铺  

京山最早的古道为新市。据《京山县志·沿革》记载:“战国时秦昭襄王八年(公元前299年),秦使芈戎伐楚,取新市,以车战之”。证明那时京山境内已有供战车行驶的古道了。

清嘉庆年间,京山设有驿道。沿道设置驿站、驿铺,各派住有永充、徭编。其机构的主要作用在于管理传递军事消息,通达政令,兼运物品等事宜。

据荆州地区公路总段收藏的嘉庆年史书载:时京山置驿马二十匹,设有县前、东十里、归厚、石桥、更化、西十里,阁流、官桥、闻家、牧马、寨子、香山、烟墩、茅草、沙岭、太洪、太水17个驿铺。配17名铺司、10名马夫、一名兽医、35名排夫,铺兵共170名(含永充16名、徭编64名)。

清咸丰末年,将由京山县城东去应城、西至钟祥两条驿铺裁汰10处,废永充13人,徭编50人,后时裁时增,到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京山县境存驿道三条。设驿站一个于县厫(即京山县城),设急递铺一个于三闾桥岭社稷壇房,沿驿道共设6个驿铺。共置永充19人,徭编9人。驿站设驿丞,驿铺命铺司,这些职务多数由附近殷实户中年力壮者充任。驿站定有驿律,负责驿运者按时走规定的路线和里程,违者处理甚严,如公文传递,起解官物、押送犯人等,违者一日鞭挞二十,三日加等,军情重务加三等,失误军机者斩首。于民国初废,驿运由军务信邮取而代之。

据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铺舍》载:清末至民国县有驿道三条。

东抵应城之道。岀县城东门,经东十铺、太寺庙、观音岩、石桥铺、潘家场、顾家场。

西抵钟祥之道。出县城西门,经西十铺(鄢郝)、独木(孙桥)、办顿(蒋家)、官桥铺、陈家集。

南抵竟陵(天门县城)之道。出县城南门,经急递铺(社稷壇房)、香山(道寺庙)、吴堰岭、烟墩铺(钱场)。
    
骡马店   

清末民初,京山城关及周边乡村都有骡马店户。骡马店与民间商民驮运不同,主要为出租而设,供过往客商和有急事者租借用,以时间或以里程算付租金,直至建国后的60年代初才废除。
    
船帮、船行(hang)  

船帮、船行是水上运输的群众组织形式。据考证,清朝时期,政府对水上运输都没有设立领导机构,有关运价、船只停泊等事宜都由各地商会控制。在咸丰初年,船民自发地建有船帮组织。溾水、大富水、永漋河港口的船民自然形成三帮:永漋河的称永漋帮(在外称京山帮),溾水的称为京山帮,大富水的称为宋河帮(又称上帮)。水上业务由各帮帮头(各港口船民中的头面人物,俗称号货老板)负责。
    
脚行   

乡间邑人临时帮人赶脚者,称脚夫。清道光末年,在京山的城关镇有脚行,皆由地方无田无业或地少劳多者自愿组成。自己选有行头,负责本行业务联系和领发脚头钱。其主要任务有三:一是从事本地港口装卸和短途搬运;二是帮人赶脚,用扁担帮人将货物挑送到指定地点,议价付给脚头钱;三是送差,有政差和军差,多承义务。于民国初年废。

箩行(亦称扁担行) 

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京山县的城关镇先后成立了箩行。当时约二十人。主要使用箩筐扁担等作为运输工具从事本地港口装卸搬运业务。箩行自己选领导,负责组织业务、领发力资,要参加箩行的人,由本人向地方封建把头请示,请两桌酒席方可买扁担(即入行)。建国后改为装卸搬运组织。

轿行(亦称彩行)  

清光绪年间有轿行记载,在京山县的城关镇设有轿行。直到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京山县城关镇轿行设于小东门处,由轿行老板雇用轿夫,专为出租,多为地方官员,富豪或霸鄙等服务,民国末年废除(荆州交通志有记)。

2000年后,京山新市镇小东门华联商厦后面重新开张一家轿行,有花轿一乘、宗马一匹,主要为婚嫁排场服务。 

轿子,又称舆轿。型长1·1米,宽0·8米,高1·5米,分官轿和民轿两种,官轿有二人抬的小轿,也有四人和八人抬的大轿。民有花轿,多为妇女出嫁用,因装饰华丽,亦称彩轿;也有街轿,属一般民轿,二人抬者谓之“对班”,三人抬者谓之“丁拐”,四人抬者谓之四人大轿。轿运是一种无固定线路、无固定班次、无固定价格的客运工具。
    
驮运  

旧时,新市城乡富户善养骡马,俗称赶牲口。在公路运输尚未形成一定规模时,驮运曾是京山新市陆运的一个重要运输方式。晚清至民国,驮运经营有两种:一是专门经营货运,二是客货共营。那时驮运的主要货物以农副产品及生活用品为主。品种有:稻谷、大米、五谷杂粮;食盐、布匹、药材、烟茶叶;贩运瓷器、火柴、肥皂、板栗等。至解放后60年代,各供销社运往分销店的货物均用驮运。高潮、莲山等村还常用骡马驮木柴、木炭、石灰等上京山。

    
边区驮运   

抗日战争时期,京山县的驮运为抗日军民运输物品、送运伤员,起了重大作用。

当时,鄂豫边区党政军及其所属单位和抗日部队长期驻扎在京山丁家冲、八字门、马家冲、向家冲、小焕岭一带,运输任务较大。边区政府运力控制在总劳力的5%以内。为抗日部队服务的驮运人员,一律提供食宿、发给工钱、乔装驮夫。据《京山烽火》载:边区1940年春节前的一个晚,日本侵略军“扫荡”八字门,《七七月刊》报社转移,油印机、纸张、军事设备、司令部文件机要及指战员、伤病员等,全部用牲口驮运转移至小焕岭吴塆,让日寇扑了一个空。


附:鄂豫边区京山境内六条主要驮运线路 
   
〔大山至丁家冲〕经马家冲、万塔、宋河、高家畈、陈关、抵达邵李桥;其间在宋河分支经芭蕉寺、四股泉、程家冲至八字门。
   
〔许坝至徐桥线〕途经罗店、贾店、宋河,其间在罗店有支线经王家寨、伍家冲、刘家冲至养马畈后折向新街至大山头。
   
〔丁家冲至巴冲〕经大竹、天王、八字门、龙老山、小焕岭、向家冲至罗家祠堂。
   
〔八字门至罗家桥线〕经郝畈、火龙、汪拐、小花苑、孙桥、官桥铺、虎爪山。
   
〔向家冲至孙桥线〕经三泉、芦棚、花石岩、凤凰山西。  
   
〔丁家冲至许坝线〕经碧水、胡家坡、黄畈、周冲、板田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