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䢵子国考

 鄂中京山 2020-08-15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2-07-02

子国是一个出现于唐虞时代的古老部族,为祝融八姓之一,与荆楚同祖。起初,它的部落繁衍,逐渐分成一些支部落,散布在黄河中游一带,即其始祖祝融氏之墟的附近,仍以妘为姓,而妘姓的嫡裔仍以妘姓为国号,周初受封为子爵,乃去女而加邑旁,成为䢵子国。在殷商时期,祝融系诸部族遭到殷商的征伐,甲骨文中有:“癸酉、来正人方,才云奠河邑”①。云部落被迫由东向西南退却,子国也由河南迁入湖北,辗转定居于安陆,后来被楚所灭,遗民曾被迁至湖南的茶陵县,一部份被吴国迁到江苏如皋县,这个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妘国,是值得进行探本究源的。

一、妘部族的起源和分布

妘部族的产生,起源于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据《 史记·楚世家》索隐引《系本》云:‘ 四曰求言,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 ’宋忠曰‘ 求言,名也,郐姓所出,郐国也 ‘。 ”《正义》引“《括地志》云, ‘故郐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二十二里。 ’《毛诗谱》云‘ 昔高辛之土,祝融之墟,历唐至周,重黎之后纭姓处其地,是为郐国,为 郑武公所灭也。 ’”纭姓系重黎之弟吴回之后,自唐、虞、夏、商以至西周末年,一直居住在他的始祖祝融氏的故地,即今河南新郑县 ②,长达一 千四百多年。由于求言另名会人,便以会为部族之名。因其由游牧转入定 居,便加邑旁为郐字,所以《国语·郑语》韦昭注云“ 陆终第四子求言,为 妘姓,封于郐,今新郑也。”

也有作脍、桧者,《莊子·齐物篇》云“ 昔者,尧问于舜日‘ 我欲伐宗 、脍、胥敖‘ 。 ”司马彪注“ 三国名 ”,按:脍当即郐古今字也 ③,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卷十二引“《诗谱》曰‘ 桧者,古高辛氏火正 祝融之墟。桧国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荧播之南,居溱、洧之间。祝融氏名黎,其后八姓,惟妘姓桧者处其地焉,后为郑恒公子武公所灭。 ’⋯ ⋯ 《地理志》‘ 子男之国,虢、会为大。 ’颜注“ 会读若郐,又通作桧,古外切。 ’”可见郐国在尧时已经立国,尧曾欲对郐进行讨伐。直到 周初,在异姓的子男爵诸国中为最大,而且源远流长,郐居住的范围,就在外方山之北,荥泽之南,溱水和洧水之间,正是今密县、荥阳、禹县、新郑一带的地方。直到周平王东迁,郑恒公亦随之迁于今河南新郑。由于与郐紧邻,到郑恒公之子武公时,国力强盛,利用私通都君的夫人叔妘的 关系,乘机并吞了邻国的土地 ④ 郐国传到最后的一个国君叫郐仲的,便 告灭亡⑤。

郐国的纭姓亲族,如邬、路 、偪阳 、鄢、鄅、夷,都是求言之后的 支族所建立的小国。《路史·后纪八》称鄢、路、云、邬、偪、夷,皆䢵分也。”

邬,在郐之西邻。《左传》隐公十一年,“(周)王取邬、刘、苏、邘之田于郑。”杜预注“ 在河南缑氏县西南,有邬聚。”即今河南偃师县 西南。可见邬 和郐因邻近郑,同时被郑武公所灭。

路,在今山西璐城县东北,由郐的北邻迁去的,后被赤狄所灭,建国 仍叫潞子国。《左传》宣公十五年,“ 路 ”今作“ 潞 ”。《 国语·郑语 》“ 史伯谓郑桓公曰‘北有狄路 。《潜夫论》卷九志氏族,赤狄潞子 亦作“ 路 ” 。可见路、潞古相通用,同在一地,只是妘姓的路被赤狄的 潞所代替罢了。

