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莲居|最强攻略,台北故宫“国宝再现

 新用户71339782 2020-08-15

dvdf

dvdf

身虽不能至,而心亦往矣!

“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目前火热展出

费多日之功,

终于拼好图,集齐展览相关。

敬请翻阅!

可直接进入展览官网。

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

展期:2018/10/04 - 2018/12/25

展区:北部院区 陈列室210

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的书画,属于文化部《文化资产保存法》所定义的「古物」,意指各时代、各族群经人为加工,具有文化意义之艺术作品,并依其艺术性的高下,区分为「国宝」「重要古物」「一般古物」三种等级。

这项古物分级工作,起初是由各公立典藏单位分头执行。民国九十四年(公历2005年)底,故宫即已完成院内暂行分级,尔后从九十七年(公历2008年)起,续由文建会(文化部前身)古物审议委员配合故宫历次的书画展览,进行实物勘验及书面审议,援以订定国宝和重要古物,并公告周知。截至一○七年(公历2018年)三月底止,经指定公告的书画国宝已有一九三组件,重要古物更多达三六○组件。

为了向国人推介古物分级制度的宗旨与成果,继一○六(公历2017年)年「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获得极大回响之后,北部院区一○七年(公历2018年)再度推出「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于二一○陈列室展出二十六件国宝级精品,内容包括东晋王羲之(303-361)、唐阎立本(?-673)、玄宗李隆基(685-762)、徐浩(703-782)、宋范宽(约950-1031间)、易元吉(11世纪后半)、苏轼(1037-1101)、米芾(1051-1107)、高宗赵构(1107-1187)、萧照(12世纪)、夏珪(活动于1195-1224)、马麟(活动于1195-1264)、金武元直(活动于1149-1189)、元鲜于枢(1246-1302)、赵孟頫(1254-1322)等名家之作,件件俱为美术史中声名赫赫的一时之选,肯定是今年院庆期间最吸睛的艺术展演。

展期自一○七年(公历2018年)十月四日至十二月廿五日,其中限展品,将分前后期展出,十月四日至十一月十四日为前期,十一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廿五日为后期。类此重量级的精品展出至为难得,竭诚欢迎大家把握良机,细细品赏国宝名作之美。

据悉,此次展览从王羲之到苏轼、米芾,再到宋高宗、鲜于枢,可看二王帖学的传承脉络;从萧照到夏珪、武元直,再到赵孟頫,始知山水画的变法途径;从花鸟微言到历史故事,再到帝后坐像,方解粉饰与教化之言。可谓件件为美术史的经典之作。

从王羲之法帖到皇帝御笔,再到文人尺牍

书法部分将展出晋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唐玄宗的《鶺鴒颂卷》,唐徐浩所书的《朱巨川告身卷》,宋高宗赵构御笔《赐岳飞手敕卷》,苏轼书尺牍册页,宋米芾《致希声吾英友尺牍并七言诗》册页等。

1

晋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纸本 行书 卷

24.7x47.3公分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创今草与行书典范,世称书圣。

〈平安〉、〈何如〉是王羲之写的两封信,〈奉橘〉原是〈何如〉帖尾附书。流传过程中,〈平安〉失去最后两行,〈奉橘〉则逐渐独立。三帖在明末合裱成卷,并从它处移配欧阳修(1007-1072)等人的观款。三帖皆唐人双钩廓填,押署一并摹出。牵丝映带处锋毫毕现,可见书圣揉合快慢、方圆、提按变化的高超笔法。单字造形富大小、偃仰、开合、欹正之变,无一雷同又互相衬托,深刻展现出创造力。

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被装裱在一个手卷之中, 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但此三帖并非王羲之真迹,为双钩摹本。米芾《书史》中记载“又有唐摹右军帖,双钩,蜡纸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霜末降,未可我得’。韦应物诗云:‘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盖用此事。开皇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咨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手卷的第一则为《平安帖》,这是一件行书兼草书的作品。 第二则《何如帖》和第三则《奉橘帖》都是用行书书写。 三帖中,《平安帖》的运笔提按顿挫变化较多,一些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十分灵巧;《奉橘帖》的字形大小偃仰,也很富变化;相形之下,《何如帖》就比较端整。

