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中的民本思想

 石榴花文艺 2020-08-15
《道德经》中的民本思想
文/王天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题记

老子傲视全球的哲学著作《道德经》,精辟地阐述了道的无限性、超越性、自然性和普遍性。通篇闪耀着灿烂光辉的“爱民治国”“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是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管仲当了齐国的丞相,齐桓公问管仲:“王者何贵?”管仲答曰:贵天。齐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管仲有许多惜民、爱民、治国必先富民的论述。他很明确地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十分重视人民的福祉,为相期间,出台了多个爱民富民的方针、政策。他特别关怀弱势群体,颁布政令每年救济,春天的政令里明确要求照顾幼孤,冬天的政令里要求评定孤寡,抚恤老人。管仲任齐相才四十天,就五次督促、具体制定、实行了九种惠民政策。

管子(管仲)和老子(李耳)都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和守卫者。管仲惜民、爱民、治国必先富民的民本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用以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传统思想。老子继承了管子的民本思想,把“爱民治国”作为自己的心头大事,在《道德经》中讲述“道”的过程中,明确地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中的“常心”,指的是“常人的私心杂念”,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没有私心杂念,以百姓的心意为心意。”这里说的“圣人”,指的是执政者。他对执政者提出要像圣人一样没有私心杂念的要求。只有执政者像圣人一样没有私心杂念,才能真正做到“以百姓心为心”的要求。

怎样才能做到像圣人一样,没有私心杂念呢?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思是说:“把天下看的像自己身体一样贵重,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爱惜天下就像爱惜自己身体一样,就可以让他管理天下。”在这句话里,老子提出一种奉献精神。要求执政者要抛却私心,取消一切杂念,忽视个人利益,把奉献他人与社会看得高于一切,对荣誉、名利、地位不为所动,荣辱不惊,真心实意地为天下百姓服务。

老子是个无神论者。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人类还很落后。人们错误地认为天圆地方,对天的认识还停留在天神的概念,对“天”顶礼膜拜,一切听天由命,信神信鬼。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个人小事,都要用蓍草占卦,筮问吉凶,推测祸福,看神鬼的意思。在世界发展的文明史中,我国伟大的先知先觉者管子和老子都有着朴素的唯物思想,不信鬼神。

他们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它既是一种形态,又是一种力量。“道”我行我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管仲有“天常”“天道”“天道自然说”等科学论断。老子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说的“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没有爱恨,要顺应万物发展。圣人对老百姓也没有偏爱,一律平等对待,让他们根据百姓心意的需要发展。老子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创造性地把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成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说明了宇宙的演变规律是由“道”所生。管子和老子的“道”学观,都要求人们要按照自然规律、以百姓之心为心去办事。振聋发聩,强烈地震撼着当时当代,否定着天神论者,开辟了唯物论的先河。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老子认为要做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必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这样“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圣人对待世界上的事情顺其自然、不去干涉,他们用不言的方式,通过自己的真诚善良感化人们,施行教化。”这样,“坚持‘无为而治’,不强加干涉,所以出现不了管理不了的局面。”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政治理念。长期以来,包括现在的一些人,把“无为”说成是无所作为,批评老子有消息避世的思想。这种错误的认识,误导国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让人们什么事都不要做,其本意是要回归自然,强调执政者应该顺应万物本性而不人为干扰,遵从万物的自然规律而不人为破坏,不胡作非为。

老子的另一核心思想是辩证思维。《道德经》全文始终充斥着这一思想。老子讲“无为”,但,不认死理。他说:“道常无为无不为”,意思是说,“道体现的自然规律永远不会擅自作为、胡作为,但万事万物无一不受道所体现的自然规律的作为。”他讲了道的两面性,即:“道无为而有为。”并且很明确地指出:“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基于亲民爱民而治理国家,怎么能不用聪明才智去作为而无所作为呢?老子说的很明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要的是顺应自然规律、以百姓心为心的积极作为,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胡作为。譬如,党中央指出的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败坏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进程的四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以及为了个人荣誉升迁胡整的政绩工程、害民扰民的强制拆迁等等,不仅坚决不能这样做,而且要极力反对,严格制止,对违者要从严从重处理。

具体讲,老子认为,要做到“爱民治国”、“以百姓心为心”,执政者必须“以正治国”,行正道。老子特别告诉人们:“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是老子政治思想的高度概括。他用烹小鱼不翻腾,来比喻治理大国不能有大的折腾,提倡按照自然规律从容、自然、自信的状态治国,稳步发展,使人心安静祥和。

老子说:“上善若水”——最好的善行就像水一样。由此上溯200年,管子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水是万物之本源”说。管仲之后100年,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生与水而归于水”。水,生长、养育、滋润着万物,大公无私,一视同仁,始终如一,任劳任怨,无怨无悔。老子期望统治者有水一样的高贵品质。他告诉统治者要虚怀若谷,放下身段,“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就是说,要高居百姓之上,就要向百姓表达甘居百姓之下的心意;想要领先百姓,必定要让自己处于百姓之后,也就是后世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他指出,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要求执政者必须按照道所体现的根本办事。他说:“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这句话中的“母”指的就是“道”,就是“根本”,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国家有了根本,就能够长久。这也是国家根深蒂固、长治久安的方法。”

