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另类独角戏,一场属于“自己”的思考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前目的地》。

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科幻电影,在烧脑片里受推荐程度名列前茅,这一点光凭一系列饶有深意的情节就能够感受到其强大之处:自己爱上自己,自己生下自己,自己偷走自己,自己招募自己,自己救了自己,自己杀了自己……就像贪吃蛇紧咬自己的尾巴一样,无限着这个循环。科学上也有一个对应的理论名词:魔比斯环。

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头疼的问题,电影用自己的语言给出答案——只不过需要稍微深度地理解。事实上,电影给出的过程远比“鸡和蛋”这样看起来和实际生活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更加符合我们的思考需求。自己究竟在人生中扮演什么角色?未来的决定是否在过去已经注定?我们最恨和最爱的人怎么都是自己?……无数问题在一个半小时里被无限扩大,如果适应,也将陪伴我们一辈子。

《前目的地》的表达手法,在经典动漫《哆啦A梦》中早有强调,例如有一集,哆啦A梦回到未来拿回漫画替生病的漫画作者更新,他最后提出疑问:这漫画到底是谁创作的?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脑洞在该片中被更加详细地描述出来,并加上许多新的形式细节,使观者看罢倍感震撼。

现实也可以实践“不同时空下和自己对话”的情景,时光胶囊就是一例,本梦也尝试过一回,便是在2015年国历生日天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我一直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完全可以脱离本身,成为另外一个人,从而产生交流的现象。几秒后是不同的“我”,更何况,在长达十年的未来。所以,现实其实可以看成平行世界,无数的我不断毁灭、变化、升华、诞生,同时出现在这具从成长到衰老的躯体中。

生命的动态还在于思想的流行,自己的每一段人生都有独立的思维体系和行为指导。所以,我们突然抗拒讨论过去的自己,尽管不会厌恶自己的过去。根据“当局者清旁观者迷”定律,别人根本无法跟上这种转换心态的节奏(换过来也一样),更是会觉得几年不见的我们非常陌生。不同事件的累积会形成强大的扭曲力,使个体始终处于变化状态,递增下成为全新的社会人。

主角非常特殊,几乎整部戏的重要人物都是这个人,只是分别属于不同身份。每一个“自己”又都是彼此那段经历里具有转折性的参与者,各自人生的转折都离不开“自己”的推动和改变。所有的身份互相影响,接力着完成这个循环。诡异的是,主角没有起点,更没有终点,就像“魔比斯环”,始终只有过程。最后的最后,中年版本的主角看破红尘,他渴望摆脱宿命,禁止自己向既定命运发展。结局会怎样?电影没说,但是根据设定,在记忆混乱和“自己”干扰原则的影响下,他很可能不自觉地陷入趋势,成为剧情邪恶的活跃动力。指不定,他老大,或者老大的老大,也是他自己呢。

所以,我们都是自己人生里最重要的角色,陪伴最久,完全了解,爱恨情仇集中的释放载体。没有谁比自己更能改变我们。虽然,我们“有始有终”,也不可能遇见电影里主角的剧情。但,相类似的经历,还是可以活用的。而且,我们没有太沉重的宿命,非陷不可的选择,有的是——希望和未来。

最后提一句,片中的演员莎拉·斯努克真心不错,一人饰两角,还是男女两个类别都能驾驭,厉害。

经典科幻烧脑片

《彗星来的那一夜》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恐怖游轮》

《蝴蝶效应》

《无姓之人》

《前目的地》

《死亡幻觉》

《致命I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