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夏,荣德生成立了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高小毕业生中招收学员,先经过一年预科,然后进行分班教育,共有工、商两科,学制3年。工商中学共创办8年,不但为荣氏家族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管理骨干,而且培养了一批精英人才,如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伟长、经济学家孙冶方就是从该校毕业。 1947年,荣德生创办私立江南大学,这是荣德生所创办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同时也把他的办学活动推向了顶峰。江南大学下设文、理、工、农四个学院九个系,学制四年。私立江南大学不仅是无锡历史上第一所正规本科大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短短5年时间里,江南大学为社会培养了314名杰出人才,在这里学习深造的学子达到1150多名。他们大多学有专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改善内外交通,促进地方经济更好的发展,一直是荣德生的主张,他在这一方面身体力行,为世人做表率。1928年荣德生出资修建了开原马路,“开原乡自开辟马路以来,交通便利,行人颇受其益”。此后,荣先后修筑了通惠路等公路。2 在修筑公路的同时,荣德生还捐资建造百余座桥梁,其中他最为看重的是1934年建造的横跨五里湖的实业长桥。当时荣德生六十大寿,“亲友赠送寿礼折款6万大洋,捐建此桥。时称‘江南第一大桥’”。 1.创建梅园 1912年,荣氏兄弟购买了清初进士徐殿一的小桃园,在其旧址上开辟梅园,荣氏在园内“遍种梅树。随山之偃仰曲折,布置亭榭于其间,饶得天然之趣”。梅园主人免费向民众开放梅园,使得梅园里“游人络绎不绝”。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梅园成为当地的著名景点。2 1906年,荣德生决定创建一座图书馆—大公图书馆,作为办学的一种补充,同时收藏古典作品,保存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从1913年起,荣德生斥巨资大量购买图书,收集了我国元、明、清及民国初年出版的书籍,并编印了《大公图书馆藏书目录》,开创了我国乡村建设图书馆有书目的先河。抗战胜利后,荣德生继续购买大量的古书以扩充馆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荣毅仁根据荣德生的遗愿,把整个大公图书馆捐献给国家。此外,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办初期,“为改善办学条件,决定建造图书馆,但资金不足,发起募捐。荣德生和兄长荣宗敬,即以纪念先父名义,捐资1万大洋;荣德生还购买图书相赠”。为交大学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
4.治理山水 “繁荣地方,不一其道。而赖山水名胜吸引游客,亦为繁荣地方之一道,尽可使他乡人士消耗金钱于风景区域。如舟车、饮食、旅舍,皆可此获到直接间接之收入,为数亦属匪细。”而无锡的“五里湖直径五里许,风景秀丽”,在荣德生等人的一系列开发后,五里湖成为一个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可“媲美西子湖也”。 慈善救济 1.捐献土地 1933年,无锡县打算改建平民习艺所、孤儿院、残废院、妇女救济会等慈善机构,荣德生得知后,“将坐落在通惠路惠商桥南首,大德生药局右边空地15余亩,慨然捐助,作为创办救济事业之需”。2 2.捐献资金 1935年苏北遭遇水灾,当时的无锡县政府组成无锡县水灾救灾分会,聘荣德生等为委员,办理募捐救灾事宜。为尽快救济苏北灾民,他带头捐款,为他人做表率,并多次在报纸上呼吁慈善之士慷慨捐资救助灾民。荣德生不仅对整体灾民进行救济,而且对困难的个人亦慷慨解囊,如荣德生创办的第一公益小学里有位叫朱秉凡的老师身患重病,“上有白发衰亲,下有孺子,一室数口,均将无所依赖。荣校董恻然悯之,恤金五十元,以为朱氏婆媳生活之需要”。 荣德生的慈善公益事业光彩照人,同时也耗资巨大。仅以教育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年代初,每年用于1所中学、8所小学的经费就达4万大洋。公益工商中学从创办到停办,8年间就投资25万大洋,相当于开办申新三厂时总投资的六分之一。江南大学创办时,预计耗资4万大洋,超过同时兴建的开源机器厂投资的22%”。其他事业同样花费不菲。荣德生慈善公益事业的资金大多来源于荣氏企业的利润,事实证明,实业家的经济实力是慈善公益事业的坚强后盾。 转载自至爱杂志公众号 编辑:吴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