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庐·文化‖杨仁恺:唐人《簪花仕女图》研究(之三)

 艺术馆家 2020-08-15

唐人《簪花仕女图》研究



 

唐 周肪《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的具体题材,不仅反映了贞元时长安妇女侈糜风气的一般生活,而且还如实地描写了当时妇女豪华的时势妆束,以及流行的一些有关的习俗。它关系着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是我们考察那一个时期具体事物的可贵资料。暂时撇开它的艺术价值不谈,先从人物的服饰和习俗诸方面深入探讨,可以使我们对贞元当时的统治阶级生活得到一个侧面的认识,从而肯定作品创作的绝对年代。

唐代妇女的服装,历有改变。宋人沈括曾有以下的一段记载:“中国衣冠自北朝以来全用胡服:窄袖、维绿短衣、长靴……唐武德正(贞)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仍旧俗,而稍衰博矣。”这一段文字指出唐初衣冠承袭北朝,开元后稍有改变。文中虽未明白指出妇女的服装是否也用胡服,但“全用胡服”一语的涵义,无疑是包括妇女在内的。也可以从《唐书·车服志》里找到证据:“开元中,子女衣胡服。”可见开元中的男女仍着胡服,沈氏之说是有他根据的。从上面的记载看来,开元以后的衣冠,一定有过一番改变,主要是由紧身的胡服,改着稍为宽大的衣裙。可是,这一度的服装改革,为时很暂,到了天宝初年,胡服又复流行起来。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中有这样一段叙述:“贵游士庶也好胡服,为豹皮帽,妇人则簪步摇,衩衣之制度,衿袖窄小……“《新唐书·五行志》亦有类此的记载。所以说,胡服的装束,从北朝一直到天宝末年仍然流行着。白居易对天宝末年妇女的装束描绘道: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势妆。”这首诗不仅细致而形象地描述出天宝末年妇女的时装,同时,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天宝到贞元数十年间,妇女的服装在如何地起着剧烈的变化。“外人不见见应笑”,正是这一个时期中妇女装束演变相当剧烈的注脚。

天宝前后妇女着胡服的证据,不但见于唐宋各种文字记载,也见于当时的绘画和石刻诸作品中。除敦煌壁画中的许多具有明确年代的例证而外,近年西安张底湾景云二年(711)墓及乾陵陪葬之李贤、李重润、李仙蕙三墓中的壁画妇女,都是窄袖胡服。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北宋摹本)其中妇女的装束,也是胡服。清末西安南郊出土的韦顼石椁(约制成于开元六年),上有线刻妇女数人,她们的服装也与前面所列举的相同,足证唐天宝以前妇女服的演变,文献记录与反映当时生活的艺术作品完全是一致的。


  从白氏诗中知道天宝到贞元间妇女服装有了迵然不同的差异,从《簪花仕女图》就且具体地看到差异的所在。图中妇女的露胸、裸臂、披纱、斜领大袖以及曳地的大幅长裙,是开元、天宝年间所不曾有过的,也是北朝以来所不曾肴到的妇女装束,这不是生动地说明了贞元的侈糜风气,使妇女服装发生了空前的大的变革吗?

当然,唐代妇女服装的演变,也和其他书物一样,没有停止下来的时候,因而它随时处在改动的过程之中。如贞元以后,太和年间的妇女服装,又转变为短窄的式样,而且在头饰上也“不得广插钗梳”了。

妇女的服装和妆饰,两者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既然服装在不断地演变,妆饰也是日新月异。由于贞元时期的侈糜之风,使得妇女们的妆饰也日趋于争奇斗艳起来。首先,我们就画中妇女的黛眉进行考察。大家都知道,妇女对于眉的修饰,汉以来相袭成风,未尝稍衰。玄宗李隆基曾命画工作《十眉图》,事见《佩文韵府》的《海录碎事》中。《妆台记》有贞元宫人用青黛画眉的实录。元棋《有所教》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前一句正好是咏贞元时最为流行的画眉式样。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他所著的《元白诗笺征稿》一书中,对“短眉”一词始终未得其解。如果就图中妇女的黛眉考察:第一,它完全不同于天宝年间“青黛画眉眉细长”和”柳叶双眉久不描”一类的长眉;第二,妇女中的发髻和服饰有着极为严格的等级之差,虽有阶级之不同、服饰上的差异,但在画眉的式样上却是一致,主仆无别,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足见图中妇女的眉式——瓜子形斜峙的——已经十分普遍。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元氏“短眉”的命意,实是已经过时的“长眉”之对待名词,故不应作机械的理解,眼前的现实形象,就是再真实不过的证据。如果有人还要怀疑它描绘的位置高于原来双眉的地方,唐诗人张谔的“半额画双蛾“之句,就是极好的印证。虽然在贞元时的“短眉”已普遍流行,惟见之于文献的仅元氏的诗句,传世的唐画以及大量的敦煌壁画中也难寻出它的痕迹,只发现一幅引路菩萨的绢本著色画,其中一位被接引菩萨引去西天的妇女,她的画眉式样与图中的“短眉”确有相同之处,此外,再没有发现过第三件。这倒足以说明“短眉”的流行虽然很广,但流行的时间不很久,因之在文学艺术中的反映就比较突出,这与它当时普遍流行的风气并不矛盾。关于黛眉式样在贞元中的演变,是一个极饶兴趣的问题,它不但给我们解答了“短眉”的历史涵义,也证实了唐代妇女的柳叶长眉也在随着时势的风气而改变。到了元和年间,眉式又有新的式样出现,白居易”时势妆”有“双眉画作八字低”的题咏,也就是与《新唐书五行志》记载的正同:“元和末,妇人为圜鬃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圜鬃者,上不自树也;悲啼者,忧恤象也。”白氏诗写的是“八字眉”低描的形象,可以补《五行志》的遗漏,两者结合在一块儿,真的形成一副悲啼的“时妆”了,这又与任何一个时期的画眉式样有别,也因为流行时间较暂,反映于艺术作品中的正与“短眉”的情形相同。

节选自:唐人《簪花仕女图》研究


-------杨仁恺------

  

  杨仁恺(1915年10月1日——2008年1月31日),号遗民,笔名易木,斋名沐雨楼,四川岳池人。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曾任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成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鲁迅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因其杰出贡献,授予了“人民鉴赏家”荣誉称号,被誉为“国眼”。杨仁恺先生是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考鉴、拯救及中国文化世界的传播作出的卓越贡献,海内外影响深远。



相关章节:

云庐·文化‖杨仁恺——魏晋南北朝的书画艺术(一)

云庐·文化‖杨仁恺——关于《唐宋元集绘》几个问题的探讨

云庐·九友‖张继刚:诗韵九首

云庐·研究‖避难与行踪(石涛的心性与笔墨研究)

云庐·文化‖杨仁恺——对董其昌在我国绘画史上的评价

云庐·九友‖张继刚——乐府诗三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