局部

奉橘帖与何如帖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被后世奉为帖学正宗,对后世影响巨大。无论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皇帝,还是文人士大夫、僧侣隐士,无不对二王法帖精研细读,奉为规范。

2

唐 玄宗 鹡鸰颂

纸本 行书 卷

24.5x184.9公分

唐玄宗(685-762)名李隆基,唐朝第七位皇帝,英明多艺,善隶、行书。

鹡鸰鸟在飞动和行走时会互相联系,彼此照应,早被《诗经》引为兄弟友爱的象征。721年秋,玄宗见鹡鸰千只聚于宫殿,遂亲书此卷为念。其书直承〈兰亭〉、〈集字圣教〉风格,如「乐」、「咏」、「怀」、「左」、「趣」、「虚」、「霜」等字。好用侧锋与顿挫笔法,线条起收与折肩处多见锋芒,显圭露角,营造出笔力沉着,精力弥漫,雄健外放的气象,昭示盛唐丰腴之美。

一直被视为唐玄宗李隆基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鶺鴒颂》。文中描写了当时宫廷里的情景。某年九月,一千余只鶺鴒飞到宫廷庭院游玩,过了十天这些鶺鴒仍不离去,最后终于亲近得连在旁边拍手它们也不会飞走,于是玄宗邀请了五位臣子在这金秋季节共同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后面又有蔡京、蔡卞、王文治等人的题跋,还有众多重要的收藏印。宋人赵明诚《金石录》中记载:“唐鶺鴒颂,明皇撰并书。”

一切都看似流传有序,然而对于这墨迹本变的年代、墨迹真伪都有质疑。无论是坚持认为《鶺鴒颂》是真迹,还是认为是双钩摹写或伪作,大家都认为该卷书作承袭了王羲之的书风,同时又有盛唐的丰腴之美,具有唐玄宗时期的书风特点。

徐邦达认为《鹡鸰颂》完成时间不会晚于开元二十年,是玄宗四十二岁之前的作品。江兆申在《唐玄宗书鹡鸰颂完成年岁考》一文则提出完成时间应为“开元七年”,这个说法有相当广泛且持续的影响,台北故宫的林柏亭、黄伟中、谭怡令等人也沿用“开元七年”之说。

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何传馨和方展里等人提出“开元五年”之说。

台北故宫的侯怡利提出“开元九年”一说,并对拖尾上的跋文本身的真伪提出疑问,认为蔡京、蔡卞二人跋文书写质量稍差,并且有较多笔误,因此并非真迹而是有根据的临写本,本卷是在宣和年间由册页改成手卷的。

徐邦达先生认为是墨迹本正文是双钩廓填,江兆申先生对此存疑。而侯怡利先生经过目鉴,又借助高清数字设备看后,认为不是双钩廓填,而是写本。启功先生则认为《鶺鴒颂》墨迹本为翰林院内学御书体的专职官员代书,书后由皇帝敕字。即前面的正文是代笔,后面的“勑”字才是唐玄宗真迹。

3

唐 徐浩 朱巨川告身

纸本 行书 卷

27x185.8公分

「告身」是古人接受政府勋奖或官职的凭证。本幅书于768年,授朱巨川(725-783)任大理评事兼钟离县令(今安徽凤阳),同时叙任数人。卷中还有三省长官结衔具名,以及尚书省官印,是唐代告身制度的珍贵史料。

本件书法具线条丰厚、笔画饱满的特征,近徐浩(703-782)风格。然字形偏向高长,又与之不似。徐氏于肃宗(756-762)时期受重用,多写诏令,堪称中唐官方书法品味的代表。然按唐制,告身应由书令史或书吏抄写,本幅或许是受徐氏书法影响之作。

4

宋 高宗 赐岳飞手敕

纸本 行书 卷

37x61.4公分

宋高宗(1107-1187)名构,徽宗(1082-1135)第九子。其书自黄庭坚(1045-1105)上溯二王,自成一格。

本幅写付岳飞(1103-1142)。据「淮西军叛」语,应书于1137年秋,旨在宣慰并论边防事宜。通篇书体在真行之间,字体时大时小,字距宽裕,行气严整。观「盛」、「霜」、「寒」、「良」、「带」、「管」、「至」、「体」等字,隐见〈兰亭〉、〈集字圣教〉笔意。然字形宽,布白匀,多有侧锋、圆转、饱满的线条,或受智永(6-7世纪)影响,展现出临古功深的书学造诣。

