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流妈妈给手机,二流妈妈给玩具,一流的妈妈……

 zyloayybdtya89 2020-08-15


愉快的周末,你瘫在家里的沙发上刷着《乘风破浪的姐姐》。

想象着自己也像姐姐们一样在舞台上三十而骊,光彩夺目,活出自由。

可眼前一个稚嫩的声音,把你拉回了现实,粉碎了你的完美幻境。

「妈妈,我们玩一会儿吧。」

刚开始你还挺有耐心:「你先自己玩,妈妈忙完了就和你玩。」

接着你开始翻看微博,刷抖音,生怕错过了哪条热搜。

这时,孩子又过来问:「妈妈,我们玩一会吧。」

被孩子这么一打断,你突然坐起来,看到孩子他爸永远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父爱如山,一动不动,你更生气了,恨不得把他俩赶到乡下捉鸡撵狗。

「你就不能自己玩一会吗?没看见我还忙着吗?」

孩子被你委屈地吼走了,自顾自地玩着,再没有打扰谁。

夜晚,望着孩子熟睡的脸,忘了白天他烦人的样子,静静地出神。

你开始自责,以后不能这么对他了,要好好爱他,好好陪着他。

第二天,天亮了,昨晚的一切就像梦一样,醒了,你还是忍不住冲他发了脾气。

等到你想放下手机:「过来,妈妈陪你玩会儿。」

孩子已经长大了:

「妈,我快考试了,没时间玩。」

「妈,我还要陪我女朋友呢,没时间玩。」

「妈,我在出差呢,没时间玩。」

后来,你后知后觉,发现孩子环绕在膝下的时间,总共也就那么几年。

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愿意牺牲你的时间去陪他,他就会抽出空来陪你。
当我们错过了陪孩子的成长时光,便真的错过了!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三流妈妈给手机,二流妈妈给玩具。」

邻居蔡大姐总是向我抱怨,不知道如何与自己孩子相处,一度觉得自己很失败。

明明自己什么东西都给他最好的,也花了不少时间陪他,可孩子始终和她不亲近,甚至对她有些冷淡。

了解完她和孩子的相处之道,我恍然大悟,孩子疏远她绝不是偶然。

她所谓的花时间陪孩子,就是给孩子喜欢的玩具,让他自己在客厅玩耍。

而她自己躺在旁边的沙发上玩着手机,压根儿就不会主动与孩子对话沟通。

孩子稍微多问她几个问题,心情好了耐心回答,心情不好,便不耐烦:

「去去去,问你爸去,这一天天的,就你事儿多。」

大多数家长口中的「陪伴」,真的只是「陪」而已。甚至连单纯的「陪」也「陪」不好。

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期间,也曾自豪地说:

「我未必是一个好总统,但我一定是个好父亲。

因为在长达21个月的竞选时间里,我从来没有错过一次女儿们的家长会。」

从议员到总统,无论身居什么样的位置,有多忙碌,增加了多少工作量,奥巴马总会抽出时间,尽量陪伴在女儿身边。

每天晚上都会和女儿们共进晚餐,并且耐心地回答孩子们的各种问题。

他和妻子曾是最忙碌的父母,但仍然可以在有限的时间,给予孩子们高质量的陪伴。

哪怕每天15分钟给孩子讲个故事、玩个游戏、搭个积木,孩子的童年也会因为你的陪伴更加精彩,人格也更加完善。

「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好一位父亲。」

父母和孩子彼此尊重,重视陪伴,努力实现各自的梦想,这或许才是教育的真谛!





