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总在最需要说话的时候沉默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这句话有很多个解读,意义比较大的是社会责任方面,有代表作如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记录的马丁·尼莫拉的忏悔诗,“他们追杀……我没有说话”。这范围需要足够多的阅历和智慧支撑,我才疏学浅还无法有效驾驭,因此对于以上描述偏向生活,在微不足道的琐碎日常和被命运压制到底的现状中提取出可以使用的道理。

那么,“人总在最需要说话的时候沉默”在指定背景下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很好理解,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弱化真实社交。在外呢?永远戴着面具,打造或者没有否认着人设,给足旁观者或许不被在意的想象空间。言论中严重缺乏感性,只是在友好陈述观点,即便少数能延续情感程度上达到意外可时限是问题,并且随着年纪增长认知成熟于是将范围扩大到读书时代,总体而言,我们很难再使劲对谁都有冲动能说心里话。

不幸的是这恰好是在我们最需要说话的时候。本能上,压力的大爆炸会促使肾上腺素变质,情绪控制一旦失去主动,倾诉的欲望就十分强烈。然而,好像没什么对象可以选择,即便摆在我们联系方式中和眼前可见的熟人数量可观,同样得不到最合适的答案——要知道人生始终变化,个体隐私绝对,关系无论如何亲密或者单向安全感都注定无法完全匹配。

所以人就开始沉默。当然并非戒掉声音,正常社交还是照例进行,表现甚至还能继续外向,换着方式释放表演欲。但像憋气到极限突然能呼吸一样的直接交流,知己一般秉烛促膝夜长谈的待遇,几乎灭绝掉。这是了解活着本质的代价,你必须在情感满足的基础上依旧感受孤独,才会识别和适应处理思维意识和任何外来人事之间的和谐关系。

很实际地说,个体可以不依赖该信仰体系做事,参考世俗设置的任务模式同样活出状态,并且那是常规操作,从物质到精神都全面满足。另一种情况就是我提出的观点,世俗太具强制,心理总被动,如果没有个性很容易被干扰,沦为傀儡,特别对于资本原本不足的游戏玩家。在这个前提下,和自己成为最好朋友是十分靠谱的方式,最理解、包容、真诚和讲究,缺点包括盲目和局限,再科学感受外界能尽量改善。

即便非主动接受这个事实以后,正好符合结论,人总在最需要说话的时候沉默。当人生越来越无法靠旁观者的口水缓冲进度条时,个体只好选择沉默,更适合地随内心深处本能来综合自我。如上所说,沉默不是对外无言,而是避免输出态度,就连画风完全不一样的社交媒体动态都懒得更新,形式上直接物理终结,关闭平台和三天可见。

整个过程,和自己的熟悉程度最重要。个体等于小宇宙,意思是复杂。比如运动员可以极致福利身体来利益最大化,比如心理学家通过普遍定义群体来实现共赢。我们受限大脑开发只好玩些小把戏,已经无奈地受益匪浅,什么困难都有亮点。不提倡逆来顺受,可找出些规律,还是很简单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