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都悲观,每天都乐观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

人的大脑势必闲不下来,当我们没有繁忙和放松掩盖思维的话,意识就会随机活跃。这个过程只要加以计划引导,就能不断提供灵感,再结合资本和经验做出一系列保障行为,通常能产生效果。但意识活跃无法停歇,现实间接刺激又向来强烈,所以程度和频率往往和价值无关,反而可以说只要活着又就没有沉浸任务和接触娱乐时就喜欢胡思乱想。

虽然随机思考有时候不讲究效果,不过真实反映出来的现象却实在地影响个体,从心理到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自觉保留独立,任凭外界冲击,本性不会动移。这基本是被动技能,刺激虽然强烈,代入感十足,却缺乏操作教程,于是,我们总在长期原地踏步。但日常并非提供这样的印象,范围集中和强调情绪,才是主题,对应过来就是两种状态:悲观和乐观。

没有哪种模式能统治意识,心理健康促进平衡稳定,一个极端开启的同时会开启另一个极端。悲观和乐观尽管矛盾,融合起来毫不违和,转换相距瞬间。我们会立足现状,被资本迷惑,导致思考人生,悲观不可避免。接着,在优势提上重点以后,乐趣和希望匪夷所思又理所应当地浮现。然而,现状也可以输出兴奋,希望中透着不知所措的绝望,生活哪怕平庸也是全面的,其复杂程度会把我们安排得“人格分裂”。

悲观和乐观一直在同时发生,某种状态越猖狂,其反方向就会更加强烈。我们的任务就是调整,保证合理的战略来规划人生。不仅意识层面,那是结果,过程在于现实能够创造形式。根据亲身参与的事迹来感知情绪,能深刻体验,对悲观和乐观的把握拥有更多解读套路。这不代表应对可以简化,但情况增加不至于会让变量扩大,受悲观和乐观影响以后会思考更多。

说来麻烦,一切都在日常中进行。无论悲观还是乐观,都是本能产生,影响因素则包括意识和资本,这两者又互相联系。太严重当然离奇,而适应节奏地跟随引用和转化,则实在必要。人生和个体关系密切,偏偏我们无法掌控命运,在急切需求参与时只好发动情绪。相比之下,悲观所具备的吸引力显然更大,而我们要避免深陷其中。

所有情绪形成干扰,却又构成生活。悲观引发焦虑和质疑,起到消除颓废的作用,告诫期待适应现状的意识警惕风险。悲观从侧面链接使命,以制造恐慌的呐喊,让我们醍醐灌顶,尤其是从外界施加共鸣明显的提示。乐观则是自我证明的开始,发掘优势,强调生命那部分美好,并稳住脆弱内心从而获得争取重新改造个体趋势的机会。没有哪个极端是固定并且独立的,乐观和悲观伴随着生活每一天,在蹂躏我们中释放能量,填充着空虚无聊的生活。

人生到最后也就定型虚无,所以过程特别重要,我们有什么资本去参与体验呢?这是个问题,回答的步骤有两个:悲观和乐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