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希旦科举轶闻

 鄂中京山 2020-08-15
王佥事希旦,成化丁未会试,出祖于村民吴必显家。是夕梦与必显同捷,寤而笑曰:“鬼神侮我邪?”及春榜放,有报者曰:“君中三百五名。”希旦往视之,三百五乃吴必显也。不待终而去。道遇一人曰:“君何往?”告之故,其人曰:“君何名?”曰:“希旦,姓王氏。”其人曰:“君名在一百六十五,余即吴必显也。适亦有报余居君名者,是以知之。”乃相携返验,良信。[吴志][9]4

上文摘录自清康熙版《京山县志》,在清光绪八年重修《京山县志》时,又被录入《京山县志》卷二十二《古迹志·杂识》中,稍有改动。

“王佥事希旦,成化丁未会试,出祖于村民吴必显家。是夕梦与必显同捷,寤而笑曰:‘鬼神侮我邪?必显,乡人耳,何与科目事?’及春榜放,有报者曰:‘君中三百五名。’希旦往视之,三百五乃吴必显也,不待终而去,殊怏怏。道遇一人曰:‘君何往?’告之故,其人曰:‘君何名?’曰:‘王希旦’其人曰:‘君名在一百六十五,余即吴必显也。适有报余居君名者,是以知之。’乃相携返验,良然。[1]1084

这一资料记载的是明代曾任广东佥事王希旦赴京赶考的趣事。王希旦在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参加会试之前,同村好友吴必显为其饯行送别。当晚,王希旦就寝后进入梦境,与吴必显同时中榜,醒来自觉奇怪,心想吴必显又不参加此次科举考试,怎么会有中榜的事情呢?自觉好笑,自言道:“一定是老天爷在嘲笑我吧?”到了春榜揭晓的时候,竟然有使者来报说:“君中三百五名。”待王希旦前去查看皇榜,第三百零五名不是他,而是一个叫吴必显的人。因此,他还没看完皇榜便扫兴的离开了,一路上闷闷不乐。半途遇见一个人,看他不高兴的样子,问他是什么原因,王希旦告诉路人其原由。路人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王希旦”,路人说:“你考中第一百六十五名,我叫吴必显,刚才使者来我家报喜称名王希旦,所以我才知道是报喜人把我们名字弄混报错了。”于是两个人一同前去查看,果然,科举结果应验了王希旦的梦。

有关王希旦的生平,(清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卷十一《人物志宦绩列传》记载:

“王希旦,字景伯,其先兖州曲阜人。颖悟过人,兄遣从同里罗期。期为宿儒,一见异之,曰:‘他日必为伟器。’稍长,有督学使者临县,聚乡子弟即泮宫立试之,唱对曰:‘泮池水暖鱼龙化’希旦曰:‘宫殿风微燕雀高。’使者称善,遂补弟子员。以成化丁未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进寺副,治狱多所平反。迁广东佥事,历按四道,所至招抚流亡,捕剪寇盗,政绩为岭表臬司之冠。後琼南黎人叛,抄暴州县,大军征讨,希旦与其役,区画有方,所向克捷。当事者方议上其功,而希旦亦考三年最。濒行,遇疾,卒於官。[1]455

另据(清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卷二十二《古迹志·茔墓》记载,王希旦死后葬于我县曹武镇境内:

“王希旦墓,在禅房山(京山县曹武镇西北部,笔者注),户部主事张翊志铭。旧志”[1]1066

笔者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京山县曹武镇发现王希旦墓葬及神道碑。神道碑为长方形,高2米,宽0.59米,厚0.35米。碑中部阴刻楷书竖写“明广东按察司佥事景哲王公神道”,右刻“公希旦,号坦斋,成化丁未进士,葬于县东禅房寺山之左,万历丙辰冬镌。”左竖刻“曾孙都察左副都御史王口口,玄孙王纲,六世孙王应揆、王应掄立”。

《京山县志》王希旦传:“王希旦,字景伯”。碑文却记为“明广东按察司佥事景哲王公神道”。神道碑是明万历丙辰(1616)所立,先于公元1882年所修的《京山县志》260多年,疑《京山县志》有误,应以碑文“景哲”为准。(清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卷二十二《古迹志·石墨》载有:

“明景哲王公神道碑,万历四十四年立。《通志》 ”[1]1074

另据清代迈柱修、夏力恕纂《湖广通志》巻四十九《乡贤志﹒安陆府》载有:

“王希旦,字景哲,[明一统志]京山人,成化中进士,授南京大理评事,迁广东佥事。猺人懐徳畏威,时讨琼南黎人,军需赖以不缺,班师日,军民遮道颂之。”[41]5

考古材料与文献相互验证,说明(清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卷十一《人物志·宦绩列传》王希旦传所记载的,“王希旦,字景伯”有误。应为“景哲”。

明王公神道碑


京山市档案馆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