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正在思考世界末日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有时候“叶公好龙”也未必就荒谬(这个话题我在以后要专门开篇探讨),因为基于兴趣爱好而非专业技能的话,不肯玩物壮志,也能靠着对相关方面的肤浅接触,来达到思考人生从而使其他日常行为得到充分完善的美好趋势。相对视角下的领域只是一种工具,为个体提供有限服务,终究茶余饭后不必只会风花雪月和柴米油盐。

比如浩瀚深奥如物理科学——其实很有很多情况——就赶上这么一回事,要我们真正理解这门学科的内容,那得读到研究生博士,天赋和资本必须充足,这难免麻烦,但并不妨碍普通人入迷《时间简史》等科普书籍和抬头观测云天星月等自然现象。这是科学的魅力,也是人类对于好奇心本性的积极继承。

当然需要自己独享,倒非没有奉献精神,而是这玩意现实中很难流通。在生活中,除感兴趣者外,虽然看科幻电影一大堆,《流浪地球》等等,但即便朋友熟人间如果把话题引入“宇宙”,同样十分违和。就算我只是在线上对着看过不少文章的各位想说点天文,估计也没几个愿意拥有共同语言。而本文主题“思考世界末日”这又看起来显得太天马行空,不切实际。我本来也觉得没必要,世界末日从结果看通常无非好莱坞体现的那样人类灭绝,既然不是2012那就要等到很远,只要社会限制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但当我被天文学常识震惊到以后,居然真的要琢磨起遥不可及的世界末日来。

这里的天文学常识范围重点在宇宙的未来,所以世界末日的概念不仅地球,而是整个宇宙。宇宙起点源自大爆炸,然而寿命不会是永远,哪怕时空在大众印象中是无限的,然而仍然被几种假说承认会有终结——宇宙热寂和大撕裂。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第一种,宇宙终将热死亡。核心原理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中间遍布着一大堆公式和理论。但演变其实显而易见——恒星再多仍会烧完,变成黑洞也同理,最终达到一个远不是结局的热平衡——而且大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已经在作品《最后的问题》中假设过一次(我是从汪洁的《星空的琴弦》得知)。

宇宙热寂说也有漏洞,不过对于我思考世界末日没有影响,终究不为工作地一直了解过去以后,情绪上是一边认知膨胀一边视觉震撼。物理颠覆三观在于我们生活中运用的都是牛顿经典,而科学本质则要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及他们的修正理论上,所以才会觉得比如霍金的十个问题非常神奇。还有许多小说家都无法想象的现象比如时间膨胀,让人欲罢不能地要投入精神。于是结论就出现了:如此,人类太渺小,喜怒哀乐都是过程,生死更不值一提,永远地敬畏。

这样想确实是心里话,但并非我的唯一信仰,所以本人还不至于脱离社会。事实上,社会真的值得融入,矛盾却充满神奇,最世俗平庸的计量单位“钱”往往绑定着太多不可衡量价值的资产。在筋疲力尽应付现实以后,让思想远超越光速遨游在宇宙理论中,是对精神的洗礼和升华。那样子的话,人反而更积极乐观,格局上的大跃会缓冲位置局限。思考宇宙末日不会让我产生做上帝的错觉,但再看生活,别样不同。

当我的背景是整个宇宙,如此,豁然开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