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些物件无关信仰地长期神圣着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社会越来越复杂,包括个人意识。

当我们接触到足够丰富(也不必太刺激)的生活经历时,很多信息输入就会升华,增加额外体验感,即便神经不至于敏感的人,同样可以收获满足。所谓“情怀”,广义上,产生原因大抵如此。另外,有些物件完全为大众节省这个过程,情况之一在个体诞生前,早已被时空和世界趋势所定义,任何相关代表哪怕只是抽象概念都能赋予参与者无限视觉和精神上的各项满足。

综合起来,就是“神圣”。

例如《圣经》。《圣经》,基督教经典,世界文化象征,超越民族和历史永远存在,以“上帝”和“伊甸园”等为代表的符号转化为深刻记忆长期提供三观抉择素材,哪怕没有具体信仰,只要对此有兴趣,都会视之为神圣。神圣不一定要求当事人供起来一尘不染地奉为传世宝,保持行为上的尊重和依赖,我们自然能受到激活。这很简单,因为《圣经》之类本身就具备使人无关信仰而长期知觉神圣的庞大效应,只要我们有这心思。

或许《圣经》有点偏远生活,容易误导,而本文主题还有更多内容。物件的神圣化只需要一次简单洗礼,就能完成。白纸只要加上固定对象的黑字,意义就完全不同,价值也要颠覆本质。明星签名、大事件见证载体(梅西第一份“合同”和林书豪别人家的沙发)、恋人情侣间的早期互动(情书和暗恋对象给的纪念品),哪怕几句互联网上被记录下来的文字等等,具体人物降临无关形式,立即可以布置仪式,让普通物件瞬间高大上起来,神圣不可亵渎和侵犯。

格局极致宽阔、底蕴积累深远和话题讨论涉及大背景的情怀载体,受众会广泛,可代表载体相对数量多,神圣被激活非常容易。巴塞罗那和皇家马德里两家俱乐部,就是如此,看着队徽,都觉得肃然起敬。现场比赛以外,衍生出来的周边,T恤、书籍和旗帜等,都制造出让爱好者们强烈渴望拥有的吸引力。而同时,会抗拒和厌恶山寨和盗版这样表面致敬实际上在入侵那股神圣的不敬行为,执行起来不仅是经济学原理,还有社科和心理等诸多领域的理论实践,最基本的原因只有一个:神圣无法转型,忠诚是原则。

神圣化物件也离不开人性。上面提及的感情,属于本能需求类,比起爱好引发的情怀,相对而言条件少得多,而且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爱屋及乌,当喜欢成为习惯,目标对象的影响力超越想象,情人眼里出上帝,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开始被事实上概括为独特,字迹丑也是唯美,文字全都值得背诵,废话作为名言,生日则是日历重点,毕竟天下再无别家(注:这是讨论,不完全代表本人现实观)。

神圣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感,长期固定,程度会阶段性更新,但总体而言很难消失,特别是那些被底蕴赋予内涵能超越时空的爱好型物件。优势在于特殊化生活,局限而有效地临时隔离平庸,弱项则是干扰判断,忽略理性,容易冲动消费不仅资金,从而造成神圣的不完美。得到控制的神圣最理想,也是常规操作,每个人都能这样追求。

神圣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自己即源头,特别能公认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