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在,我还喜欢球哥吗?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大概几个月前,在“球哥”鲍尔才当选榜眼,还没正式进入联盟时。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差不多要喜欢上“球哥”鲍尔了》,表达我对球哥的喜爱之情。不过随着赛季揭幕,球哥并没有展现出如名声一般摧枯拉朽的赛场表现,当然也有如大号准三双、最年轻三双先生等等这样的效应匹配现象,但行近污点的低命中率和无视场上冲突的“理性考虑”都给他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于是,有些自以为是的网民就跳出来挖坟,跑到我那篇文章下面留言,一副莫名嘚瑟的嘴脸,大多都是那一句,“现在,你还喜欢吗”?

不好意思,他们喜闻乐见的“打脸”没有发生。起初我可以单方面视为吃瓜群众在好奇,不厌其烦,好几次间隔数日都要输入同样一个答案,“喜欢”。可是,仍然还是有网民拿出百分之一百二的精力来打扰本人。我不得已贴出置顶留言,中心思想只有一句话,“我不是赢球蜜”。后面也补充几个说明,“除非作恶,否则就算球哥场均一分,直到退役以后,我都喜欢他”。

投篮丑?坑娃爹?大水货?湖人队?情商低?这是全部的郎佐·鲍尔吗?

话题就引出体育圈一个著名群体,“赢球蜜”。这很好理解,运动是人类特别是男性本能的反应,不仅可以激发肾上腺素,制造兴奋,比赛造成的悬念和紧张感同样是爱好者们热衷的非物质需求,而球星所代表的英雄主义也符合个体对自我完美形象的假设。篮球作为世界第二大运动,NBA又是其中独居一档的联赛,其相关程度自然最为深刻。但不是每个观众都能成为球迷,冠军和超巨的效应会大范围辐射,社会报道会使之圈粉无数。

只是除非真有共鸣,或者这个人物可以保持典型的主角光环,否则两者只能先建立并不忠诚的临时性联系,想要转正,仍然需要深层次的精神交流。大多数观众,心态基本上可以用互联网改编的一句话来形容,“在你巅峰时跟风而来,在你低谷时心安理得地转身离去”。这是人之常情,也无可厚非,毕竟群体的普遍记忆通常会很短,一时的热血不过冲动,没什么太大计较的必要。但你不能轻易以己推人下结论,把个例当成全部个例。因为并非所有球迷都会被是这样属性的本能,当一类人被某些情怀载体吸引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并且有持续维持的行动。比较接近这种行为的一个成语,是“一见钟情”。

“球哥”鲍尔就是给我带来过部分篮球体验的球员,那种感觉甚至比我在当今某些全明星身上接收到的效应从程度上要强烈许多。那和主角的具体表现无关,也就是说无论球哥在篮球场上怎样哪怕真的水货掉,也不能妨碍我怀着欣赏眼光看待他。这一届的新秀都很爆炸,鲍尔和西蒙斯则是我最关注的两位。在我还不切实际的假设里,他们就是一生之敌。

其实,不止是篮球,这已经关系到一种生活方式。在对素不相识的谁怀有好感那个瞬间,你究竟是因为这个人还是伊的某件事。我想,这是相辅相成的作用,对于生活来说。篮球倒是有些不同,因为那是文化,无论球员还是球队最大的存在感就是价值符号。而我更愿意将他们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即便不至于成为情怀,也要发展成为效应趋势。

而球哥,就是实践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