唐玄宗李隆基宗法王羲之,宋高宗赵构亦追师《兰亭》。赵构在政治上虽不及明君圣主,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入神韵,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末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宋高宗赵构御笔《赐岳飞手敕卷》存世有两件,均后署“付岳飞”3字,上钤“御前之宝”,下有高宗御押二印。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这本,据内容推断,约书于绍兴七年(1137年)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之间,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

另外一本为台北兰千山馆藏本,元时有赵孟頫钤印,明为项元汴收藏,钤“墨林秘玩”、“项元汴印”等,清初时为江昱收藏,钤“江氏凌寒竹轩珍藏印”。后入清宫,《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民国期间为台湾林熊光所藏,钤“林熊光印”、“朗盦”。根据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中所考证,此卷应写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三月十九日。

5

宋 苏轼 尺牍(宝月帖、吃茶帖)

纸本 行书 册页

23.2x17.8公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四大书家之一。

此开含两幅苏轼尺牍。右幅称〈宝月帖〉。按「大人令致恳」、「催了《礼书》」云云,是1065年给杜叔元(约11世纪中)的信。「大人」即东坡父苏洵(1009-1066),「宝月」是族兄苏惟简(1012-1095),「令子」是叔元子杜沂(?-1094)。沂字道源,即左幅1080年〈吃茶帖〉收件人,「孟坚」即沂子杜传(约11-12世纪)。二札相距15年,仍同样有行笔迅速、线条尖利、自由潇洒的特征。前者丰妍而后者清俊,同为至宝。

6

宋 米芾 致希声吾英友尺牍并七言诗

纸本 行书 册页

30x33.5公分

米芾(1051-1108),善书画、精鉴赏,位列北宋四大家。

本幅是1092年初任雍丘县令(今河南杞县)时致黎錞(1015-1093,字希声)函。「非才当剧」一语,透露自得之心。信尾附诗,追忆友朋相聚之乐。「剧」、「咫尺」、「敬」、「英友」、「十客」等字,连笔牵丝又锋芒毕露,给人流畅、跳跃的飞动感。「𡙇然」、「庆侍」、「奉寄」、「希声」等字则如少女簪花,婀娜多姿。尤其「槐」、「荫」二字,以厚饱满厚重的线条,写出轻盈灵动的姿态。

米芾《致希声吾英友尺牍并七言诗》共九行,六十一个字,所书内容为: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缺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希声吾英友。芾上。竹前槐后午阴繁,壶领华胥屡往还。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

书信的开头提到:“非才当剧”(我不是人才却担当大任)这句话,透露出米芾第一次出任地方行政首长,戒慎恐惧的心情。然而,在诗中米芾也回忆起数年前与朋友相聚,共游山川、玩赏文物,或是雅集盛筵的欢乐情景。这种闲适自得的心情,与即将接踵而至的繁忙政事,形成强烈的对比。

7

元 鲜于枢 透光古镜歌

纸本 行书 册页

30.5x19.8公分

左右滑动查看全本

鲜于枢(1246-1302),祖籍渔阳,字伯机。工书法,精鉴藏,元代三大家之一,倡书宗晋唐之论,影响深远。

「透光镜」是一种能在反射光中显现镜背纹饰的古铜镜,鲜于枢曾自藏二枚。此册书录麻九畴(1174-1232)之赋,或是托物比兴,又或与自藏古镜有关。原作应是手卷,后人改装成册,文句略脱。通篇多中锋用笔,线条圆劲,体势开张,近〈瘗鹤铭〉。端庄的字形配合出锋和折角笔法,又见虞世南(558-638)、柳公权(778-865)风格,显得神气勃勃,丰伟雄健。

从溪山清远到鹊华秋色的山水画之变

绘画部分,则涵盖了南宋至元代山水、花鸟、人物画的经典作品,其中。山水画中包括南宋萧照《山腰楼观图》、夏珪《溪山清远卷》,金代武元直《赤壁图》,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等。

