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林帅王匡、王凤起义始末

 鄂中京山 2020-08-15

西汉哀帝时,官僚地主互相勾结,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造成土地大量集中,大批农民沦为流民和奴隶,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哀帝死后,国丈王莽把年幼的平帝扶上台,不久将其毒死,接着又立孺子婴为傀儡皇帝,不到三年又将他废掉,自己当了新朝皇帝。为缓和矛盾,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这种改制造成更大的混乱,矛盾更加激化,再加上天灾连年,就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起义的爆发。

公元17年,荆州大旱,“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新市(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为平理诤讼,遂推为渠帅,聚众数百人。”(《后汉书·刘玄传》)以新市毗邻云杜所属的绿林山为根据地,号称“绿林军”。公元18 年春,有河南南阳人马武、河南舞阳人王常、成丹等率众来归,数月间发展至七八千人。他们选择了绿林山(后名太阳山现名许家寨)东北6 公里处的平旷场地作为练兵场。负责在此操练兵马的除王匡、王凤外,还有王常,故后世称此地为“三王城”。(《水经注》卷31:“前汉末,王匡、王凤、王常所屯,古文谓‘三王城’。”)公元19 年秋,绿林军首次攻击了“离乡聚”(在今京山小阜街与随县交界处)义军声势渐大。公元21年“刘牧自荆州帅兵东讨云杜时,檄都(县)、编(县)令,合围绿林”。(《荆州兵事录》)王匡率部出山迎击,布伏兵于云杜城周围,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大破牧军,杀数千人,尽获辎重”,乘胜“攻拔竟陵(今天门),转击云杜、安陆……还绿林山中,至有5万余口,州郡不能制”。(《后汉书·刘玄传》)这次迎击战,除“尽获辎重”外,在沿途还有所获,至安陆后王匡即令返回云杜绿林山中休整。

公元22 年夏,绿林山一带发生瘟疫,人死过半,义军面临严重威胁。于是王匡等兵分两路出山,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号下江兵。从云杜绿林山出发,西经长寿(今钟祥)过汉水(古称江,故号“下江兵”),到达南郡编县所辖的兰口聚(今荆门北汉水西岸)地区,进行短期休整;另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及朱鲔(新市人)、张邛等带领北入南阳,号“新市兵”,攻随县,未下。后来平林(今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率农民千余人起义响应,称“平林兵”,与“新市兵”聚合在一起,攻克随县城。这时汉宗室刘玄投奔平林兵陈牧,被任为“安集掾”(掌后勤)。8 月初,舂陵(枣阳南)的刘縯、刘秀兄弟也相继起兵反莽。刘縯兄弟是汉宗室、南阳郡大豪强。王莽称帝后,废除了汉宗室封爵,并禁止刘姓做官。因此刘縯兄弟怀恨王莽,他们抱着“复高祖之业”的政治企图,发动刘氏宗族及庄客约七八千人举事,号称“舂陵军”。刘縯自称“柱天都部”(都统),其部属各有将军名号。他用“兵法和纪律”约束部队,因此人虽少而战斗力较强。同时,他还邀聚了南阳郡另一豪绅集团李通、李轶、邓晨来会,又派同族刘嘉到随县与新市、平林军取得联系。新市兵与刘秀合兵西击长聚(枣阳西北),破湖阳县城(今新野东)杀了县尉,乘胜北上攻克棘阳县城(今唐河西北),此地距南阳郡治宛城(今南阳市)只30 多公里,因而郡城为之震动。

9 月,王常所部在兰口被莽将严尤、陈茂击败,被迫北撤,返渡汉水经鄀县进人蒌溪、钟(山名,今随县东北)、龙(山名,今应山东)地区,经过休整补充,复出。10月,又在上唐(今随县西北)战败了荆州牧,(在云杜战败后,逃入枣阳的残部)。然后乘胜北上直捣宜秋(唐河东南)。时逢刘縯在小长安(今南阳市南)被莽将甄阜战败退守棘阳。刘縯与李通、刘秀去拜访,拉拢王常,对常说合绿林诸部共同对敌。从此,王常暗中投靠了刘秀。

