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如果”是一种常规的假设,大抵是每个人都会有过联想,或许在既定现实的科学依据下无意真心想要改变已经注定的命运,但当某个触动内心的瞬间降临以后,多少也会萌生出异于平常的想法来,其中就包括“如果”。这是万能的句式,非正规的愿望,不会负责任的生活。在那样幻想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获得一段短暂但并不存在的人生,只是回神以后黯然会更加明显。 不过,“如果”二字,真有那么美好吗?或者说,当我们真的回到从前,获得改变过去的机会,事实的发展会是理想的趋势吗?我们至今的一切糟糕果然真是因为当时具体的部分行为错误才造成的如此巨大的后果吗?这是个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但世界上已经有不少人站出来回复,他们用尽各种语言,都在讲述一个道理——“如果”没有那么神奇。 《彗星来的那一夜》就是其中的语言之一,用平行时空的科学描绘个体每一样混乱的人生,无论怎么假设,都没有办法摆脱命运的捉弄,美好的未来只是痛苦悲剧。《蝴蝶效应》用的是“越描越黑”的道理,用另一个错误弥补一个错误的做法太愚蠢,即使猜得出开始也换不到结果,总之各种适得其反。《记忆碎片》则算给绝望的我们带来一个好消息,改变命运看起来能够实现,但前提是世界必须虚拟,换句话说,“如果”想要美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留在脑海里。 这就是“如果”的真相,充满荒诞却十分科学,别妄图假设对过去的先知改造可以换取全能的过程,失去永远都会失去。社会的真实不允许童话的存在,《哆啦A梦》的故事根本在于满足消遣和寄托情怀,和假设没有准确的关系。“如果”的背后是可怕的联想,就像没有实现的梦想,成真是虚假的,破碎才是正常的,这是“薛定谔的猫”更接近死亡的那个选项。 那么人为什么喜欢追求“如果”呢?这是简单化思维的实践,假设没有真实那样有着太多限制,对个体的考验基本可以忽略,于是很容易就构造出一个理想的故事背景来。处在情景中的人物,都被模糊成为不对应性格的形象,推演出无所谓是否但能够满足我们心理需求的过程。对“如果”的过分执着实际上已经意味着真实可能性在失效,或者干脆无法发生。无论指向是过往还是未来,个体都是无法承受现在巨大挑战的表现。而这部分的人生,才是最重要和有意义的。 我们注定只能选择一种人生,任何情况都会衍生出无数的“如果”来,但没有什么是绝对理想的,即便从什么姿势看都非常完美。我们改变过去就会影响未来,扭曲现在只能压榨人生,当然个体可以决定什么最快乐。如果有“如果”,也只是在换个角度过同样性质的生活,倘若我们还是我们的话。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也是“如果”的一样形式,或许我们中的谁还正在面临着几个选择,而不同的转折将会延伸出迥异的状态来。想象中的“如果”是无法判断和追求的,但真实存在的“如果”可以,而且我们也不得不去判断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