8

宋 夏珪 溪山清远

纸本水墨 卷

46.5x889.1公分

夏珪(活动于1195-1224年间),浙江钱塘(杭州)人,南宋中期宫廷画家。因构图常取半边,人称「夏半边」。

本幅画山脉与水域绵延交错,透过不同视点,呈现多种山水组合,或疏或密,形成极富韵律的构图,展现出精炼剪裁的功力。夏珪善长以斧劈皴表现岩石坚硬的质感,轮廓先用干枯的笔墨勾勒,并辅以大量的水分晕开,缔造水墨交融的效果,与丰富的墨韵变化,总体景致极见清幽深远。这类技法风格的传衍,与明代浙派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影响力。

夏珪的《溪山清远卷》可以说是代表了整个南宋山水画,“水墨氤氲、构图空灵”既展现了南宋的山水画特点与审美趣味,又映证了“夏半边”的经典图式。而这种一角山水的形成,除了自然环境、政治因素的影响之外,离不开画家的一脉相承。这中间至关重要的人物就是李唐,而萧照就是李唐的学生。李霖灿先生认为,萧照的《山腰楼观图轴》轴看似不起眼,但是它继承了李唐《万壑松风图》的笔法,更重要的是这幅画在章法上有了新的改变。即画面的主体由北宋以来中央式的全景构图中慢慢偏移到画面左边边沿,摇身一变成为了开启南宋“边角式”的代表。

9

宋 萧照 画山腰楼观

绢本水墨 轴

179.3x112.7公分

本幅左侧画山崖陡壁,岩块方折峻峭,另侧溪流傍山,空旷清远。整体布局已脱去北宋山水的巨障效果,藉由坚实岩块、迷茫远山,营造出实、虚相应的景致。

画幅中段绝壁处,有「萧照」二字落款。萧照,濩泽(今山西阳城)人,活动于十二世纪,南渡后得李唐传授画艺,高宗绍兴(1131-1162)年间,任画院待诏,所绘异松怪石,笔健墨重,皴法遒劲,气势森严郁茂。画中斧劈皴的运用,已可看出深受李唐笔法风格的影响。

10

宋 范宽 秋林飞瀑

绢本设色 轴

181x99.5公分

范宽(约950-1031间),陜西华原人。本名中正,因性情宽厚,时人称为范宽。画山水用笔短促强劲,墨色厚重,特别能展现山形雄伟壮观,以及山体的质量感。

本幅无款,《石渠宝笈三编》订为范宽作。画林峦高下,岩谷幽深。满目枫红,纷落逐流;景境与唐代崔信明(7世纪)的名句「枫落吴江冷」契合。山石皴纹采侧笔斧劈,与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雨点皴并不相同,反而更近于南宋李唐(1049-1130后)、萧照(12世纪)的画风,故推测成作时代亦相去未远。

11

宋人 松泉盘石

绢本水墨 轴

160.3x96.8公分

本幅描绘水泉松石。双松一前一后,耸立于盘石左侧,躯干结体,烘染厚润,嶙峋枝干,延伸天际。近景左侧石块间,枯木盘根错节,折转的枝枒,隐见李郭蟹爪枝的笔意。中景泉水奔流,激漱于涧石之间;远景层滩迭渚,上接烟霾天际。

学者习将「松石」或「树石」此种类型的表现内容称为「松石格」,归属于山水画范畴,此一画题自八世纪起即已发展,北宋时期随着李成寒林、郭熙山水画派的兴起,而更见流行。

12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

纸本设色 卷

28.4x93.2公分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工书善画,力主复古,对文人书画发展有重大影响。

本幅是1295年为周密(1232-1298)描绘山东历城地区的风光,抚慰周氏对故乡的想象。画分三段,首段华不注山,末段鹊山,两山都在后方,中段大片水泽在前,三段相连成一片开阔平远的视野。其间点缀茅舍、渔人,营造出恬淡平静的气氛。通卷以单纯、内敛的中锋笔法,画出造形简朴的林木、坡岸、山石、人物,体现赵氏学习董源(约10世纪)风格,去巧媚而归古拙,借古开今的艺术思想。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则是推倒南宋山水画程式,主张“作画贵有古意”,构建晋唐气韵的产物。明代大画家董其昌评价此图说:“吴兴此图,右、北苑二家画法。有底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故曰师法舍短,亦如书家,以肖似古人不能变体为书奴也。”

