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没说完话:不喝咖啡就能有效工作吗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鲁迅先生如是说,至少教材这样提。然而,先生谦虚了,先不提他那如同匕首和冷水一样能流传千古地提醒全中国注意的人性的伟大笔触外,就是后半句话,都不像公式一样简单参考就能完美代入的事情。看起来简单而且波澜不惊的过程,其实程度上还远未到暗流涌动,只能说,是鲁迅先生的天才促使自身境界过高因此拔高及格线看待现象,或者普通人自制力太薄弱导致对一个好习惯的常规认知缺失。

稍微重点地解读一下后半句,具体可转型为话题,“不喝咖啡就能有效工作吗”。当然,强如鲁迅是肉眼可见的成功,我想就算他在星巴克瞎逛,也能出色完成工作——说工作毕竟有些违和,鲁迅在同样性质下可是在奋斗着事业。反过来同理,当我们真的省下喝咖啡的时间试图用来工作或学习——这里更强调学习,因为工作是强制性,规则会抵消个体惰性,所以论学习更符合意义——就能达到预期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时间只是基础。所谓时间是公平的,对于每个人来说跨度相同,区别在于大人物的使用效率和价值模式远远超越平均数据。当我们把握时间并身处其中,依旧很大概率会严重消耗,来源几点,最具大规模杀伤性的毛病当属:懒惰。

懒惰是人性弱点,其表现潜伏,并可能掩盖在表面努力下。懒惰有时“义正言辞”,好像天经地义,其实理由等于借口,因为客观总会局限行为,这是任何个体都无法避免的情况。容易被激活的背景在相遇困难,当事情超出控制,即被迫离开舒适区以后,个体心理首先形成的是排斥反应,只有足够强大的意志才能克服向差本能,让自己进入到正确轨道上,从而激活良性循环。

怎么才能获取灵感呢?简单粗暴的方案有:天才。如果天才包括投胎技术好,就能适应并规避太多风险。比如鲁迅。没有呢?怎么办?那就来一批资本。资本包括才华、情商或身家等等决定行为的底蕴载体。比如鲁迅。应付日常大概无需如此庞大的体系,但凡符合要求,都能顺利应付,增加选择十分重要。也就是说,就算喝咖啡也能有效工作。

但理论上,“一万小时定律”,要素相同基础上时间投入越多更能来结果。所以鲁迅先生“不喝咖啡”,他也反对无用社交。有道理的,因为人际内容丰富本质却单调原理,交流核心不在存共同语言或屋檐下面对面,而是能否找到代入感,将对方假设为一部分生活。还是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倘若无共鸣,他人就算伟大,和个体有何相干,更何况普通关系以下。因此,有点时间。

提供时间、压制懒惰和适应强度,包括正确选择入手方向等一系列需要消耗大量脑细胞的复杂操作,就保障基础,接着就是伟大壮举的开端。“伟大”是就个人而言。努力肯定有回报(当然不一定符合预期),如果没,那是程度还没达标。“不喝咖啡”只是开始,想成为自己的鲁迅,任重道远。

另外,单纯论喝咖啡的话,真的非常不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