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船从堂中过||赵恺专栏

 一犁_书馆 2020-08-16

古镇周庄,始建于1086年(北宋元佑元年),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时期谓称“摇城”,隋唐时称贞丰里。宋元佑元年(1086年)改名为周庄。是全球十大最美小镇、全球绿色城镇、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水乡周庄

船从堂中过

赵恺

踏上周庄的土地,台湾作家三毛失声恸哭了。她说:“这才是我梦牵魂绕、苦苦寻觅的故土啊!”周庄倾倒了飘泊半世、浪迹天涯的三毛。造访周庄的作家不止她一个,但唯独三毛哭得最认真。
  一册《周庄镇志》,仿佛一册古典风俗画。白蚬湖、淀山湖、南湖、澄阳湖四座湖泊环抱一座周庄,已经是钟灵毓秀、得天独厚了。四条河又神差鬼使地流成一个瘦金书体的“井”字,形成一个棋案般的水乡格局。两千年岁月,沉浮在吴语般款软细密的波浪间。
  街巷铺筑的条石厚重、饱满,一块块闪烁着青黑色的光泽,仿佛它们吸足了雨水,又被一轮古老的太阳晒熟了一般。街枕着河,河摇着街,整整十座古桥,沟通着土地和流水的梦。筑于元代的富安桥,四角架在四座小楼上,成为中国建筑史上唯一的一座“楼桥”。为什么叫“富安桥”?因为周庄在明代出了个江南巨富沈万三,他慷慨捐资修建南京城,反落得个充军云南的悲惨结局。“富”且“安”,传统的愿望里潜伏着一个传统的忧虑。如今,桥楼四座小楼已经分别开起了食品店、百货店、理发店和咖啡厅了。咖啡厅里有卡拉OK。卡拉OK,自己唱,年轻人喜欢自己的声音。老人不喝咖啡,有绿茶。在江南,“事”读“四”,本来就谐着“四四(事事)如意”。四座角楼里,演绎着一部生生不息的人间戏剧。1968年,日本女画家桥本心泉画下了这座桥,岩彩画,题名为《周庄的一天》。画面上,石头追忆过去,阳光召唤未来,河岸边一个抱膝默想的女人,不知道属于石头还是属于阳光?

周庄双桥

世德桥和永安桥也是元代建筑。这两座桥分别架设在两条交汇的河上而又紧密地楔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突兀遒劲的的直角。世德桥桥孔是圆的,永安桥桥孔是方的,因为它们好象两把钥匙,又被称做钥匙桥。这两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多少绘画家和建筑家的美学遐想。美籍华人画家陈逸飞两次来周庄写生,他的油画《双桥》又名《故乡的回忆》被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先生慧眼看中,欣然买下。1985年,哈默先生以87高龄访问中国,随身携带的礼物,就是这幅油画《双桥》。接着,《双桥》又被联合国印成首日封在世界各国发行。从那,周庄的流水不知打湿了多少海外赤子的悠悠乡恋。1990年12月10日,哈默先生溘然作古了。他当在九泉下俯首含笑的是:一把方孔钥匙,一把圆孔钥匙,已经分别珍藏在两国人民的心里。

周庄张厅

 周庄的建筑竟有60%属于元明清代。张厅就是建于明代而又保存完整的一座。它临江背河,水厅门、旱踏渡、河埠廊坊、水阁等120多间房子覆盖在一座屋顶下。屋中有一条水道连通河道,或买柴买米,或迎客送客,小船可以一直摇进厨房,摇进客厅,停靠在卧室的门边上。“轿从门前进,船从堂中过”。周庄人说船,像我们说自行车。沈厅建于乾隆七年,比张厅整整晚了两百年,加上近年的修葺保护,就愈发显得堂皇富丽了。前厅后堂,迥异独立,而上层却又各个沟通连接,形成一个宏大的“走马楼”。在今天,这种格局已经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绝无仅有标本了。至于梁栋上木刻的飞禽走兽,屋檐间砖雕的昆曲戏文,更构成浓郁典雅的吴文化氛围。贞丰桥畔一座玉立亭亭的明代建筑叫“迷楼”。明末清初,楼中一位风流寡妇,不知迷醉了多少“南社”诗人。当然,对于南社诗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家园之间耳。柳亚子把数百首南社诗作汇为一册,题名为《迷楼集》。如今,南社诗人叶楚怆是儿子、电影剧本《林则徐》编剧之一的叶元也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凤去楼空,唯有流水依旧。

周庄南湖

南市街12号门口有一方长不盈尺的木框,框中有吴冠中题写的四个字:“南湖画室”。敲门声中,迎出一位白须白发、腰背弯曲的慈祥老人,他就是83岁的老画家许南湖先生了。门边一本宣纸册面上的题名,几乎可以写成一部中国当代美术史。册面边挂着一个小木牌:“欢迎索画”。先生毕业于上海中国文艺学院,是黄宾虹的入室弟子。楼上三间,楼下两间,悉数是画。卧榻也被作品掩没,一卷吴冠中的手迹斜倚在枕边。满目珠玑,无人看管。任人把玩,任人索取,使人惊愕地以为岁月倒流了一两千年,又回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去了似的。

清晨的周庄古镇


作者简介

赵恺,祖籍山东,1938年出生于重庆,1955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后在苏北淮阴生活至今。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小说。曾多次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的国际文学活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委,江苏省作家协会顾问。一级作家,江苏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