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陶瓷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两款陶器,造型奇特,颇具时代特征

 晓明国学 2020-08-15

中国陶瓷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两款陶器,造型奇特,颇具时代特征

【青釉堆塑谷仓】

三国(吴)

足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周,罐口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五只罐的周围塑有崇楼、亭阙、人物、动物等。三层崇楼居中,底层两侧各有一犬把门,各层楼檐之上塑贴栖息的鸟和觅食地鼠等。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罐肩部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划“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刻划犬、鱼、龙等纹饰,另外,还刻划“飞”、“鹿”、“句”、“五种”等字样。

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吴)墓出土。其胎体呈灰白色,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永安系三国时期吴主孙休的年号,永安三年即公元260年。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地主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目的是祈望死者在阴间仍能得到生前的种种享受。这种谷仓是由东汉时期的五连罐发展演变而成,从现有的墓葬出土资料看,一般在三国(吴)和西晋两个时期的墓葬中出土这种器物,东晋墓中已基本不见有出土。通过对江苏南京、镇江、苏州以及浙江等地出土的谷仓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有瓷质和泥质红陶两种,而且未发现造型、构造完全相同者。因此,这种谷仓堪称三国(吴)、西晋墓出土冥器中颇具时代特征的器物。

中国陶瓷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两款陶器,造型奇特,颇具时代特征

【青釉羊形插器】

西晋

羊昂首屈膝而卧。口微张,双眼眼珠外凸,平视前方,似在静卧反刍。双角弯曲,颌下一绺胡须,臀部塑贴短尾。额、眉、角及尾上压印条状纹,象征性地表现出羊毛的质感。两肋刻划羽翼,作者似要赋予它某种神奇的力量。羊首上端开一圆洞,以供安插物件,有人认为是供插蜡烛用。通体施青绿色釉,釉质莹润。整体给人的感觉是轮廓分明,比例匀称,惹人喜爱。

羊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动物之一,这不仅因为它性情温顺,更重要是它在人们心目中属于善良之物。羊是十二生肖之一,般认为十二生肖始于东汉,羊之所以被列人十二生肖,传说是因为羊若吃了未时的草,不会影响草的再生。古人把“羊”字与“祥”字通用,汉代《元嘉刀铭》中的“大吉羊”汉代《十二辰鉴》中的“避除不羊”,“羊”为“祥”。羊在中国传统装饰中应用很多,以陶瓷器为例,这种装饰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立体雕塑的陶瓷羊;另一类是以羊作装饰图案。1949年以来,在浙江、江苏等省的六朝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青瓷羊,堪称六朝青瓷中颇具时代特征的作品。从三国墓到东晋墓均有出土,但羊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逐渐清瘦。三国时期的青釉羊以1958年江苏南京三国(吴)墓出土的一件最为精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晋时期的青釉羊常在羊的眼睛、尾部等处涂点褐色斑点,颇具时代特征。

以动物形象装饰青瓷是六朝青瓷的显著特征之一。除了安然静卧的青瓷羊以外,尚见有造型优美的青瓷辟邪、龟形水盂、神兽尊、蛙形尊、熊形灯等。聪明的瓷匠们,以精湛的技艺将装饰与实用结合起来,使这些器皿既有观赏性,又具实用性。以羊为形象而制作的青瓷,其本身就蕴含着吉利祥和之意。

随着汉代儒学的宗教化,谶纬之学兴起,反映在工艺品的装饰题材上,羽化升仙、祥瑞迷信等内容占了很大比例。这件青釉羊形插器,羊的两肋刻划羽翼,当是秦、汉代以来“羽化升仙”思想的反映。

中国陶瓷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两款陶器,造型奇特,颇具时代特征

中国陶瓷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两款陶器,造型奇特,颇具时代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