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门两代,忠烈鲠臣 ——明代王桥、王宗茂父子

 鄂中京山 2020-08-15
王宗茂(?—1562),字时育,号虹塘。王桥之子。其先曲阜人,当元末有仕德安路总管者,遂留家京山曹武上王冲。《明史·列传》卷210、焦竑《国朝献征录》卷66、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人物志》卷11均有传。

王宗茂幼聪慧有殊质,登嘉靖丁未(1547)进士。初任行人,掌管传旨、册封等事。嘉靖三十一年(1552)擢升南京广东道御史。是年十月初九日,履职才三个月的御史王宗茂就不顾身家性命,向朝廷弹劾严嵩:

严嵩本为邪谄之徒,寡廉鲜耻,久持权柄,作威作福,内外臣民无不怨恨。其祸国殃民之大罪有八:一,任用官员,索取厚赂,至文武将吏,尽出其门,且皆分布要地。二,引用私人,外官迁升不问才品,不计资历,唯贿是问,致使端方正人屡被排斥,不能为国家效力。三,先年被人弹劾之后,马上暗中将家产数万计转移南方江西老家等处。四,在江西各地方置良田,广蓄金银珍玩,为子孙百世之计,不顾国穷民困。五,广养家奴,往来京城,沿途骚扰,虐害居民,人皆怨怒而不敢言。六,穷奢极欲,殊方异产,无不齐备。七,贪肆无比,而恬不知止。八,招募朝士三十余人为干儿义子,充当爪牙打手,致朝廷恩威不出于陛下。天下所恃为安者,财和兵而已。不才之文吏以赂而出嵩门,必剥民之财,民奈何不困!不才之武将以赂而出嵩门,必克扣军饷,兵奈何不疲!严嵩所职,可饷边数年,请除去这个害国害民的奸贼,抄其家产以苏国患。

严嵩党徒,通政使赵文华得到王宗茂奏疏之后,故意将其扣压数日始上,同时秘告严嵩,使严嵩得以谋划对策,陷害王宗茂。世宗得疏果然庇护严嵩,以诬诋大臣罪将王宗茂贬为浙江平阳县丞。王宗茂上疏时已自度必死,及被贬,恬然出都。王宗茂的父亲王桥当时任广东布政使,因为受到这件事牵连,也被严嵩革去官职,含恨而死。

王宗茂是南京御史,御史是言官,他该尽忠职守,弹劾不法官吏。但他过于耿直,居然敢冒死疏劾朝野震慑的大奸严嵩,断送了他一生的锦绣前程。王宗茂因劾严嵩而获罪,这件事在南京十分轰动,民情激愤,无不为他抱屈。有杨家昆仲闻悉其事,动了侠义襟怀,自告奋勇沿途照料,要护送王宗茂主仆三人到平阳投文报到。县丞,等于是知县大人的副手,将一位三品御史降为八品县丞,等于是从天上打下十八层地狱,但王宗茂毫不在乎。在平阳任上,王宗茂精勤尽职,毫无受贬之态,大力为诬称岛寇的30余良民昭雪。对黑暗官场绝望的他,半年后以母丧为由,回归故里。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罢相,徐阶起而代之。此时的王宗茂在忧愤中即将走向生命终点,尚“不及知此”。家人置新棉于他鼻前,检其是否断气,他“语不及私”,惟曰:“上活我,无以报上恩。”妻子哭着请他留下遗言,他说:“是作儿子的我不肖,使父亲受到牵连而终天年!”见他挥扇自若,顷刻暝目。当时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吊以诗云:“汉贼不两立,臣死安足辞?惟怜请剑憾,犹郁盖棺时。乔木风霜古,宸章日月垂。今朝南史笔,无忝太邱碑。”

隆庆初年(约1567),明穆宗追赠王宗茂“光禄寺少卿”。

王宗茂之父王桥,字汝济。嘉靖五年(1526)与弟王格同成进士,任浙江钱塘县令,在县三年,勤政廉洁,仁怀爱民,贤德之声名冠于浙中。后升为陕西道御史,因法纪律令严明,遭权贵忌恨。在江淮视察榷事(有如今日国营企业)时,被贬为邓州通判。他尽心尽力职守,五年后调任淮安通判、知府,又升迁南京太仆寺丞,南京户部江西司郎中,镇守广西庆远。他坚守节操,拒收礼物,任用贤能,兴办久滞之实事,并与柳州诸郡合兵,平定里隆、诸溪、洞蛮动乱,因功受朝廷赏赐金帛。滿十年后,迁升河南道副使。离任之日,当地百姓苦相挽留,为之哭送,并为他镌刻碑石以纪功德。在河南任上,他因严刑峻法,整顿吏治,治理社会,又升迁广西参政,主管粮储、户籍二事,处置积弊,善于理政,在广西颇受称赞。不久后又晋升广西右布政史,受到皇帝召见,迁为左布政使。因其任御史的儿子王宗茂向朝廷弹劾奸相严嵩获抵诬大臣之罪,王桥受牵连,以年衰为由,弃职归家。卒年67岁。曾祀于京山乡贤祠。

2007年8月29日,广州一稿
2008年10月 4日 二稿于乐山

曹武上王冲大屋基遗留的王氏祖屋石制门楣


京山市档案馆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