这时驻守南阳郡的莽军大将甄阜征调南、昆地区精兵10 万,南临沘水(今河南泌阳县附近),企图一举歼灭义军。大敌当前,主帅王匡采纳了刘縯联合御敌的意见,调集了以绿林军为主的各部约5 万人,与莽军在沘水北、黄淳水(棘阳县河)东的三角平原展开决战。12 月底,王匡派奇兵绕至莽军后方,偷袭其仓库基地兰乡(今泌阳县北),“尽获辎重”(《纲鉴易知录》卷十九)。公元23 年元月,起义军发起总攻,莽军腹背受敌,大溃。在黄淳水河边,全歼莽军2 万余人,并俘杀了莽将甄阜、粱丘赐。接着舂陵军又在淯阳南(今新野北)打败莽军严尤、陈茂。两次胜利,起义军声势更加壮大,发展到10 多万人。

随着战争的胜利,起义军内部绿林农民军与南阳豪绅地主集团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也尖锐起来。这次战胜莽军的主力是绿林军,王匡、王凤在全军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实际上王匡已是全军的统帅,但他有“天下非汉莫属,非刘氏莫王”的封建正统思想,不敢夺取政权自称皇帝。这时怀有政治野心的南阳豪强集团,大造“刘氏复兴”的舆论,策划拥立舂陵军刘縯。王匡、张邛等察觉他们的阴谋,坚决反对。王匡为了迎合“民心思汉,立刘氏以从人望”的舆论,看中刘玄是汉宗室,只身投靠平林陈牧,没有实力,为人“素懦弱”,容易控制,便抢先宣布刘玄为“更始将军”全军统帅。但此举遭到南阳集团刘縯等坚决反对,此时王常也叛离农民起义军立场,拥护刘縯当皇帝。

王匡及起义军将领不顾南阳集团刘縯等的反对,于公元23 年2 月在淯阳北(今南阳市南)的淯水沙洲上“设坛陈兵”,举行大典,拥立刘玄为帝,号更始。当时刘玄“面南立,朝群臣,素懦弱,羞愧流汗,举手不能容。”(《后汉书·刘玄传》)一副受宠若惊、懦弱无能的丑态。刘玄称帝后,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余皆为九卿、将军。刘秀只封为偏将。同时却封自己的亲信叔父刘良为“国三老”,以掌政权。

刘玄称帝后,令刘縯攻宛城(今南阳市),又以王凤为主帅,派将军王常、偏将刘秀率大军进攻王莽将严尤、陈茂退守的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舞阳县北部)、郾城(今郾城县南部)等3 县。王风、刘秀等在3 月攻破三城,严尤、陈茂逃跑。5 月刘縯与王匡等起义军又攻破宛城。“6 月更始入都宛城,尽封宗室及诸将为列侯者100 余人”。(《后汉书·刘玄传》)

在长安的王莽获知严尤、陈茂战败,刘玄称帝入都宛城的消息,大为震惊,即派出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前往征讨。二王到洛阳征发各州郡的精兵42 万人,到颍川(今河南禹县)会合严尤、陈茂的余部,号称100 万,浩浩荡荡南下直扑宛城。途经昆阳时,即以10万之众包围了昆阳城。城内由王凤、刘秀、王常等率领的起义军八九千人把守,形势非常危急。此时,刘秀“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经过王凤对刘秀等分析了形势和决战的重要,稳定了军心,并制定了作战方案。由王凤、王常坚守昆阳,派刘秀、李轶等13 人深夜轻骑出南门突围到定陵、郾等地召集各地起义军来昆阳解围。刘秀等出城突围后,王凤为了麻痹敌人、缓解攻城,用了一个“假降”之计,骄横的王邑果然中计,他拒绝严尤的放弃昆阳直取宛城的建议,使义军在昆阳争得了时间,又保住了宛城。

公元23 年6 月中旬刘秀、李轶援军返回,组织敢死队3000人乘夜从城西水上突入,直捣莽军指挥中心,杀死大将王寻,王邑弃军而逃,莽军大乱。城内王凤率义军乘势杀出,内外夹攻,莽军溃败,死伤无数。此时恰逢“……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今沙河)盛溢,士卒溺死以万数,水为不流,邑、尤、茂轻骑逃出……”(《纲鉴易知录》卷19)王邑率部分残兵逃往洛阳,严尤、陈茂逃到汝南邵,投降了另一反莽割据者刘望。

