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建勋老人讲下洋港的传奇故事

 鄂中京山 2020-08-15

我有一位姑表大哥叫邹建勋,是土生土长的下洋港人。他已年满83 岁,身体健实,视觉和听觉还很敏捷;性格刚强,为人直爽,善解情理。年轻时,走的地方多,见识广。在下洋港经济繁荣时期,开过粮行,经营过饭馆,做过屠宰牲猪肉案生意。1977 年同其老伴随女儿们迁居京山县城。俩老种菜地、刮肠衣,自劳自食。现已住上了一套150 平方米的楼房,安度幸福的晚年。

2003 年,羊年正月初二,我同老伴到邹家给这二位哥姐拜年。酒宴桌上,我向他们讲起原藉下洋港的阮观荣、邹敏芝等同志,他俩听到这一连串熟悉的姓名后,非常高兴,一下子把话题引向畅谈下洋港往事的主题上来。他俩喜颜悦色,讲出了许多往日的故事,其中很有传奇甚至迷信色彩。

一、急中生智,守俊脱险

这是一桩真实的故事。建勋大哥说:“抗日战争时期,下洋港驻扎着一支日伪军的保安队。下洋港外围,是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进行抗日活动的地方。一个农历的双日,逢下洋港是‘热集’。母亲在家门口开饭馆。我当时年近18 岁,帮母亲上街买菜,走到蔑货街,只见几个保安兵缠着一个从农村来卖萝卜的青年人,硬要这个青年人把一担萝卜挑到保安队里去接受检查,青年人很感为难。我因是下洋港土生土长的人,人熟地熟,胆子大。我走近他们,帮这个青年人解围。急中生计,我对这个青年人说:我刚才给你说了的,叫你把这担萝卜送到我家里去的咧。’边说话,边拉他跟我走。那几个保安兵认识我是下洋港街上的人,也只好站在那里,看着我们走了。到了家里,那位青年对我说:‘我今天真感谢你帮我解围脱险。’哪知道他从竹窝子中倒出萝卜时,只见竹窝底部夹层里放着一支撇把手抢。这时我才明白,他是新四军的情报人员,是装着卖菜人进下洋港侦察敌情的。我很同情他。他说要想办法马上出下洋港。我说:‘我送你从西街出去。’我送他走出了西街哨卡。为了不让哨兵生疑,我佯装与朋友告别一样,对这位青年人招着手说:‘你以后再挑萝卜来卖给我。’这桩事也就这样过去了。全国解放后,这位青年人在下洋港区公所当了区委领导干部。一天他到我家里来看望我们全家。他告诉我,他名叫陈守俊,是下洋港附近下陈家桥花鸟塆的人。他一再说,忘不了我那次帮他脱险的恩情。1977 年,他因病退休在京山县城随同子女一起生活。我也是在这一年随同女儿从下洋港迁居京山县城。一天,我们在京山电影院门口相遇,他主动叫我‘邹哥’,握手交谈,十分亲热,互相问好。他问我现在在作什么事。我如实地告诉他,我在京山做刮肠衣的买卖。他说:‘这件事我一定要给你帮忙,恰好我的女婿夏家迪在肠衣厂当保管员,我给他说一声,要他给你多关照。’果然,在这之后,我提着刮好了的肠衣到肠衣厂交货出卖时,他的女婿主动与我相认,每次都叫我邹伯,帮我收购,且价格优惠。”

二、送礼解仇,免遭命案

说也蹊跷,邹建勋有一个亲戚,叫王正清,家住钟祥县旧口镇百岁桥农村。那是在解放前,有一个叫杨世举的人,与王正清结下了怨恨。当时都是三十多岁的中青年人,血气方刚。杨世举暗中活动了三个同年人要暗杀王正清。三个中有一个姓王的同年人向王正清告了密,王正清即离家躲避了几天。但终要回家种田,于是想出了一个“送礼解仇”的主意。要买礼物,当时到旧口镇只有五华里,可是这里没有卖的。一天清晨,王正清肩挑百十斤小麦,步行二十华里来到下洋港杂粮行出卖之后,在杂货铺买了四条“广象棋”牌香烟,又到百货店买了四双胶底布鞋和四双棉袜。次日晚上,王正清将这三样十二件礼物送到杨世举邻居家里,拜托其邻居转送给杨世举,事隔几天之后,杨世举亲自到王正清家里向王正清赔礼解仇,避免了一场当时可能发生的命案。杨世举在解放前病故。王正清至今已过九十高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总要向后辈们谈到这桩在下洋港卖粮食,买礼品,解怨仇的故事,并且把自己还能活到年高九十岁以上的事联系在一起。

