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孩子会热衷电子产品,沉溺游戏深坑?

 长沙7喜 2020-08-15

最近陆续有网友跟我留言,提到孩子沉溺游戏,个别孩子从疫情网课期间到现在,手机都已经历经“三劫”了,先没收两个,现在发现孩子又偷偷买了第三个。放假后,不少娃更是公开敞开了玩,家长觉得很难管理,希望我写写这方面的文章,说说如何加强对孩子的手机管理。

那么作为一个成熟的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孩子被手机、被游戏勾了魂,心心念念惦记手机这件事呢?为什么孩子会陷入这么被动的局面?

第一,家长对电子产品的管控过松,导致孩子可以随时轻易地使用电子产品。一开始放手把手机交给孩子那时,我们一些家长高估了孩子抵御诱惑的能力,尤其是一些当时成绩貌似还不错,没有明显危机的孩子家长,觉得娃以前也不打游戏,现在网课需要,从利于学习、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没有任何防备,没立好管理规矩,就给孩子提供了便捷的电子产品工具。

由于盲目乐观自信,管理措施又没跟上,等他们发现孩子泥足深陷的时候,孩子已经陷进去相当一段时日了。曾经有家长对我吐槽说孩子成绩大滑坡后,才发现孩子晚上玩手机到凌晨一两点钟,感到非常痛心。我忍不住反问她:是谁让孩子可以自由地拥有和使用手机的?当孩子天天晚上熬夜玩游戏到凌晨的时候,你在哪里?在孩子整个白天萎靡不振,哈欠连天,屡屡发呆走神,作业敷衍了事,质量不达标不过关的这个过程中,你在哪里?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成绩反馈出来后,在结果面前才发现孩子迷上了游戏?

每个失控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懒政的家长。

第二,孩子自我定位不高,习惯了差不多就行的中等生学习标准,学风浮躁,急功近利,没有长期沉浸于深度学习训练的学习经历。对优生来讲,长时间专注于枯燥乏味的深度学习,在艰难中一点点摸索前行,是习以为常的学习模式,他们学习标准比较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打底;而更多孩子的学习形式还是很肤浅很表面的,急功近利围绕某场考试做文章,习惯于差不多就行了,学习标准比较低,家长没有要求必须在学业上深耕细作做到位,孩子自己也不具备这样的学习标准和高效的学习方法,越是这样的孩子,面对游戏的诱惑,越容易掉进游戏的坑里。因为游戏每三两分钟就有一个兴奋点,一旦投入其中,很快就能找到成就感,感受很舒爽;而真正的知识性学习,探索求知,要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有效输出库存,需要反复刻意练习才能实现,中途是不可能有这么频密的兴奋点去刺激孩子的。

第三,在一个普通班集体的QQ或者微信群聊中,占据舆论主流的声音一定是中等生和无心向学的学渣的声音,他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会是群里的主要交流方式。因为只有家庭管理比较松,学习标准比较低,对学习投入不需要太多,热爱娱乐的孩子,才有大把时间去班级群里积极发言,刷存在感。不信你们去调查看看,一个普通公立学校的舆论主流,基本是由这个群体在控场。按二八法则,一个班级中,尖子生只能是少数,甚至个别班级中真正的尖子生只是极少数。尖子生的学习标准高,不满足于课内学习,他们忙着进行各科的各种拓展,忙着给自己加料,学习任务重,投入时间多,他们几个人都忙着呢,没功夫也不屑于去参与这些热聊。

