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谨慎贴好自己的第一个标签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最近几年,我每到一个新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有意无意表达出自己有个喜欢捣鼓文字的梦想,并且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公众号推出来,穿个林袍打广告举个二维码之类的,使劲利用认识这层关系拉些关注。这样做说得专业一点就是定位,通俗地讲就是给自己贴标签。我虽然没什么才华,至今在写作的领域上更没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但是也想尽量让别人对我产生的第一印象比较符合个人自己期待的方向。

但随后轨道往往偏差许多,我不经意间的性格体现也颠覆自己开始阶段的设定,大家最终也慢慢把我看成一个浮夸的男子,喜欢说胡话的逗比,没事能够拿来开些离奇玩笑的奇葩。这样的习惯一旦形成,我那个辛苦追随的“才华”的标签可算是被自己隐隐的推波助澜给毁坏掉,留下来的面目和“写作者”这个想要的身份是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个被自己抗拒的标签,早在踏入社会以前,我在别人眼里是另外一番模样:绝对的内向Boy——木讷,沉默,无聊,重度陌生人恐惧症。那些年的我,活得比现在还要尴尬,因为没有“作者”这个标签来缓冲,造成性格处于一种极端的状态,交流完全依靠网络,聚会以占据角落为中心思想,现实中与人相处甚至还要依靠好朋友作为介质才能正常进行,而像现在这样活跃的表演欲望更是被社交恐惧掩盖在深处。今天想起来,当时的我真是不可思议的存在。

除我之外,其他人也都一样,尽管不是谁都会刻意为自己装饰上标签,但无奈阻止不了自己的表现和别人的看待。这也就是老话“日久见人心”的一种解释,标签虽然不靠谱,但是在某一阶段还是代表着我们对于其他人最简便的认知。我们的确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是标签这个问题往往又会和我们的性格体现扯上关系,的确是我们性格的一个概括,所以这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值得好好深思一番。

拿明星举例,比如詹姆斯·哈登,一直被球迷们冠以“夜店之王”、“碰瓷大师”和“眼神防守者”的名号,似乎他除了这些坏毛病就没有其他本事一样,这实在是太荒谬了。一方面是因为某些球迷的故意贬低,但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哈登一开始没有上好标签,导致他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里被迫要面对各种无关事实的讨论,即便再勤奋都会遭人武断抹黑。

现在一提起“贴标签”,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说不尽的厌恶和反感。但那其实混淆了概念,没注意到有些标签主要是针对恶意群体性攻击,也就是说无中生有的纯经验揣测,自然要被讨伐。然而我这里的意思却不是这样,而是关于定位的讨论。定位是套非常成熟的理论,被广泛用于品牌营销上,诸如加多宝的横空出世和百事可乐的逆天突破。当然也能用来包装自己,把我们最期待或者独特性优势的一面呈现出来,并根据这个定位一步步达成目标。

生活中有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心理暗示,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不断维持习惯,将自己慢慢推向向往的轨迹上。如果给自己贴上合适的标签,我们肯定会在脑海里每天呼喊自己千万遍,行为动作上也将不自觉地向之靠近,但这和白痴的成功学和心灵鸡汤自欺欺人的忽悠原理是两码事。即便做不到让别人把我们的定位当成第一印象和正事看待,自己至少也要在心中树立好这个标准,这样才不会在容易疏懒和平庸泛滥的人生里搁浅,最终被迫揽下一筐绝对不甘心选择却又不得不接受的标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