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没有剧透。 虽然剧情和人物有上升空间,但从特技到设定,《流浪地球》可以说都相当良心。毕竟是这部电影带着一定赌博性质,连道具都要借,投资人自己也上场演戏,不认真太容易失败。所幸效果是达到了,大胆尝试创造出不仅是视觉效果上在范围内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成功体验,还为电影这项不算新的艺术在中国获得更丰富的发展方向。而刘慈欣这样一位本土科幻巨匠,终于不再只是被市场格式化的形象,其笔触首度如此亲民,这是好事。 相关《流浪地球》到底有哪些优点或者不足,这个已经被解读过无数次,我来也差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称赞占大多数而且早在电影院时就正式真诚。不过,我却对电影中的某些细节很感兴趣。那些科幻设定硬得很背后连着一串公式和理论,原谅我就算听解说都没办法看太深入,却有显而易见的命题,就是角色们在选择牺牲的时候非常局部地“政治正确”,符合观众主流审美,却并非囊括全部事实。 是什么呢?俗称“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虽然不像科学那样原理复杂接受起来还需要专业基础来支撑,但后续思考扩展没那么简单甚至根本没有标准答案。案例在电影里比比皆是,特别是背景还设在世界末日,集体和小我不可避免要冲突。该怎么办呢?真相有时引起不适,过审电影则必须写好大结局,所以安排了不少现实没有的巧合和幸运。因此,角色和观众们都满意,但从未激活哲学机制。 “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电影里人工智能被抛弃计划后这样无奈过一个观点,自然是合理的。但这基本是一句正确的废话。首先理智未必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危机,很多事情靠的是感性和意外来缓冲。以及,哪怕最聪明的大脑都不可能把什么都考虑完全,否则爱因斯坦怎么会对热衷造原子弹的美国政府公开相对论呢。也许正是人类永远无法保持理智的“缺陷”,让文明得以延续至今,即便脱离掉电影中假设的恐怖背景后。 然而,理智在大部分时间里又显得那样重要。俗话说,“冲动是魔鬼”,没有三思后行的人生注定要完蛋。电影给出的结论是成功的,却只是在特定要求下对比真实的不靠谱幻觉罢了,换成真的后人类恐怕玩不转“流浪地球”。具体操作方式在这里不涉及,我只在强调,无论角色在电影以外如何定义并执行“希望”,都不大该受到道德绑架。 事实上,谁也不可能完美解答这个悖论,任何方案都要有牺牲,同时延伸出有限保障的结果,区别在于损失了什么。跳出代入感旁观者地,想想看,联合政府的话有没有道理。是的,没办法否定,联合政府不是反派。这部电影还有一项不错说明就是角色属性并非两极,所以观众看得只会流泪和震撼,找不到憎恨依据。“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一样,科学上所有选择全部合理。当然,看电影肯定会违反常识,终究我们没到最危险的时候。 那么看完这部电影会对这个哲学悖论产生帮助吗?遗憾的是没有。但我还是想说,《流浪地球》真敢玩,也许他们没这么想,并且好多电影也干了,比如处理起来十分随意的《侏罗纪世界2》(卖恐龙的小女孩片尾祸害全人类甚至快毁掉这个命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