昆阳一战,全歼莽军主力,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胜利,而且在政治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原来观望的各地豪强,包括王莽的一些地方官吏,都纷纷起兵割据,较著名的睢阳(今河南商丘)刘永,琅琊(今山东诸城)的张步,庐江(今安徽庐江)的李宪,东海(今山东郑城西南)的董宪,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巴蜀(今四川)的公孙述,河西(今甘肃西部)的窦融,汉中(今陕西南部)的延岭等。不到一个月,王莽所控制的,只剩下长安、洛阳两座孤城了。

攻克宛城与昆阳后,刘縯兄弟居功骄傲,抗拒更始和农民将领的指挥,妄图取代刘玄,他的部将刘稷公开说:“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縯)兄弟也,今更始何为邪?”(《纲鉴易知录》卷19)因此,更始帝在王匡、朱鲔、李轶等支持下,于公元23 年7 月杀了刘縯和刘稷。当时在父城(今河南平顶山北))的刘秀得知他哥哥刘縯被杀,表现得异常沉着、冷静,只身回宛城向更始帝请罪,既不和刘縯的旧属往来,更不为哥哥举丧,饮食言谈不改常态,只说已过,不谈一句昆阳战功。就这样迷惑了更始帝,不但未杀他,反而提升为“破虏大将军”,封为“武信侯”,不久派他到河北镇抚诸州郡。刘秀到河北后,独树一帜,以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制为号召,争取民心。在争取到信都(今河北翼县)太守任光、上谷(今河北怀来南)太守耿况、渔阳(今河怀柔县东)太守彭宠等官僚的支持下,消灭了都邯郸称帝的王郎。接着派邓禹率军到河东镇压绿林军王匡、成丹等部,并杀了杨宝、刘均、弭疆。又利用河北起义军力量血腥镇压了铜马、高湖、重连等部,军队扩充到几十万人,从而稳定了他在河北的统治,以便待时而动。

公元23 年8 月初,绿林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亲自率领,北攻洛阳,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西取长安。王莽派太师王匡(与绿林军王匡同名)、哀章固守洛阳,另派将军部钦等九人(号称九虎),率兵数万守华阴(今华阴县东),以保长安。

王匡所部于公元23 年9 月攻破洛阳,俘杀王莽太师王匡、哀章。申屠建所部义军也于9 月初逼近武关(今陕西商南县东南)时析人邓晔、于匡等起兵响应,攻下析县(今西郏县)、丹水(今淅川县东)。武关都尉朱萌投降了邓晔,9 月中旬邓晔开武关迎接申屠建起义大军。

关中为之震惊,王莽忧惧万状,他听了崔发的建议,领百官至南郊号啕痛哭,乞求皇天保佑。这幕“哭天”闹剧刚一收场,起义军已兵临城下。王莽释放狱中囚徒编队出战,作最后挣扎,但囚徒们一过渭水桥就四散逃走,有的还火烧王莽祖庙,掘莽祖坟。10 月1 日起义军攻入宣平门,2 日长安市民朱弟、张鱼等响应起义军,烧宫门,攻入皇宫,3 日王莽狼狈逃到未央宫渐台上,被商人杜吴杀死,10 月6 日申屠建、李松、邓晔入长安,将莽首传到宛城。

公元23 年10 月,更始帝自宛城迁都洛阳。公元24 年2 月又自洛阳迁都长安,居长乐宫,先封刘氏宗族刘祉等七人为王,又封起义将领王匡为比阳王,王凤为宜城王。为了排斥农民起义领袖,他又重用其亲信赵萌(棘阳豪绅) 为右大司马,提升李松为丞相,掌握了军政大权。

