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莲教起义进军京山

 鄂中京山 2020-08-15

清朝,京山县隶属安陆府(今湖北钟祥)。

白莲教发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在宋、金、西夏对峙时期,形成了规模组织。西夏国的白莲公主是其第一任教主,其后的一千多年来,教主全是女性。最高领导集团是12个男人,地位在教主之下。白莲教信仰“性格自由平等博爱”,这一原则贯穿整个宗教思想体系,成为核心精神。白莲教没有十分严格的教规,但入教仪式比较繁琐,主要在于考察信仰的虔诚度。由于其历史悠久,所积聚的宗教文化非常丰富,传统精神又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上其它大宗教相得甚多,所以成为了中国最为神秘的宗教之一。

白莲教是明清时期主要的秘密宗教,崇奉“无生老母”与“弥勒佛”,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为八字真诀,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定寄托,对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力图摆脱现世的流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从者日众。入教后,“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习教之人,“穿衣吃饭,不分尔我”,“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这种宣传既符合小生产者平均﹑平等和互济互助的要求,又满足了他们反抗求生的愿望。因此,到乾隆末年,白莲教已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势力,并酝酿举行武装起义。 

嘉庆元年(1796)二月十五日,湖北宜都﹑枝江一带首领张正谟﹑聂杰人等因官府缉拿紧急,被迫提前起义。长阳﹑来凤﹑当阳﹑竹山等县教徒接踵而起。三月十日,襄阳地区的教徒,在王聪儿﹑姚之富等率领下,按原定日期起义,采取流动作战的策略,力量迅速壮大,成为湖北白莲教主力。

六月,王聪儿、姚之富所领导的白莲教徒,进军钟祥、京山。清光绪八年《京山县志》记载,白莲教分成两路:一路由沙洋北上,准备过汉水进入京山。时汉水边的多宝湾是京山县南境,在那里设有京山县署(县政府派出机构),县署不远有罗汉寺。京山武举朱必亮带领乡勇与白莲教战于罗汉寺一带,阻止其渡汉水。后因汉水大涨,白莲教改变策略,转而北攻郢州的石牌、钟祥城,从而由西向东进逼京山。

在白莲教大军压境的形势下,京山全县戒严。清县政府派庠生史进馨、任大成两人率招募的乡兵在钟祥、京山县境附近堵截,结果被白莲教歼灭。

另一路白莲教从随州经安陆,由北向南,攻占坪坝后继续南进,占领了离县城不到60里的火龙垱(今新市镇火龙村)。清统兵满族人乌桓会等三位将领带兵勇前往拦截,发生激战。据清政府统计,这两次战斗,京山兵勇阵亡164人。其中:庠生2名;兵丁8人;乡勇64人;义勇90人;而伤者未计其数。

与白莲教的3次交战,京山清军伤亡惨重,又风闻永兴镇已出现白莲教的前哨探马,城乡士绅和部分老百姓纷纷逃往天门、汉川,这条路从早到晚逃难者沿途络绎不绝。就在此刻,清将军明亮、总兵杨秀带大批清军并装备火炮赶到并与白莲教主力战于钟祥,白莲教遭到重创,因而移师北上,脱离了钟祥、京山地面。

为了对付白莲教,清政府采取了“坚壁清野”与“寨堡团练”的策略。选择城乡有名望的士绅,颁发委任书,由他们出面在当地办团练,招募训练乡勇。通过筑寨堡﹑并村落,令百姓移居其中,将民间粮秣给养充实其内,进行防守,从而切断了白莲教同民间的联系,使之无法得到粮草与兵源的补充。嘉庆以后,京山全县共筑寨堡138个,寨长由资深绅士或取得学位的文武生员担任。其中:县东寨堡25个;县东北寨堡25个;县北寨堡53个;县西北寨堡13个;县南寨堡22个。

随着坚壁清野、寨堡团练政策的逐渐推广并发挥作用,白莲教也自嘉庆元年后转向鄂西北和川、陕作战,再没有回师京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