偪阳,《左传》襄公十年,“ 晋荀堰,士匄请伐偪阳。”杜预注“今彭城傅阳县。”在今山东峄县南五十里。到五月,便灭之,以偪阳之地给宋。

鄢,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四十里,在郐之东南。《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鄢也和郐、邬同时为郑武公所灭 。《国语·周语》云“ 之亡也 ,由仲任。”《潜夫论》卷九志氏族云“ 鄢取仲任为妻,贪冒爱恡,蔑贤简能,是用亡邦。”便成为郑邑。的遗民南迁到 今湖北宜城县,与祝融系的罗国相近,亦与同姓的郧子国相邻,有些近于依附的关系。境内有水,也因迁此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九载“ 鄢城 ,(宜城)县西南九里,古鄢子国,楚为鄢县。”《左传》恒公十三年,“ 楚屈瑕伐罗,及鄢。”昭公十二年,“ 王沿夏将欲入鄢。”杜预曰“ 顺汉水入鄢也 。鄢,楚之别都。”可见鄢最后为楚所灭的时间,应与罗同时,约在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伐随之前。

,子爵国,《左传》昭公十八年六月,邾国趁人收割稻谷的时候,便进行偷袭,灭亡了国,注“ 国,今瑯邪开阳县。”即今山东临 沂县东北。《姓考》云:,惠连妘姓之裔,封于,即春秋国,其后 为氏,望出瑯邪。”

夷,《左传》隐公元年,“纪人伐夷。”杜预注:“夷国在阳城庄武 县。”今山东即墨县西庄武故城,后夷地并于齐,而《路史·国名纪丙》称:“夷,妘姓,诡诸邑,楚灭之,今亳之城父,陈之夷邑。”即今安徽 亳县东南城父村。我认为即墨之夷,系九夷的一支,不是妘姓之夷,而亳县之夷,距妘族的中心地点新郑不太远,应是妘姓之夷,因近于陈,为陈所灭,后夷地又并入楚国。

二、邓子国的迁移与衰亡

自郐国分出的一支,因不愿臣属商朝,便以姓为国,向南迁至今湖北郧阳县,⑦ 《水经注》云:“ 汉水又东迳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 ⋯ 《地理志》日:‘ 有郧关,李奇以为郧子国。晋太康五年立为县。 ’ ”《读史方舆纪要》与《大清一统志》皆同此说。

郧与䢵同,郧子国后又向东南迁于平原沃野的安陆县。《括地志》云:“ 安州安陆县城,本春秋郧国城。”这时楚国日益强大,大肆侵并汉水以东诸国,郧子国也感受威协,便联合附近诸小国以抵抗楚国的侵略。《左传》恒公十一年春,”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注:“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有郧乡。蒲骚,郧邑。”云杜就是今安陆县。蒲骚,据 《春秋大事表》称“ 在今应城北三十里 。 ”这次交战,“郧国为楚国所败。《十道志》称安州安陆县,春秋郧子之国,后楚灭郧,封斗辛为郧公。”《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里都指明这里就是郧子国故地。郧子国西滨涢水,涢水又分大涢水、小涢水。《水经注》云:“ 涢水出县东南大洪山,⋯ ⋯ 故亦谓之涢山矣。涢水东北流,合 石水。石水出大洪山,东北流注于涢,谓之小涢水。”涢水入汉处,叫涢 口。涢水之北,地名涢阳,今属随县。“ 安陆有郧乡、郧水、郧城、郧公庙,周为郧州。”⑧ 应山县有云公城南。邻还有大泽叫云梦,这一带地方,古称云中。泽畔古有云杜县,今有云梦县。附近有云梦宫。都是因郧子国 所在而命名的。而程大中的《郧子国考》却把在湖北的郧子国分为四个,除斗辛封为郧公系楚的臣子外,其余三国各不相同。(《在山堂集》卷二) 是有失于考据了。