杂志《人物》中有一段对中国网红鼻祖——沉珂的采访:

自小被父母打发去跟保姆生活,在现实中孤僻敏感的问题少女沉珂,发现了一个更有安全感的虚拟世界,她把现实生活中那些无人理解的情绪诉诸网络。

当年沉珂的自创说唱歌曲、复杂的情感生活,是一大部分90后的青春记忆。

沉珂的家境很好,爸爸是药企老板,妈妈常年在国外度假。

但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小学四年级,爸爸将她转至贵族学校,从此,父母几乎从她成长的道路上中途退场。

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尽管家庭仅仅是沉珂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之一,但无疑是最巨大、最醒目的。

30多岁的沉珂,她在生活里依旧无法获得安全感。

长期被父母忽视的孩子,甚至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总在担心自己给别人添麻烦。

太宰治的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道尽了孩子们的心酸。

长大后的他们,对父母也没有多少感激之情,关系疏离且淡薄。

可能很多人的童年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

考试终于考了第一,家长却质问为什么不是满分,期待表扬的愿望落空;

想和爸妈多呆在一起,但爸妈总是工作繁忙,赚钱无暇顾及。

但重要的是,这样的童年说不上有多糟糕,并没有遭受虐待、欺凌或者抛弃。

相比于那些生活在家暴阴影、家庭破裂等各种环境中的小朋友,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但是,恰恰是那些看似安静的、无害的、不可见的「忽视」,也可能在多年后成为无法解开的「症结」。

直到开始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一起回溯原生家庭时,某些被遮蔽的真相,才会慢慢显露出来。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遗忘和忽略。

那种被无视、被遗弃的感觉,足以摧毁一个孩子。





有一部分的父母忙于生计,生活上也有一些问题让他们自顾不暇。

他们没有多少精力去关心孩子,更有甚者长期「冷暴力」孩子。

这种「冷暴力」可以是面无表情的忽略和冷漠,也可以是口无遮拦地嘲讽和挖苦。

孩子试图讲道理,柔声细语,父母无视。

大声说出来,被回应的往往都是:

「养你这么多年,花了这么多钱,你就是这么跟我说话的?你这是不孝。」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长期冷暴力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网友董董回答道:

小学五年级的暑假,母亲让我上辅导班,她问我愿不愿意,我表示不愿意。

母亲一个暑假没理我,那个暑假我基本上没开口说过话,痛苦地用头撞墙。

最后写了封信给母亲,说我知道错了,我想去。

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母亲看到那封信时脸上得意的神情,这是我一辈子的羞辱。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

是指无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是不被爱的。

曾经一期《奇葩说》,柏邦妮说:

「心里有很多苦的人,要多少甜才填得满啊?」

马东答道:

「你错了邦妮,心里有很多苦的人,一点点甜就能填满。」

任何一点人间的真情都会让这些孩子感动得流泪。

罗马并不是一日建成的,童年期遭受的「冷暴力」也许要用一生去埋葬。

它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有可能是一辈子的,比打骂孩子更可怕。





马伊琍曾发微博反思自己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情感回应,一味的想要孩子过早独立:

我在愚蠢的独立育儿理念下,坚持在她睡着后,哪怕自己睡着了也会半夜醒来把她抱回小床......

那时的育儿理念多是从小训练独立啊、延迟满足啊、挫折教育啊,现在看全是胡扯!

分明越是满足依赖感,越是婴儿时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安全感、才真正独立!

一位二胎网友母亲也底下感慨道:「孩子依赖家长的时间不会太久。」

大多数的父母,都有一个这样的误区,认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差,不够坚强和勇敢。殊不知,一个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不是经历了多少苦难和挫折,而是内心储存了多少幸福和希望。

感受过无条件的接纳,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心中驻扎着光明和美好。孩子才会对自己有自信,对生活有憧憬,对生命有敬畏,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父母的「看见」和充分的情感回应,能让孩子享受到爱的滋养。能给予孩子独立和勇敢的底气,是孩子一生应对挫折的盔甲。

现在育儿已经不是给口饭吃就可以的年代了。对于孩子来说,跟爸爸妈妈一起读的绘本,搭的积木才是最香的,最有意思的!

毕竟他们能依赖你的时间,也就是这么几年。

别再忽视孩子了,别让他们成为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

带孩子去爬山、去看海、去呼吸新鲜空气,给孩子的童年留下绚烂的回忆。

愿孩子都能有幸福的童年,拥有治愈一生的能量!


*作者:朗读君,来源:朗读君(ID:langdu120),每日分享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科学习资料和家长教育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