更始帝进入长安后,迷恋酒色,不理政事,除原有宠姬韩夫人外,又纳赵萌女为夫人,“有宠,遂委政于萌,日夜与妇人饮燕居后庭……”(《后汉书·刘玄传》)特别是他放纵部属,在京的士卒掳掠民财,抢劫“给养”,外地将领拥兵割据,闹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此时更始帝的亲信李淑、赵萌挑拨攻击王匡等农民将领是“戎阵庸伍”出身,不能占据“公卿大位”,并说农民军不可靠。这时赤眉大军已攻人函谷关,威逼长安,京师豪强又四起反抗,再加上部队粮草断绝,在京的绿林将领张邛、廖湛、申屠建、胡殷等深虑长安终将不保,为了保存实力,便劝更始南归。“更始怒而不应”,于是张邛、廖湛、申屠建等密议,拟于8 月“立秋日”劫持更始南归。此事被侍中刘能卿告密,7 月,更始密召张邛、申屠建、廖湛、胡殷等四人入宫,打算全部杀害,因泄密,只诱杀了绿林军大将申屠建一人。张邛、廖湛、胡殷当晚举兵攻入皇宫,更始率卫队抗拒,大败。子天明带着宠姬逃到他岳父赵萌驻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当时王匡、陈牧、成丹也在新丰,还不知长安事变,更始与赵萌密商,召匡、牧、丹入见。陈牧、成丹先至,即被杀害。王匡闻讯,被迫率少数部属逃往长安与张邛等会合。更始立即调李松率部与赵萌合兵反攻长安,城破,双方在长安城内巷战余月,王匡、张邛所部终因寡不敌众而败走,王匡等归附了驻在高陵的赤眉军樊崇。

早在更始帝迁都洛阳时,赤眉军在濮阳(今山东濮阳南)一带活动,其领袖樊崇曾亲自去洛阳表示愿与更始合作,而更始却态度冷淡,引起樊崇等的不满。

公元24年冬,樊崇、逄安为一路,攻进武关,徐宣、谢禄为一路,攻进陆浑关(今河南宜阳东南)和函谷关(今河南新安)。公元25 年正月,两路军在弘农(今河南灵宝)会师,与更始军交战。赤眉军连战皆胜,队伍发展到30 万人。经过休整后继续西进,到达华阴(今华阴东)时,他们也拥立了一个汉宗室后裔15 岁的牧童刘盆子当皇帝,建年号为“建世”,准备进攻长安,取代更始政权。赤眉军进驻高陵(长安东北)后恰逢王匡、张邛来会。公元25 年9 月王匡会同樊崇的赤眉大军攻入长安,俘获更始大将李松。更始帝单骑出走,后向赤眉军请降。12 月,被赤眉军将领谢禄绞死在牧马场。

至于王凤,在长安受封宜城王后,即下落不明,根据史料分析,有很大可能是在陈牧、成丹被杀后,更始与赵萌又派人去将王凤暗杀了。时间约在公元25 年8 月,但这是个推测,还需进一步考证。

赤眉军进长安城后,也打着“复汉”的旗号,樊祟将刘盆子抬上了皇帝宝座,也来了一次大封功臣。饱受兵灾蹂躏的长安人民又望来了一个“汉家天子”,结果又是大失所望。刘盆子是个年幼无知的傀儡,“……日夜啼泣,不闻外事”。义军进城“……后20余日,赤眉贪财物,复出大掠,城中粮食尽,遂收载珍宝,因大纵火烧宫室”,因此很快失掉民心,关中豪绅地主也纷纷坚壁顽抗。在粮食断绝的情况下,赤眉军不得不在公元26 年正月退出长安,向西北安定郡(今甘肃固原县)撤退。行至郿县,赤眉军大败原更始将军严春后,继续北上。随行的王匡考虑北上安定路途遥远,天寒地冻,加上此时势单力薄,寄人篱下,与樊祟发生龃龉,因此脱离了赤眉军。行至栒县(今陕西旬邑东北),恰逢宗广受刘秀命平定冯愔之乱,招降诸将,王匡等便投降了宗广,随军东归。“至安邑,道欲亡,广悉斩之……”(《后汉书·邓禹传》卷十六)笔者认为,这或许是在刘秀的授意下,宗广加以“王匡欲逃”之罪,将王匡与胡殷等一同杀害,时间是公元26 年3 月,地点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

综观上述,王匡、王凤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以己代汉”夺取政权,后来军纪又不严明,不能继续得到人民的支持,致使本来是正义的农民起义,变成为封建豪强服务的工具,这就是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他们二人英勇善战,指挥有方,特别是在“云杜大捷”与“昆阳之战”中显示了他们卓越的组织与指挥才能。他们从最初在新市的几百人,转战南北,发展到几十万人,摧毁了王莽的反动统治,也给西汉末年豪绅地主以沉重的打击。以王匡、王凤为首的云杜绿林起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的名字与业绩,也永垂青史。

京山市档案局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

欢迎提供稿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