娱乐方式主流谁控场,你的目标定位群体是谁,跟随哪部分人哪方面的脚步,搞清楚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大部分孩子都拎不清这一点,是一种盲目的效仿和跟风。比如有个朋友的孩子被游戏坑了,成绩垮塌,家长找我拿主意。我问孩子情况,他跟我说,班上某某学霸也玩游戏,我问他学霸的定义,他说是班上第七名。你看,班排第七名,就能被定义成学霸,这就是认知差异。我继续问,那么前五名玩不玩呢?答案是前五名不玩。他看不到尖子生不玩,却对一个玩游戏的非尖子生充满了敬仰和崇拜,这就是学习观念上的问题。我又请他妈妈去问这个玩游戏的“学霸”的家庭管理,结果人家的管理标准底线很高,家长定了一个比较高的底线,平时必须是学习质量和自主管理标准达到这条线,才可以玩,达不到,毫不犹豫地收回权限,不给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由于家长说话算话有原则,孩子不敢触碰底线,所以他的玩游戏,其实都是刻苦学习,专注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后才能挣来的“福利”,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娱乐。就这样,人家父母还在后悔,觉得给娃挖坑了,孩子由于迷恋游戏才无缘更进一步,止步于尖子生行列,现在这坑不好填。你看,这个孩子盲目地在“玩”的表面向他心中的偶像看齐,却没有在学习标准和游戏管理规则上向人家看齐。所以人家玩游戏不太耽误学习,起码能保持相对的优秀,而他却因为玩游戏把自己坑进去了。

第四,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本来就处于社会属性高速成长的一个敏感期,他们特别期望投入到集体生活,得到集体和朋友的认可,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如果家庭亲子关系不够和谐,朋友的影响力就会加倍发挥作用。当他们看到很多人都在讨论游戏,相互以会玩游戏,游戏等级打得高为荣,就会忍不住也想去玩一玩,主动向着大多数人热衷的活动去靠近,关注他们正在热玩的游戏,这样才能让他们彼此有更多话题可以聊,赢得更多的认同感。

这个年龄的孩子,对社会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如果他们的好奇心没得到正确的指引,没有更好的归宿,而是停留在对游戏娱乐的探索上,他们就会被游戏那高频密集的刺激所深深吸引,难以自拔。他们会错误地认为打游戏厉害很高级,殊不知其实并不是他们在玩游戏,而是游戏设计团队在玩他们,他们是被勾引被设计被玩的对象。打得越多,被玩得越残。这也是相当多家长和孩子认知上的盲点。

所以你们看,表面看是一个简单的游戏问题,实际上背后牵涉的是一个家庭的教育管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标准、三观导向等若干因素导致的综合问题。只有把这些相关的因素都综合考虑到了,多管齐下,家长管理规则到位,孩子学习方法科学,学习质量标准高,三观正面积极,认知格局被提升了,才能自觉抵制游戏的诱惑

给大家看看来自我带领的小集体中这位家长的反馈:

为什么这个孩子会有这么强的自律性?因为他已经通过努力实现了突破,成为了尖子生,尝到了优秀的甜头,也知道了走向优秀的正确路径,他的突破性进步得到了来自老师和家长的高度认可。他在学习这条路上找到了存在感和成就感,有自己清晰的努力目标,建设起了较强的学习自信,他是内心富足生活充实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就能体会到快乐。这种深层次的快乐,加上对游戏清晰的认知思路,足够他抵御来自游戏的诱惑。家长指点他去观察班上最热衷游戏的同学都是什么层次,什么学习水平,思考自己到底应该模仿谁。点破了这一点,游戏对他就不再高大上地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就能让他自觉在娱乐方式的选择上和同学主动划分界限。

很多家长发邮件给我,总是希望我言简意赅直接给他们一个可操作性极强的方法,拿到手三下五除二就可以实现对孩子的有效管理,烦恼就没有了。世界上哪有这么容易的教育管理呢?光一个电子产品的认知导向和管理规范,我就上了不止一堂课,每堂课一讲就啰嗦俩小时,中间涉及若干细节内容,带着大家多管齐下,这又岂是区区一篇文章可以详述的?但也有家长说得对,不能尽述,起码可以给点思路启发吧?好,那我就把这个主要思路列个提纲,分享给大家。

说到底,孩子的游戏问题只是表象,本质上,还是我们家庭教育的综合管理问题,这不是孩子一个人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对家长管理能力的引导方式的挑战。

最后把我们一位家长分享到群里的真心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