道生法。人类是个复杂的社会群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按“道”行事,总有一些人做出一些非“道”的行为。无规矩不成方圆,法是道的外在表现,“爱民治国”,必须按“道”立法,以法限制、排除一切非“道”行为,维护“道”的自然性、正确性。老子要求立法要严格遵守“道”的需要,科学立法,不能滥法。他指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就是说法令越多越森严,盗贼也会多起来。譬如,城市管理的许多土法规,使农村的土特产、瓜果蔬菜不能很顺畅地直销城市,卖不出价钱,烂在了农民手中,而城里人却在吃着高价。农民进城卖货,城管这不准那不准,强制执法,个别地方甚至打伤打死卖货的农民,激起农民的反对,有的地方农民反过来围打城管。这都是执政者没有“以百姓心为心”、“法令滋彰”的结果。实践证明,这些城管的土法规,造成社会矛盾,阻碍商品交流,抑制经济发展,是错的。今年,国家做出新的规定,允许农民进城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摆摊设点,活跃了城乡交流,发展了经济,瓜果蔬菜土特产的价格也降了下来。老子提倡法简政宽。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些话,如今依然很有现实意义,发人深省。

俭朴是道家的传统思想。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这里的“啬”字,是“节俭”的意思。老子十分重视节俭。他认为“夫唯啬,是谓早服”——没有比节俭更好的了。俭养德。节俭,能增加社会财富,增强国力,产生浩然正气的美德。“德”,是道的延续。最高的“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老子讲的“德”,与孔子标榜的“仁义”的“德”,“克己复礼”规范贵族身份地位等级、极不平等的周礼的“德”,有本质的不同。老子说:“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所以,大丈夫的德和厚重的‘道’相伴,不与浅薄的仁、义、礼等为伍。”孔子曾四次向老子请教,初向老子问“道”,佩服得五体投地,称赞老子是龙,对弟子说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言。后来,他向老子讲“仁义”,老子批评孔子说:你讲的仁义就像晚上睡觉后嗡嗡叫的蚊子,“惨然而汩人心,乱莫大焉!”老子认为,重视并认真实行节俭就能加倍积德。加倍积德就不会胡作非为,就会融入了“道”,融入自然规律。融入了“道”,按自然规律办事就无往而不克,就没有不可战胜的,“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力量就大得无边无沿,这样就能治理好国家,就能做到“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说,做事要从一点一滴,脚踏实际,认真做起。他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提出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盲目跃进,要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稳步发展,积少成多,“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现实生活中不切实际的超产、跃进、浮夸风等的惨痛教训,充分证明了老子这一教导的正确性,必须引以为戒,切切实实按照老子的教导去做。

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话“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古往今来,都有一些学者将这段话说成是老子的愚民思想。这一观点值得商榷。老子处在春秋末期,当时还使用的是“金文”,只有3000余字,现在能认识的也只有2400字。文字的缺乏,使那时候使用的字意和现在的字意不尽相同,不能用现代的字意去死扣。全面地分析老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特别重视节俭的思想看,老子在这里用的“愚”,实际意思是“朴实无华”。老子的意思是说:“古代那些善于按照道行事的人,不是让老百姓多么聪明,而是使他们朴实无华,保持淳朴的本性。百姓难以管理,是因为有一些奸诈狡猾自作聪明而不守本分的人在影响。”

老子在《道德经》中谆谆告诫统治者,“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明确地指出:抛弃那些奸诈的聪明智巧,以百姓心为心,把百姓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愿,踏踏实实地去做,人民可以获利百倍。老子给统治者提出警告:“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是以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意即:“百姓之所以忍饥挨饿,是因为统治者征收的赋税太多。百姓之所以难以管理,是因为统治者胡作非为。百姓不怕死,是因为他们极其渴望生存。”“苛政猛于虎,致民无一生。无生是以求生,求生则不畏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告诫统治者:“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百姓不怕威慑的时候,他们强烈的反抗就要来临。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小农经济的奴隶制社会。周朝宗法分封制层层下封,到西周末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大约有3000多个诸侯国。“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攻打弱国的不义战争天天有、月月有、年年有。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是老百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老子从当时当代的现实出发,憧憬的人民美好生活是小国寡民的生活:“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老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一没有战争、安静祥和的小农经济的美好幻想,是时代的局限性所致。它强烈地反映了老子对社会动乱和政治黑暗的不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世界公认的了不起的哲学著作。西方人甚至把老子看成是“以人身而永远存在的上帝”。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说:“中国人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其余三家都中断了呢?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文明中有“道”,我们的先祖能实事求是、按自然规律办事,所以才生生不息。而“爱民治国”“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是“道”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中华民族能够延续的一个重要因素。

共产党人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其理论、宗旨与管子、老子的道家思想有许多契合点。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民治国”“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的最好继承者。共产党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幸福。伟人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者简介:王天成,陕西临潼人,出版著作:《职称的由来及沿革 》《中国八大依法治国名相》《历史这样说》及长篇小说《转折》《路》《股惑》《西京轶事》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