左图:董其昌跋文

右上:华不注山,右下:鹊山

此画是元代画家赵孟頫于元贞元年(1295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好友周密所作,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恬静悠闲然。

有意思的是,此卷又和乾隆皇帝有着“欢喜冤家”般的故事。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巡狩济南,闲暇里登上城门远眺,觉得这一带景色似曾相识,突然回想起这是《鹊华秋色图》中的景色,心中大喜。他连忙急命飞骑去京城禁中取来,对着鹊、华二山展卷对观,一番赞叹不绝之后,发现所画之景与现实中不相符,于是将此卷深藏内府,不复观。然而当他再次巡幸济南时,又一次想起了宫中的《鹊华秋色图》。面对美景,念及名画,他早已把上次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于是下旨又一次派人回宫取画,且又在画上题写了“深情”的一跋。

此作多见乾隆题跋

13

金 武元直 赤壁图

纸本水墨 卷

50.8x136.4公分

武元直(活动于1149-1189),字善夫,北平人,擅画山水。

本幅描绘苏轼(1037-1101)〈赤壁赋〉意象。画中苏轼头戴峨冠,与友人泛舟赤壁之下。老松逆风,姿态虬曲。赤壁峻拔,对抗激流和漩涡的冲刷,景色奇险壮伟。画山石多中锋和侧锋并用,先以平行铺排的皴线表现大小不同、方向不一的块面,再将块面结成山体,用淡墨渲染水气,衬托嶙峋、坚硬的质感。这种简朴、明快的手法带给画面刚健、开阔的气象,反映出金朝画家对山水画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花狸松鼠,花鸟微言

花鸟画中,则展示了宋易元吉《猴猫图卷》、宋人《翠竹翎毛》、宋人《富贵花狸》、元代钱选《桃枝松鼠》等。宋代花鸟画的主流面貌是写实的,因为在宋代画院花鸟画家无不写生。除了写实,画院花鸟画为了起到“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画面色彩多浓艳,从《翠竹翎毛》、《富贵花狸》中就可看出。而元代钱选一改花鸟画的浓艳富贵,转而吸收水墨花卉的技法,画面淡雅古拙,《桃枝松鼠》就是其艺术特色的一例。

14

宋 易元吉 猴猫图

绢本设色 卷

31.9x57.2公分

易元吉(11世纪后半),今湖南长沙人。天资颖异,初以画花鸟专门,后来因为见到赵昌(10-11世纪间)画作,深感叹服,立志要超迈古人所未到处,遂改画獐猿而驰名。

本幅左上方,有徽宗御书画题。右侧绘一猴被木桩所缚住,两只幼猫路过,一只遭黄猴挟持,揽入怀中,另一只赶忙走避,并回头张口嘶叫。猴儿却不为所动,依然逗弄着小猫,神色自若。画家透过敏锐的观察,将猴与猫之间的互动,传神表达,充分突显北宋绘画超卓的写生精神。

15

宋人 翠竹翎毛

绢本设色 轴

185x109.9公分

冬日的岸边坡石上,蹲踞着一对雉鸡,上方翠竹间,画四只黑脸噪(眉鸟),或停栖于枝梢,或展翅欲飞,动静之际,交相辉映,为画面添注了不少活力。

描绘景物多采「双钩填彩法」,行笔间提顿的变化丰富,坡石竹叶的轮廓,线条微现颤掣,颇有李后主「金错刀」的笔法遗意。雄雉胸腹部份的笔致略显滞弱,系画绢破损之后,不当补笔所造成的差异。本幅捕捉自然界禽鸟生活的片段,情境自然生动。画幅无款,成作时间,推断在南北宋之间。

16

宋人 富贵花狸

绢本设色 轴

141x107.3公分

牡丹花丛下,以石铃系缚一黑白相间的花狸,猫目圆瞪,炯炯有神。猫与耄谐音,意指七十岁以上的老者,而牡丹常被用以象征富贵吉祥,故此作兼具有长寿富贵的寓意。

画家显然拥有卓越的观物能力,能将狸猫的特征刻划入微,茸毛纤毫毕具,立体感十足。牡丹花叶俱用细线钩勒,并以色彩层层晕染,形象细腻而典雅。北宋画院侧重写生,《宣和画谱》(1120)中收录相同题材的绘画,数量颇多,此作虽无名款,推断应出自北宋后期的宫廷画院名家。

