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地处曹武镇西北边,是京山五大山脉之一——龙凤寨山脉蜿蜒东至曹武境内,一道东西向不高不低的隘口。在过去人背马驮机械动能车辆未出现的时代,这道隘口是今日之曹武镇向畈、民主、罗店镇石板、徐店、马店民众前往京山县城必由之路。这里民众只有翻越梅花岭,下达曹武镇石桥铺,上横大路(京山至省府武昌的官道)才能到达县城。 但是地名“梅花岭”,却无梅花之实。远在千年前的宋朝,有位无名氏写诗《梅花岭》道: 徒有梅花名,不见梅花树。 昔日种梅人,今日归何处? 回顾尽荆榛,令人发长喟。 长喟良有因,种植犹有继。 何当采其实,重调南鼎味。 (此诗见《京山县志》·光绪八年版·第五卷) 一千多年前的诗人的叹喟,令今人感同身受。一个琼绽玉飞的地名,竟然与物毫不相干,何耶?其实这里蕴涵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寒风呼啸的早上,一位年轻刚毅的小伙子,梳着高高的发髻,身披毡挂,背负弓箭,一路沿张良山,扎古老山、京源山、九架山、花台山,穷追不舍地追杀一只已受伤的金色梅花鹿,想把它当猎物弄到手。他一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地拼命地赶呀追呀,好几次,他明明追上了那只梅花鹿,正当搭箭拉弦射杀时,金鹿却鬼使神差似的不见了,当他坐下想歇口气时,那金鹿却在不远处望着他。梅花鹿的戏弄,使这位年青人神经发狂,他下定决心,坚定信念:我非要把你弄到不可! 当这位年青人与梅花鹿追逐到今日梅花岭隘口时,令人惊异的一幕出现:那只梅花鹿站在隘口的正中央,一动也不动了。并温情脉脉、定定地望着青年人,眼里流露期盼、责备与敦促的神情。年青人见此心里一惊,一种顿悟,一种启迪,一种怜爱,使他垂下了手中的弓箭。他缓步向金鹿走去,而金鹿也以同样的步履向年青人走来,他们靠拢了,年青人用手抚摸梅花鹿,而梅花鹿则用头轻擦年青人身体。当年青人用双手拥抱这只梅花鹿时,躺在他怀里的却是一位纤手细腰的美丽姑娘。年青人激动得泪流满面,拉下姑娘,双双跪地,嘴里喃喃地吟道:感谢上苍垂怜子民,让我们就在此,以青山为证,隘口交拜吧! 海枯石烂,永不离弃! 那姑娘还是梅花鹿时,额上有三道明显暗色条纹,当她成人形后,额上也有三条较暗横纹。他们以此将孩子取姓为“王”(这明显带有母氏原始社会特征),故今日之梅花岭后人,王姓较多,大概来源于此。 这就是“梅花岭”之名的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