至于《春秋》哀公十二年:“ 公会卫候、宋皇瑗于郧。”杜预注:“郧,发阳也,广陵海阳县东南有发繇亭。”在今江苏如皋县东。《读史方 舆纪要》卷二十三,列此地于如皋县条下,或为公元前506年,吴国攻破楚都郢城时,郧子国的遗民在吴国的发动下,参加了复国斗争。不久,楚 国恢复了故国,吴国便将郧子国的一部分遗民迁到今如皋县滨海之地,去 开发新汙的海滩,成为吴国的臣民。

后来,楚国为了防止仍留在故地的那些郧国遗民,再次发生反抗的事件,便把他们南迁至湖南茶陵县西面的云阳山,去开发林莽烟瘴之地。同治《茶陵县志》卷二分野载:“ 云阳山,在州西十里,峰凡七十有一,其犬曰紫徽。⋯ ⋯” 又引“《通志》(云阳)山在州西,周廻七十里,从平 地至巅曲折四十五里。”可见云阳山范围广大,而《 路史· 循蜚纪》说“ 云阳氏是为阳帝,盖处于沙。注,长沙。⋯ ⋯《遁甲经》“ 今茶陵西南十 里云阳山’”《国名纪已》又说“云阳二,今茶陵西南十里有云阳山,少 吴亦居之。又在甘泉。亦曰云阳山,在冯翊公阳县” 。云阳县正属陕西省,罗泌模棱两可,莫知所从,并说少昊“葬于云阳。”⑨ 其实少昊迁居西方,正是今陕西云阳县,而不是茶陵的云阳山。

云阳山,正因楚迁郧子国遗民于此,位于山之南故名。唐武德四年,于云阳山之北,今攸县境内置南云州。云阳山之南,今郧县西部也有云峰 山,山下有云湫河,向西北流经安仁县,于江口街入永乐江。 这些以云为号的地方,都是因郧国遗民活动区域而得名。

三、妘、䢵、郧的名义

据《史记· 五帝本纪》说黄帝的“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集解》 应劲曰“ 黄帝受命,有云端,故以云纪事也。”剪伯赞《中国史纲》说“ 黄帝之族,恐怕是由几个胞族组成的一个部族,所以其中有属于一个胞族的五个氏族,是以云为图腾⋯ , ’。”䢵部族起初是以云为图腾的他们也系黄帝族的后裔。在氏族社会时,于云图腾之旁加女成为妘字,作为姓氏。象征着母氏社会的进展。已后进入父氏社会,也由游牧走向定居时,便出现封国,于是去女旁而加邑旁,成为䢵字。云字在甲骨文中作(《殷 虚遗珠》四五一)、《博古别录》第二集二· 七作,《说文解字》古文作,并说“ 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回转之形。”段注:“ 古文 祗作云,小篆加雨于上,遂为半体会意,半体象形之字矣。 ”可见后