17

宋 钱选 桃枝松鼠

纸本设色 卷

26.3x44.3公分

钱选(约1235–1307),浙江吴兴人,字舜举,诗文书画俱工,为「吴兴八俊」之一。入元,隐而不仕,以卖画维生,人品和画品皆称誉当时。

钱选喜作折枝花木,本幅设色画松鼠栖伏在桃枝上,专心注视肥美鲜嫩的桃果。通幅布局简约,设色清丽雅致,以细劲的笔墨,丝出松鼠皮毛丰茸的质感,再以浓墨点画脚爪与眼珠,生动捕捉松鼠的神态。画家将寓意多子多孙的松鼠,结合贺寿的蟠桃意象,吉祥含意不言而喻。

从历史故事到帝后肖像

人物画方面,有历史神话故事,如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轴》、宋马麟《三官出巡图》、宋人《却坐图》、宋人《折槛图》等;还有宋代帝后像,如《宋太祖坐像》、《宋仁宗后坐像》、《宋宁宗后坐像》等。《历代名画记》开篇即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些人物画大都是渲染政治教化的色彩。

18

宋 陈居中 文姬归汉图

绢本设色 轴

147.4x107.7公分

蔡文姬(162-229),东汉蔡邕之女,博学多才,兴平乱中为胡骑所获,嫁南匈奴左贤王,后经曹操以重金赎回。历代援引「文姬归汉」题材入画,由来甚久,此轴仅撷取《胡笳十八拍》中「辞别」一景,呈现左贤王与文姬卮酒话别的场面。文姬的际遇,与徽、钦二宗遭金人挟持的景况,颇有侔合之处,画中人物衣冠服饰,亦符合宋、金特色,故应属托古喻今之作。

本幅无作者款印,旧传为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画院待诏陈居中(活动于1195-1224)作。

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描绘了汉末女诗人蔡文姬在兵乱中流落匈奴,后为曹操赎回的故事。图中土冈沙丘,疏枝衰草,汉使列队迎候,左贤王即席饯别,二子牵衣不舍,人物神情细致生动,仪态肃穆庄严。衣纹用铁线描,严谨精工,风格古朴。

19

宋人 折槛图

绢本设色 轴

173.9x101.8公分

本幅题材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描绘西汉时代,槐里令朱云的一段劝谏故实。汉成帝时(公元前33-7年在位),朱云因不齿安昌侯张禹恃宠而骄,当众谏劾,以致触怒皇帝,命御史押下,朱云不从,奋力攀附栏槛,槛木因而折毁。幸而辛庆忌力保,始免于获罪,事后,成帝则保留折槛原状,作为警惕。

御花园的景物刻画精细,惟背景与史实略有出入。因画家未署名款,应为南宋名家所作。此类具鉴戒性质的圣贤故事画,旨在彰显君主勇于纳谏的圣德。

20

宋人 却坐图

绢本设色 轴

146.8x77.3公分

本幅取材自汉文帝(公元前179-157)时的宫廷史实。一日文帝偕后妃同游上林苑,中郎爰盎(约公元前200-148)当面劝谏,认为慎夫人身为妃子,不应僭越身分坐于帝王身侧,否则尊卑失序,将会祸及到慎夫人。文帝虚心接纳了爰盎的建议,后来慎夫人也赐金作为奖励。

这类主题,原本有规鉴帝王之意,但也可以作为君主拥有纳谏雅量的政治宣传。画上并无作者名款,人物线条稳定劲健,刻画花园中的树石,亦极严谨精工,推断可能出于南宋宫廷画家之手。

21

唐 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

绢本设色 卷

27.4x64.7公分

阎立本(?-673)是初唐重要人物画家,曾奉诏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图等。

本幅描绘萧翼奉唐太宗(598-649)命,骗取辩才和尚所藏王羲之(303-361)〈兰亭序〉的故事。画中共五人,辩才与萧翼相对,二人皆倾身向前,目视对方,张开嘴巴,似有争论。一僧坐于画面上方,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此人面带愁容,彷佛暗示辩才日后的窘境。煎茶的小厮带来生活的气息,并烘托主角的针锋相对。然画风与阎氏不类,一说是五代人顾德谦作品,一说为宋人摹本。

