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氧气是个地铁 我相信任何人的认知视野都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开阔,这并非完全由于觉悟或者阅历更多上线而达到的结果,而是世俗任务或者从中被迫谋生以至于不得不思考起来应付压力和追求快乐的方式,从而慢慢培养出接近比较接近社会基础的若干问题来。不过,这些未必都非常有境界,不过适用生活,也是无数普通人所必须参与的行为。 然而由于现实主义的干预,加上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信仰来源是两回事,于是即便在读书时代原本再亲密的伙伴都可能由于分开太久产生变数但没有因为三观不和绝交而只是缺乏足够的共同话题因此难免有点陌生起来。这层原因就淘汰掉很多塑料友谊,人的社交池是有限的,这个可不是平台联系方式能囊括的,剩下来的才是真好朋友。 但即使这样,好朋友的定义和内涵也在发生变化。通常来说,真正到了生死与共那个层次的知己还是比较少的,以情感为核心不计较个别经济是主要表现形式,平日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聚会反而成为仪式感。每个人都自顾不暇,必须应付自己的烦恼,没有经历和也不可能再去研究哪怕老熟人的状态。为数不多的反应就是按照自己的模板和参考社会给出价值不大的建议,这就是我们在做以及正接受的日常。 所有关心都偏离重点,一方面是人各自成长必然导致关注要素不可逆地顺势分裂,另一方面真正有资本影响或改革整个交际圈层的人物太少。因此,熟人间的话题不可避免陷入娱乐至死的模式,因此在真诚体验以外,大部分就是能笑的废话了。所谓“共同语言”,相当于各自妥协和相互适应后半心照不宣达成的互动共识,慢慢培养成一种外交。 这就是现实的作用,而我们也还能答应。一切关系都会朝着该趋势过渡,从来没有永远保质的共同语言。我非常清楚地看到,七十亿人就有七十亿个世界。全部感情的维持都不靠共同语言,从这个角度看,你必须足够广义博学,才不会陷入情商低和直男癌等被大范围嫌弃的尴尬状态中。而于熟人间,很多灵魂拷问也偏无聊,但你为了保持礼仪和诉说上进还是不得不跟进讨论。而自己习惯开口的,只能憋着。 好像“共同语言”也是个比较难以捉摸界限的现象甚至于悖论,到底什么程度的“语言”才叫做“共同”呢?是能够简单参与讨论,还是要具体到一定高度,或者干脆做个安静的倾听者,都包括,却又受限精准个体而要不断切换选择。所以,结论出来,能说话的就是共同语言。哪怕没有接近兴趣,但愉快聊天就没问题,而如果大家都属于同一个爱好群体,可生活中无言以对只能算局外路人。共同语言于是成为伪命题,其实不必真正契合就开始交流,比如好多婚姻都不是为了爱情但依旧是伟大家庭。 我们自己呢?也好像不怎么需要共同语言,即便社交正常。对外动态弱化成公告,说明着那个不太真实的形象,没意思。生活压迫下,社交变成走流程,使命好像更重要,因为一切只有自己才能负责,然而始终无法正式开始。最后,我好奇想问两个问题—— 喜欢自己算同性恋吗? 和自己结婚是近亲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