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农历二十四节气

 dongchang 2020-08-16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法(或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在国际气象界,它们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由来、日期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是反映季节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象征温度变化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是反映降水现象的,惊蛰、清明两个节气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两个节气是反应农事活动的。  

2、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月首叫“节”,月中叫“气”,“节”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气”有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 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  

3、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为春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为夏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为秋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为冬季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及含义
1、春季节气

立春,日期是公历2月3-5日,含义是春季开始;

雨水,日期是公历2月18-20日,含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日期是公历3月5-7日,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日期是公历3月20-22日,含义是昼夜平分;

清明,日期是公历4月4-6日,含义是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日期是公历4月19-21日,含义是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2、夏季节气:

立夏,日期是公历5月5-7日,含义是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旺盛;

小满,日期是公历5月20-27日,含义是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日期是公历6月5-7日,含义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日期是公历6月21-22日,含义是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日期是公历7月6-8日,含义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日期是公历7月22-24日,含义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3、秋季节气:

立秋,日期是公历8月7-9日,含义是秋季开始,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日期是公历8月22-24日,含义是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日期是公历9月7-9日,含义是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日期是公历9月22-24日,含义是昼夜平分;

寒露,日期是公历10月8-9日,含义是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日期是公历10月23-24日,含义是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

4、冬季节气:

立冬,日期是公历11月7-8日,含义是冬季开始;

小雪,日期是公历11月22-23日,含义是开始下雪;

大雪,日期是公历12月6-8日,含义是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日期是公历12月21-23日,含义是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日期是公历1月5-7日,含义是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大寒,日期是公历1月20-21日,含义是天气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