辩才与萧翼

煎 茶

22

宋 马麟 三官出巡图

绢本设色 轴

174.2x122.9公分

道教体系中,天、地、水官主掌赐福、赦罪和解厄,地位尊崇,仅次于玉皇大帝。此轴描绘三官出巡,分列画幅上、中、下三层,乘云驾水,旌幢扈从,布局紧凑。随行者除仙人外,更有造型多变、表情生动有趣的鬼卒。传说诸神为保护众生,出巡司察人间善恶,以此决定人世祸福,是而威仪十足。

本幅旧题为马麟(活动于1195–1264年)作。马麟秉承家学,宁宗嘉泰(1201-1204)间,授画院祗候,受到宁宗及杨皇后赏识,惟本幅画风与其不类,成作时间应较晚。

23

宋人 冬日婴戏图

绢本设色 轴

196.2x107.1公分

在庭园的太湖石旁,梅花、山茶盛开,并有翠竹与兰草相衬,景致雅丽。一对盛装的姊弟,分持孔雀尾羽和彩旗,专注地逗弄着小花猫。画家对每一处细节都掌握地异常精准,反映出北宋宫廷绘画的卓越成就。

本幅的风格与人物造型,与苏汉臣〈秋庭戏婴〉相仿,推断两画均出自同一人,原本属于一组四季婴戏图,惟现仅存二幅。苏汉臣(12世纪),开封人。宣和间任画院待诏,宋室南渡后,再入绍兴画院。多写道释、人物,尤其擅长童婴题材。

局部

冬日婴戏图与秋庭戏婴图

宋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绢本设色 197.5×108.7公分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24

宋太祖坐像

绢本设色 轴

191x169公分

院藏宋太祖像共计四幅,除本幅为立轴全身像,余均为半身像。画中,太祖赵匡胤(927-976,960-976在位)面容呈暗赭色,身着浅黄色圆领大袖宽衫,腰系红色玉束带,脚穿黑色皂纹靴,头戴方形硬胎的展翅乌纱帽,仪态庄重威严。

画上并无作者款印,座椅扶手的空白处,以小纸浮贴,上书「宋太祖」三字,应是清代重裱时所添附。据画史记载,王霭、牟谷、僧道辉均曾画过太祖御容,但因无存世可靠画迹堪供比对,此像是否出自上述三人,仍有待考证。

25

宋仁宗后坐像

绢本设色 轴

172.1x165.3公分

本幅原属清宫南熏殿旧藏,画上无款印,但画中人物相貌传神,绝非凭空想象之作,而且用笔精准、赋色细腻,具备第一流的水平,应出自当时名家之笔。

宋仁宗先后曾立两位皇后,其一为郭皇后,另一为慈圣光献曹皇后。由于郭后被废,故此像应是画曹后。画像中,不仅皇后身着的袆衣和钗冠,描绘得华丽无比,连身侧两名侍女,同样衣饰妍丽,满头簪花,与院藏仅绘皇后独自端坐的图像相比,显得格外高贵而出众,洵为宋代写真艺术的卓越代表。

26

宋宁宗后坐像

绢本设色 轴

160.3x112.8公分

本幅画宁宗皇后拱手端坐,头戴龙凤花钗冠,身着深青色交领大袖袍服,上有翠翟 (长尾雉鸡) 图案,内衬白纱单衣。衣领、端袖、衣底均镶饰红色绲边。比对《宋史.舆服志》,应是皇后接受册封时所穿着的贵重礼服。

据《宋史·列传》,南宋宁宗 (1190–1224在位) 曾册立两位皇后,分别为恭淑韩皇后 (1165–1200)与恭圣仁烈杨皇后(1162–1232)。前者为宋代贤相韩琦六世孙,权臣韩侂胄侄孙女;后者学识渊博,据《南宋院画录》,宁宗朝许多名画,都曾经她鉴定题识。

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杨妹子”画像,即宋宁宗后坐像,这位书法极似宋宁宗的杨皇后,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墨宝遗迹。

.

编辑说明

©正文及图片皆来源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桑莲居整理汇编。转载请注明出处!

* 如需打包本次展览高清图,可私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