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最近高考,网络又开始刮起一阵怀旧风,满屏都是在致青春。的确煽情,连我这个对高中没太深刻印象的90后空巢老人,也不禁神伤起来,那些完全不像所就读过学校没有过的课桌摆设以及从未经历过的大群体友谊,同样能够引发非常强烈的共鸣。我于是将朋友圈里日常晒娃的女神和忙活微商的基友“整理”一番,然后放入脑海里朦胧的写实剧本中,假装时光倒流,所以能够真切地感受着曾经的乐趣。就连过客们,也显得十分深刻和温柔。 这就是“青春”,无需多大蓄势,往往只要一个不经意的莫名接触,就能引发内心深处被隐藏的幸福。也许当时并不幸福,但是在岁月日以继夜的沉淀和消耗下,任何阶段性大事件都会变得微不足道,留下来的只有美妙的情感。而相关一切的真实载体,早已不复存在,仅存意识中的虚幻。如此特殊,当然叫我们执着地热衷着。 都说回忆会自动剔除过往的不美好,最终输出让人感动的片段。但我还认为,就像我曾经说过的,与人交往,我们其实只需要一个形象。换言之,我们眼里的别人,反过来也是相同的道理,就是自我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融入生活,别人,不具体也不完全的他们,因此也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挥之不去。在某个时候,还会随着回忆重新接入生活。于是,不管有过怎样痛苦或者矛盾的关系,当许久以后的下次再相逢时,仍然会一笑泯爱恨。 这是一个结束的开始。 无法忽略的一点是,回忆是未来在追思如今,过去等于现在。但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并没有那么理想,难免痛苦,总会有迫不及待想要摆脱的冲动,尽管以后可能会让记忆重新回到这里。归根结底,现实太真实,承载着许多因为无法实现所以挣扎的愿望,导致我们情绪转移,明知故犯地把怨恨转移到最贴近生活的时间段中。殊不知,这些也是青春的组成——平淡不乏永恒,无奈同样深刻,难忘即是感动。 我认为青春永远都不会终结,因为任何时候都可能深造生命,所以每天都是一辈子。回忆依靠积累,而本体则是不断改变的,没有固定的角色和心理,我们和以前的我们根本不是同一个人。这种冲突也是造成回忆理想化的因素之一,距离产生美,不复存在的故事总是非常珍贵。有些人就必须活在记忆里,那个真实接触的伊,只是代表着身份。 所以,青春不止高考,不止缘分,也不止交往。我们因为在生活中寻找到感觉,所以才会形成记忆,因此引以为“青春”。倘若日常中,无论枯燥与意义长远,只要谋求到感觉附体和加注,便会融入记忆成就美好。这也是我们愿意和朋友们维持关系的一种原因,在对方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这种感觉可以辐射,被赋予在诸多相关的纪念品上,于是尽管只是普通的物件,也能立即把我们代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在物是人非以后。就像“高考”,一个词,代表无数。 再见故人,两眼都是昔日的自己,太陌生所以更熟悉。回不去的是时光,永恒存在的则是我们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青春”,于是每天都是一辈子,活着就是在致青春。 【大学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