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在我看来,孤独和寂寞,是两个层次,还属于完全不同的世界观过程。 虽然看起来接近,都是主观上自我意识的高度集中,具有强烈排外反应,对常规现象产生过度解读和敏感扩展,最终得出结论:我只有一个人在活着。说是共通,其实差距非常明显,区别来自各个层面。寂寞是从物理开始深入精神的夸张折磨,体现为空虚,很容易得到临时解决却难以从根源上消除危机。孤独则是照应这个世界的深层次思维无法得到呼应造成的紧张感,但不会随意寻找其他形式将就填充,宁缺毋滥,因此常常遗憾,却满不在乎。 寂寞是日常,由被人性本能支配的欲望和需求在影响高度理性的计划习惯,让个体产生盲目。寂寞通常表现为缺乏真心交流,这个时候就必须寻找替补事物来浪费时间,充实生活,不至于无所事事地发呆,于是玩游戏、滥社交或者随机聊天,成为受欢迎的拯救措施。适可而止则无可厚非,正常人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必须适应现实提供的颓废诱惑,才能让现状得以继续下去。 相关寂寞的实际定义,没有统一,就不同个体来说程度和类型完全是两回事。但万变不离其宗,本质上是在消耗生命。寂寞假如固定通常十分肤浅,导致个体严重依赖表面享受,这样只会让寂寞朝着恶性循环的方向无限推动。寂寞不仅仅是寂寞,还包括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后续,那些被无意培养起来的负能量,太大刺激干扰着意识混乱,因此会加重对寂寞的绝对服从和变相饥渴。一旦成为习惯,想法就被误导,结果更加糟糕。 孤独就不同,需要资本,全方位、高层次和多维度,并非那么轻易就能执行。真正的孤独属于伟大人物的专利,思想太深奥,以至于普通人只能膜拜,他们找朋友太难。所谓“高处不胜寒”,或者还有“上帝一思考,人类就发笑”,说明孤独中包含一种领先时代的觉悟,必须悲壮,注定违和,但倘若铺垫起来,绝对令外界所有旁观者都发自肺腑真挚地肃然起敬。 看起来太高大上,不过广义上的孤独没有如此庞大的效应,并多少带着本能的意味,所以普通人也能保持该状态。普通人的孤独是建立在一项优势基础上,代入感无法输出造成的交流阻碍,那不是简单的物理弥补能够解决的困难,想要跟上情况还应该获得灵魂深处的选择性激活,没有匹配上足够天时地利人和连节奏都找不到。孤独尽管难受,却在大势上相当唯美,强化体验,事关文化、梦想、境界等大主题,个体也会受到较高范畴的意识改造,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接受精神洗礼。 所以,做人宁愿孤独,尽管或许会被动沾上寂寞,但只要认真判断和有效区分两个层次,至少能不让生活长期陷入一种麻木的阶段,关键时刻靠谱。孤独,总是充满使命感,还在深刻感悟幸福,再顽强就接近伟大,那是寂寞根本不配相提并论的境界。 当然,在世界上有知己更好,毕竟太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