三、引水防火,造福民生

下洋港西街,有多家铁匠铺,生火炉打铁,经常发生火灾,往往是远水不能扑灭近火,造成了很大的财产损失。有些了解下洋港地形的聪明人,想出了一个引水的办法。把下洋港东面不远的邹李家垱的水开茨口灌到夏家,再开茨口灌到紧邻的邹家垱,转流到下洋港东街头的草垱,从草垱沿南街岸边开挖一条长长的水沟,称之为港沟,水往西注入街西北的司马河。从此以后,沿下洋港东西南北的港沟常年有水,如发生火灾,就近取水灭火。若遇大暴雨,马上有人把石板制作的闸门关住上挡茨口,让街上的雨水迅速流进港沟,不遭水患。这样治理,保住了下洋港免除火灾和水灾。这不是神话故事,而是20 世纪30 年代的水利工程。一直到下洋港解放前后,即上世纪40、50 年代都是这样一个水系格局。

四、天神降旨,邹康修桥

小时候,常听长辈们传说,下洋港街上有一个做生意的中年人,名叫邹康。一个夜里,他梦见有一位神仙从天上飘飘而下,来到他的身旁。神仙对他说:“天神要交给你三缸金银,托你在下洋港建造一座九拱大桥和一幢宏钟庙。”次日,邹康把这个梦景讲给周围的人听,听讲的人并不以为然,但邹康本人则天天盼望这个时刻的到来。几天之后的一个中午,天空乌云滚动,电闪雷鸣,瞬刻之间,大雨如注,下个不停。有人突然见到一道闪光,从天上往下洋港的西北方向坠落,随即一声巨响,大地震撼。这时,大雨停歇,天开云散,红日当头。看到闪光坠落的人在街上一阵吆喝,许多人闻声而动,几乎全街的男女老少都往同一个方向跑去。只见离河岸不远的地方,有三口如缸的金色物体,安稳地放在荒野地上。人们涌近围观,许多人都看见了在一口缸上刻写着:“金银三缸,交给邹康,建拱大桥一座,造宏钟庙一幢。”消息传开,邹康马上前去领回了这三缸金银,随后领头选址、筹建大桥和宏钟寺庙。经过一年数月,终于在下洋港西北角的河上建了一座大桥,在桥的附近造了一幢宏钟庙。但在筹建中,邹康有贪心,把天神旨意的九拱大桥只建了四拱(前人称呼“九拱大桥”是顺天意而传名)。邹康对其剩下的许多金银想据为己有。民众有议论,天神也知晓。有一天,又是天空徒起乌云,打雷闪电,大雨倾盆,一道巨光直射邹康住处,将邹康妄想贪为己有的所剩金银全部取走,归位天神。日后,邹康本人心神极度不安,深感对不起天神和民众。不久,邹康在忧郁中病故,只留下一女儿。

五、国无二主,地无二庙

下洋港在发展时期,有人先在街南,后在街北各建土地庙一座。逢年过节,都有很多男女老幼带着香蜡纸表和酥饼等贡品,给土地爷和土地婆烧纸磕头,求保佑平安和家业兴旺。人们在南北土地庙的供奉与虔诚,并没有得到好报,与人们的愿望相反,下洋港的市场贸易和居民生活一年不如一年。人们议论开了。有几位知名人士认为,国无二主,土地神也不能有二庙。便请一位阴阳先生用“罗盘”测向、察地之后,街北土地庙是水庙,压住了脉气;街南的土地庙是火庙,能助兴旺发达。于是大家动手拆掉了街北的土地庙,人们年年只到街南土地庙求拜。这以后的下洋港果然兴旺了起来。四面八方的人都到下洋港做买卖,许多外地人也来下洋港定居兴业。虽说下洋港姓邹的是大姓,但百家姓的人户也很多。人气旺盛,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过得好,人说是南街土地庙的位子定得好。

六、雷公显灵,善有善报

在下洋港西街,有一家杂货店,名叫刘泰兴。刘老板50 岁左右,因患眼病,瞳孔反向,双眼失明,不能继续做生意,便到乡下,投靠女儿闲住。刘老板心地善良,手头有钱,常对当地穷人和讨米要饭的慷慨施舍,得到当地民众的好评。有一年农历六月,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突然一声炸雷巨响,刘泰兴惊叫一声:“哎哟!我的眼晴能看到东西了!”消息传开,四邻老幼,连续数日前来观看这一奇事。有人说:“好人有好报,这是雷公爷显灵给恩德。”刘泰兴本人又返回下洋港重新经商,生意兴隆,增福增寿,活到70 多岁。

2002年12月26 日京山

京山市档案局

为京山建档打造京山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欢迎提供稿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