来的云字,乃是从古云字之上加了雨字而来的。

至于员也与云古相通用,惠栋《九经古义》说“《正义》:‘ 员即云,是《尚书》本作云。卫包改古文,始从员。《诗·出其东门》云:‘ 聊乐我员。”《释文》曰:‘ 员本作云。 ’诗《正月》云:‘ 昏姻孔云 , ’又作员。《商颂》:‘ 景员维河。 ’郑笺云:‘ 员,古文作云。 ’言 古文以员为云也。”因此,古代的云字有时也作员,如甲骨文中作,⑩而周早期的金文作⑫⑬ ,又作。李玄伯认为“由其形看来,或亦虫类” 李氏也不敢最后肯定。王绮《说文解字句读》卷十三“鼎,三足两耳,⋯ ⋯ 《易卦》‘ 巽木于下者为鼎,象析木以炊鼎也,⋯ ⋯ 金刻有体,⋯ ⋯ 盖小篆整齐之而作鼎。”可谓考据精核。我认为形,并不类虫,却象征鼎下置柴烧煮,鼎上腾起气团,这个气团就是人工造成的云。青铜时代的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把这种现象与天上的自然云等同起来,认为是高明的发现 、于是便把云和员的音义相通用了。《说文解字》云:“曰,词也,从口,乙象口气出也。”扬树达曾深入研究,作出结论说“曰以气上出为义,云以气上升为义,义同故用 法亦同矣。 ”⑰然后从员又增加女旁,与妘字通用,如《函皇父敦 》作,《叔匜》作蝐,《中皇父盉》作,《季鼎 》作黔,一个女人在烧火,鼎上腾起气团。所以《集韻》说:“妘古从鼎。”又说,“ 郧,亦作 妘。, 䢵,《通志.氏族略》载:“ 䢵氏,亦作,亦作郧,又去邑作云。”《 路史· 后纪八》称:“云近楚,若敖父子娶焉,后灭之。有雲氏、员氏、云氏、郧氏、䢵氏。”注:“ 妘又作涢、。”又《国名纪丙》 称“云、员、䢵同妘也,妘姓之祖,亦作伝、傊、、郧,又用。”《春秋大事表》认为“ 郧 、䢵、涢三字通用。”李玄伯也认为“云即妘,金文皆作。《郑风》疏:‘ 云 、员古今字。 ”历代各种论证,几乎不约而同,没有异议,可见云、䢵、妘、伝、员、傊、郧、、涢、、雲等字,在古代时,音与义均相通用,并为人们所熟知。

至于《通志.氏族略》称“云 ⋯ ⋯ 嬴姓,子爵,祝融之后,封于罗。”《路史.后纪八》也另提出,䢵,“嬴姓国,⋯ ⋯ 灭于楚。”则是 未曾详加考证,而同时产生二个邓国,造成了互相矛盾。原来祝融之后,只有妘姓,并无嬴姓,嬴姓乃伯益之后。而楚所灭的只有妘姓的郧子国,并没有嬴姓的郧子国。春秋时代,䢵子国只有一个,就是妘姓,也即是䢵姓、云姓和郧姓。

注释

.《 金璋所藏甲骨卜辞》七二八。

②.徐广、杜佑均说在密县,新郑与郑县东西相邻,均为郐之所在。

③.洪亮吉《晓读书斋二录》卷上邻氏。

④ .《国语·周语中》韦昭注“⋯ ⋯叔,同姓之女,为郧夫人。唐尚书云:‘亦郑武公灭之,不由女亡也。 ’昭谓《公羊传》曰‘ 先郑伯有善乎 郐公者,通于夫人以取其国,此之谓也。”

《姓氏篇 》下“郐仲为郑所灭,后以为氏。”

《春秋大事表》“ 鄢本古国,郑武公灭之,初仍故名,后乃改为鄢陵。”

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 》中国古代图腾制度乃政权的逐渐集中,上 篇“ 祝融团中有一部分被商人征服,所以卫尚余有巳姓,郐尚余有员姓,曹朴尚有曹姓,其余则纷纷南窜。 “⋯ ⋯东周的郧国当系员团窜居之地。

⑧《路史·国名纪丙》。

《路史·后纪五》。

《殷契佚存》一 一

⑪《殷契佚存》三一四

《父员尊》

《员鼎》

《兮田架》

《师震敦》。

《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国古代图腾制度及政权的逐渐集中,上篇。

      ⑰《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增订本)说云。

引证文献

  • [1] 马世之. 郐国史迹初探[J]. 史学月刊,1984(05):32-36.

  • [2] 梁晓景. 郐国史迹探索[J]. 中原文物,1987(03):104-108.

  • [3] 周尚义. 先秦“云”与“梦”地望略考——宋玉辞赋所云“梦”与“云梦”地望论考之一[J]. 武陵学刊,2012(03):81-85.

京山市档案局

为京山建档打造京山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欢迎提供稿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