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临猗 姚应州//庄周在这里开始讲学 (一)

 后稷魂 2020-08-16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庄周在这里开始讲学
(一)
 
山西临猗   姚应州

柳家卓村原名《古庄之邨》建村大约有两千四百历史。

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老庄之学的道学家庄子,庄周,字子休,就生活在这块沃土地上。

庄周,宋州人氏(现在的河南商丘市)他在这里开始讲学,他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死亡后就埋葬在柳家卓村西北营斜庄子壕地,坟墓前,立有碑文,石人、石马、石供桌......

直至到清朝末年,清政府每年清明时节,还派钦差大臣到柳家卓村西北营斜庄子壕的庄子坟前祭祀!

人们为纪念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庄周先生,就在村口的北边建造一个洞门(城楼)洞门下,人的脚步声,说话,喊声,都有回声,和北京的回音壁一样媲美,洞门朝外上面镶上一块长两米多,寬八十公分的青石板,刺写着《古庄之邨》四个大字!

在一九六三年,笫八队里的社员在村南拉土修坡时,挖到两个古墓,从里面挖出十几个古盆古罐,还有许多古铜币。古铜币,社员们把它卖了废铜,卖下的钱买了点心和糖蛋吃了,瓦盆亙罐,县里文化馆耒車全部拉走了,也没有给一分钱。经考古人员监定为汉朝盆罐!

在一九六四年,七队社员在村西南角拉土时也挖出用板砖垒的两坐古墓,里面有少量的古铜钱,是五铢钱,懂得人说:是汉朝铜币。社员们都刨了些板砖,我家刨的板砖,除用过之后,家中现在还存有几块,还刨了一个很大很厚的大花纹格子古瓦,比西厢那里的古格纹的瓦还大一倍之多!

最近这十几年前,七队平底子,又发现古汉墓,挖出十几个汉朝瓦盆瓦罐,在四队元龙家收藏起来!直至現在笫七居民组黄学礼的养猪场下面还有一个汉墓未挖......

这些实物都足以证明《古庄之邨》(古文,村字)在两千多年前就建造起来了!

在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由于连年的战争和灾年,《古庄之邨》的人口锐减。这时,清政府又开始了剃发运动!提出,畄头不畄发,留发不留头!古庄之邨的村民不愿意接受夷蛮的统治,宁愿掉头,也要留发。

清朝的州府县衙,就派来軍队领着剃头担子,凡是見到男的就强行剃发,不让剃头发的人,就嗖嗖的一下用钢刀砍下头来,写上:不剃头的下场!

村民们纷纷拿起武器或锄头、锨,铁杈等奋起抵抗!但是,最后还是战败逃散...

至今还留传着:清兵提着血淋淋的没有剃发的人头,找不递发的人杀头!

村民还说:老年人说,满族人的字都是孔子造的:

孔子造字三斗粟,

中华用了两斗半。

剩下半斗给夷蛮!

就这样,一个‘文明的《古庄之邨(村)》没有人烟了!

在这时, 蒲州永济那一带的柳姓人听到古桑泉(临晋)县《古庄之邨》这块土地上没有人居住的,柳姓人就慢慢地移民到此,在邨里池塘边等地方栽上许多柳树,并把《古庄之邨》名字,改为柳家卓村!

姚姓的人也从解州的“刘官姚”村移到临晋北关,一部分姚姓人又从临晋北关搬到柳家卓村!

接下来,左姓人又从“福寿屯”移耒,畅家人也从靳家卓搬过来!

随后,荆家户,张家户,符家户等都移居在柳家卓村安家落户。

柳家户和畅家户还盖起了古式建筑大祠堂!姚、荆、张、符等各姓的祠堂也纷纷的建起了。

(未完待续)



姚应州,男,一九四八年出生。临猗县,耽子镇,柳家卓村人.农民。喜欢看书,看报,写一些评论。
发刊制作:薛前发
微信手机同号:1329397178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