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晋是一个被后人不断诟病的朝代,其开国君主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契丹换取了称帝的保证。石敬瑭更是向比自己小的耶律德光自称“儿皇帝”,这实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但是石敬瑭儿子石重贵,却不像他的父亲一样对契丹卑躬屈膝,在其上位之后,不再向辽国称臣。 后晋皇帝石敬瑭 而这也引起了耶律德光的不满,于是耶律德光率兵南下,多次讨伐后晋。后来终于以反间计消灭了后晋的军事主力,并成功劝降了后晋的多名军事将领,导致后晋灭亡于这次战争之中。之后耶律德光进驻中原并在开封府称帝,希望成为整个中国大地的真正统治者。但是事与愿违,其在中原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这主要是因为这位雄才大略的辽太宗对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态实在是不够了解。 引言由契丹建立的辽朝,与之前的少数民族政府十分类似,在他们建立初期,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中央集权统治,反而更类似于各民族各部落的联盟。辽国第二个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期间,辽国的中央政治体系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辽国的经济生产以及行政管理,都还保留了之前游牧民族的特色。当时除了辽国都城之外,其境内其他领地大多由部落首领或者民族领袖单独执掌,因此在耶律德光初入开封之后,他似乎也想将侵占的中原地区变为契丹的一个部落。 辽太宗耶律德光 但是中原的富庶吸引了耶律德光,让他改变主意希望能够在中原称帝,做真正的中国帝王。但是,但是耶律德光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对中原十分了解,但是无论他推行的生产模式,还是政治模式,都无法与当时的中原地区相适应,激起了各地的强烈反抗。因此没过多久,耶律德光便匆匆北归,还留下了中原人民难治的话语。此事在《资治通鉴》中有如下记载:
而造成这一点的重要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契丹政权还没有进化成为完善的政治系统,并且耶律德光太急于求成,不能体恤中原百姓的疾苦。 拒绝赋税,纵容将士打草谷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小农经济都是国家的经济根本,而中国的农民也习惯了以税赋的方式,支援国家财政,而且当时在中央地区已经有着成熟的税赋征收体制和制度。在契丹军队入侵中原之后,需要大量的军需,当时的臣子建议他采用传统的方式,以赋税的形式来为其军队提供军需。但是辽太宗认为,既然这里已经是辽国的土地,那么就应该按照辽国的行政方式来进行管理。他以“吾国无此法”为由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 契丹士兵打草谷 契丹作为游牧民族,补充军需的最重要方式在于对被征服之地的掠夺。当时辽国的军队常常以牧马为借口抢夺被征服地居民的财物粮食,这一方式被称为“打草谷”。而在辽太宗称帝之后,他并没有对这样的行为进行禁止,而是纵容自己手下的将士在中原地区对于平民百姓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还破坏了稳定的生产结构,让社会陷入了十分混乱的状态,为之后的起义叛乱埋下了祸根。 除了打草谷之外,耶律德光还经常以为士兵征收赏钱的名义,搜刮人民的财产,而搜刮的范围不仅限于平民百姓,就连后晋的王公大臣也没有逃脱。这让耶律德光的政府不但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贵族阶级的支持。而辽太宗也没有把搜刮来的财物分发给将士们,更没有赏赐给投降于辽国的贵族大臣,这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对于此事,在《资治通鉴》中有如下记载:
契丹士兵大肆劫掠 而且辽太宗将这些财物,都充入自己的内府之中,这让他沉浸在统治中原的美梦之中,并没有意识到危机诞生的前兆,没有对以上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这也是他在中原建立的辽王朝快速灭亡的最根本原因。 任用亲信,地方难治我们知道五代十国的形成,就是因为藩镇割据局面终结了中华的统一。在后晋时期,虽然北方的政府已经逐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建设,但是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没有完全解决。当时北方各地的节度使,在地方依然拥有着较高的权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凡是在北方称帝的君主如果不能与节度使们保持良好的关系,那么他们的王朝一定不会持续太久,就会被反对他们的节度使所推翻。 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对抗辽国 而辽太宗上位之后,显然对于中原地区的形式不太了解,他很快更换了其占领的中原地区的大部分节度使,将他们换成了自己的亲信。但是当地的驻军以及居民对这些节度使依赖程度和信任程度,要远远超过对于中央政府的依赖程度。因此草率的更换结果就是导致了中原地区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以及军事叛乱。当时的大臣曾经劝谏辽太宗不要这样做,但是被辽太宗拒绝了,此事在《资治通鉴》中有如下记载:
相比于之前由于打草谷引发的民愤,这次的叛乱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强,因为其中有很多职业军人参与。而辽太宗耶律德光派遣的多名节度使,有的人在上任之前就被叛军截杀。因此,辽国并没有有效的对这些地区进行控制,反而形成了各个小的军镇割据自立的情况。其混乱程度比后晋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也是让耶律德光匆匆北归的直接原因。 盲目自信,轻视汉人文化辽太宗作为耶律阿保机的次子,一开始并不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但是由于其兄长耶律倍不受其父母的喜欢,所以耶律德光才可以成为耶律阿保机的继承人。而耶律倍在辽国被诟病最多的就是其对于汉人的推崇,而耶律德光则轻视汉文化,认为汉文化并不如契丹文化优秀,就是这样轻视的态度,才导致了他在中原地区称帝不久之后就就宣告失败。 汉化程度极深的耶律倍 在耶律德光刚刚进驻中原的时候,他曾经向后晋的大臣表示,对于中国知识他十分了解,而契丹之事却不是汉人能够理解的。这充分表明了耶律德光对于汉学的轻视以及无知,他认为汉人以及汉人的文化,都不是什么深奥有用的东西,只要他能够按照契丹的行事方式进行统治,就能够良好的维持权力。此事在《资治通鉴》中有如下记载:
而且这段话中,还有着很深的民族思想,其中明显透露着耶律德光对于契丹的民族的自豪感和优越感。而这样的情绪让他无法真正了解汉族人民的生活,也没有办法理解他们的疾苦。因此耶律德光的政策,都对汉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失去了底层人民的支持的政权,是不可能稳定存在的,在耶律德光北归的时候,他也曾经总结了自己的失误,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他对于错误政策的分析,而是他真正了解到了汉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之后辽世宗在辽朝推行汉化提供了基础,也为之后的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但是耶律德光还是为自己之前的傲慢和无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辽世宗耶律阮 结语耶律德光作为辽国的第二位皇帝,在耶律阿保机在世的时候就以能征善战闻名塞北。在其即位之后发动的多场战争也都已胜利告终,其出色的战斗能力也让辽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是这位能够打天下的君主却不是坐天下的最好选择,因为当时的辽国政治体制还不能与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相契合。 辽国的生产方式依然采用了游牧民族的劫掠方式,而这在施行小农经济的中原地区显然是无法实施的,耶律德光对于契丹政策的盲目自信让他摧毁了中原地区的正常生产,激起民变。而且他对于当时中国地区的政治生态也没有充足的认知,迅速更换节度使无异于其他朝代的削藩政策,这样的政策肯定会在地方及其叛乱,而对此准备不足的辽军只能北归。但是让其离开中原的最重要因素还是当时的辽国统治者依然没有摆正民族位置,没有认清民族融合的大趋势,错误的民族优越感让他们失去了统治中国的机会,不过后来的辽国还是发现了这一问题,并积极改进,走向了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辽史》 2.《新五代史》 3.《旧五代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