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牛了!中考状元10门科目6门满分,总分927分,竟是因为这个学习习惯!

 振王府图书馆 2020-08-15

作者:米饼

自高考成绩公布以来,各大媒体对各省的文、理科状元进行了密集报道。

与高考相比,中考显然没有获得这样的关注。

然而,一名初中学霸凭借自己逆天的分数,一时风头两无。

01
中考状元6科满分

近日,广东湛江的中考成绩公布。

中考满分940分,湛江一中培才学校的“学霸”王柠允考了927分,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历史、体育六科拿到了满分。

下图为该考生的中考成绩:

王柠允同学仅在政治扣了3分,地理扣了4分,物理扣了5分,生物扣了1分,已经被这样的成绩闪瞎眼。

最值得关注的是,语文居然满分!!!

大家都知道,语文拿高分不容易,考满分更是凤毛麟角,然而王柠允做到了。

不过,这也跟广东的中考制度有关。

广东的语文有一道10分的附加题,为名著阅读,所以实际上的总分是130分,只要上了120分,都算120分。


一中的教学主管陈老师这样评价王柠允:

“她是属于内心特别安静的小孩,不容易被外界所干扰,而且她很细心,做事情的话想得很周全,办事的能力也很强,在班上跟同学关系也都非常好。

她写出来的字就像是印刷体的那种感觉,毅力比较坚定,每一天都有自己自主的时间安排。

她其实补课也不多,很多时候她都是靠自己自主地看书学习,她有什么问题,会经常跟老师讨论,很会发问,从她的发问里面你就会看出,每一个发问的问题都是有她自己很深刻的思考。”

从老师的评价中,不难看出,王柠允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善于提问。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别人提问。

由此可见,善于提问的人,往往比不善于提问的人能收获更多。

02
提问是一种反思的方式

现在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有时候,通过一个人提问的问题,就可以看出他的诉求、他的困惑、他的价值观,甚至是他的思维层次等等。

经常听到有人说,老师看学生提的问题就知道他的水平怎么样,这也就是提问的力量。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学得最多的就是解答能力,但很少会提高提问能力。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

老师在上完课后,问同学们,“大家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然而,却发现自己好像没有要问的,以为自己都会了,但其实并不尽然。

一位初中都没毕业的农民父亲,他的两个孩子,一个清华,一个北大,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位父亲是这样说的:

我自己没有文化,也没法教孩子们,而且我又没钱,没办法让他们去辅导班。

所以,我只能在孩子放学后,吃完饭问孩子:娃娃们,今天上课老师讲了什么?

我会很有耐心,听他们讲,孩子初中以后的内容,我就经常听不懂了,但是我还是总问他们为什么。

孩子们一开始说的时候都自信满满,以为自己会了,但是经常说着说着就卡住了,孩子们就知道自己其实并没有学会,我就让他们吃完饭再翻书看,然后再给我讲。

家里也没有报纸,我就翻看孩子的课本,翻到什么地方,我就经常问孩子:这里讲的什么?什么意思?孩子经常会说不出。

于是第二天,他们到学校,就要去问老师,同学们也经常会问他们问题,然后考试一直都很顺利,很自然就上了清华北大。

这个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冥冥之中应用了大智慧。

真正的学习是离不开思考的,提问则是引起思考的最佳方式,学会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会提问很简单,但知道怎么问却很难,提出优质的问题能为你节省很多时间。

03
优质提问更有效率

粟津恭一郎在《学会提问》中,写了这样一句话:

优质提问就是能够让回答问题的人不需要思考就乐意回答,并且能够为回答问题的人带来新的发现、新的启发的提问。

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实验,是1999年问世的“选择性注意力”实验。

一些男女在练习传球,观看者们需要带着“白衣队总共传了多少次球”的问题观看视频。

观看完后,观看者们很轻松地得出了答案。

但紧接着,又问了观看者第二个问题,“你看见黑猩猩了吗?”

很多人马上懵了:“什么?哪里有黑猩猩?”

原来,就在视频中间,有个穿黑猩猩玩偶服的家伙,从右侧进入镜头,大摇大摆走到在中间,摆了个姿势,然后从左侧走出镜头。

按理说,这么明显的黑猩猩,没有理由看不到。

但研究者发现,大约有50%的人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白衣队总共传了多少次球”这个问题上,忽视了其他信息,进入一种“目盲状态”。

即使换一拨人,换个新地方,实验的结果仍然不变。

这个实验证明:如果我们的大脑将意识投向某种事物时,其他信息就难以进入。而指引大脑投向某种事物的就是提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受提问支配的。

所以当提问的层次不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显现了出来。

王健林有一句话特别出名:

“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挣它一个亿。”

很多人把问题的关注点放在了“一个亿”上,我们这些普通人怎样才能实现赚一个亿的小目标?

只有少部分人意识到了这句话的重心,他们提出了优质的问题:我的小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小目标?

前者与后者提问的内容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前者把王健林的话当成一个笑话或是一个梗,而后者把它当成一个具有引导意义的启示,学习背后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也许我们当下还不能看到两者的人生差距,但两者的起点已经拉开了差距。

优质的提问,能让我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影响人生的前进方向。

04
优质提问原来是这样的

“优质提问”是因人而异的,对A来说我的提问是优质的,但对B来说我的提问也许就是“劣质提问”。

那是不是就没有优质提问了呢?

当然不是,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套路”,来提升问题的优质性。

传达言外信息

除了说话之外,在提问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倾听、表情和姿态等。

比如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时,A同学小动作不断,眼神飘忽不定;B同学认真专注,眼神一直停留在老师身上,很明显,老师会更喜欢B同学的提问。

顺势而问

积极倾听固然重要,但从技巧上来说,最基本的原则是“提问应顺势而行,现想现问”。

很多记者在采访名人时,都会提前列出一些问题,但这样的问题往往很难出彩。

相反,鲁豫、水均益采访别人时就非常有意思,就是因为她们把握住了“顺势而行,现想现问这一点

提问的方法

提问的语句也很讲究,我们可以依循5W1H法则:

When:鲁迅是什么时候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Where:在什么地方让鲁迅写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Why: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Who:这篇文章中,谁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What: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

How:鲁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

提问不提建议

提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帮助被提问者获得新发现,但提问不代表一定要提建议。

有时候提了建议,反而限制了对方的思维。

抓重点

我们经常能在名人演讲会等场合见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在提问时,会在问题前铺垫一大段话。

例如:“老师您好,我是XXX,非常有幸能向您提问。刚才,您讲了一个关于吃苹果的故事,听完之后我非常受益。但是关于类似的事例,我听XXX教授说过这样的话......”

就这样,开场白讲了5分钟,到最后谁也不懂他到底要问什么。

所以提问时不要铺垫太多,直接切入问题即可。

对“你”提问

针对“你”提问,能够增加提问的重量。

例如,父母问孩子:“怎样才能养成阅读习惯呢?”

孩子可能会列举出很多可行的方式,但他思考的点都在方式上。

如果换成“你觉得怎样才能养成阅读习惯呢?”

孩子就会从自身出发,思考自己怎样做才能养成阅读习惯,这样思考出来的方式是最适合孩子、也最容易达到的。

“我”为反馈

在提问之后,一定要向对方反馈,即使对方的回答很简单,最好也能说声“谢谢”。

当问答量较大时,只有认真反馈“我听了回答有这样的感想......”,才算完整地结束交流。

学会优质的提问,不仅在学习上能够查缺补漏,在工作上也能更好地找出问题,调整工作方向。

想要把竞争者甩在身后,学会优质提问必不可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