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跟着东坡游广东》第一章

 苏氏信息平台 2020-08-16

东方


跟着东坡游广东

序言

2020年8月,我从眉山出差广东。得到广东省苏氏宗亲会苏志生会长的大力帮助,不仅赠送族谱和东坡砚,还亲自陪同我到处寻访。在了解座谈中,也受到广州番禺、中山、肇庆、阳江、高州等地宗亲的热情接待。短短几天,搜集了大量资料,把本来去广州办理的另一个东坡文化项目倒疏略了。
几天中,我收获了许多的友谊和感动。宗亲们同时也给我交代了一些任务:保护好杨梅山祖墓、帮助宣传、搞好研究。因此回来后,挑灯夜战,争取逐一攻克,不负各位宗亲的嘱托。
此文是苏轼写广东的诗文介绍,为便于阅读,以故事和场景为载体,力求真实、准确。文中有不足之处,恳请指正。再次衷心感谢苏氏宗亲的盛情!

 作者:王龙海(东方男,四川眉山人。)

第一章:东坡在韶关


1、一棵树  一伟人

梅关古道东坡树

梅关古道,穿越梅岭之巅,连接北面江西赣州大余县和南面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而梅关就位于古道的最高点,关门北面是江西,南面就是广东。

 珠玑古巷梅关古道

因此梅关不仅成为中国地理的一道分界线,也是人口迁徙、文化、民俗、省份的分界线,更是古代贬官者的生死分界线(注)。连苏轼北归时,再次站在这里,俯瞰雾气氤氲的南粤大地,也不仅感概: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赠岭上老人》)。
在梅关旁边,有一棵参天女贞树,树下碑上刻写“东坡树”,传说是东坡过梅关关时栽。如果传说属实,这颗树的树龄就有近千年了。只是不知,是苏东坡去惠州时栽种,还是6年后回江南时栽种。虽然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但是这棵树在南来北往风雨的涤荡中,一直顽强生长,枝叶遮天蔽日,傲视五岭,也为过往的行人,送来一片阴凉。
这树,可不就是东坡先生么?
让我们从这棵千年古树下动身,去追寻苏公当年几乎遍布广东的足迹。

注:唐宋时期官员恐惧贬官岭南,当时社会广泛流传民谣:“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窦、雷、化,说着也怕。”民谣的8个地名,指的是广东的阳春、龙川、梅县、新兴、高州、信宜、雷州、化州,北方人很多受不了劳苦、压力和瘴疠,死在了岭南。


2、东方《跟着东坡游广东》


 群山之上

1094年九月初(注1),奔波了数千里路的苏轼,终于从南安军城(今大余县梅关镇,),南行登山,跋涉几十里,来到了梅关门楼下。

此时天气虽然进入秋天,可是苏轼一行没有感到天气的清凉。南国中午的暑气和旅途的劳顿,连苏过、王朝云也吃不消,何况是他这个年迈的文人?

苏轼和茶铺老头聊天。贬官岭南,是条不归路。当年六祖的父亲就是从范阳(今北京)贬官到广东,病死在新州(在今肇庆市新兴县一带)。年幼的慧能失去父母,历尽了生活的艰难。

趁大家在路边喝水、休息的空当,东坡和苏过拜谒了茶铺对面的云封寺。当时云封寺又名挂角寺,(今在关楼南坡六祖庙斜对面的空地上,古道东侧)。两道门上挂着对联,一是:“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二是:“挂角何时,偶为岭上主人,犹想像千秋风度;举头欲问,可许山中置我,试管领万树梅花。”颇为用心。寺内那时还供奉着张九龄、张弼塑像,故又叫张公祠、二张祠。

张九龄是唐代名相、曲江进士,他深知改善南岭交通的重要性,于是组织修建古道,硬是将坚硬的石山,深挖、平整,铺上石块、细土。这个浩大的工程绵延了90里,使得中原、江南和岭南的人,不用绕道灵渠。而且利用梅岭南北的浈江、章江水运,大大方便了旅客和货物的运输。

梅关和其他关卡城楼不同的地方,就是它不是突兀在地面,而是镶嵌在30多米深、人工开凿的石头缝里。旅途的人们走到山上,回想山路的艰难,更加感激修路人。因此,在佛家云封寺里,同时祭拜张九龄,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不过古云封寺在“文革”中被毁后,江西人在岭北山下、大余境内重建了寺庙。因此云封寺就摇身一变,成为了江西的寺庙,里面也没有供奉广东人张九龄了。

他们站在祠庙外的台阶上,望着南面莽莽苍苍的岭海,无数的云雾、瘴气混合在一起,似乎夹带着一丝海风的盐腥味,让人心里发怵。

苏轼出了庙门,看见两位道士,器宇不凡,就主动打招呼。

道士得知是苏子瞻学士,劝慰他说:“文章岂解触荣辱,富贵从来有盛衰。”

苏轼闻言,精辟深奥,触动心机,知道是有道之人。赞叹他说:“何处山林间,没有有道之士呢?”

从张公祠出来不远,古道边就是六祖寺。由于山上坡陡狭小,寺庙只有一个大殿和几间小屋。一行人照例又进去进香、祈愿、随喜。

王朝云和苏过这一路都虔诚拜佛,一个是为十年前夭折的遁儿祈福,一个是为去年过世的母亲超度。朝云时常想着可爱的孩子,她似乎还坐在从黄州到金陵的船上,儿子正是呀呀学语、惹人喜爱的时候,用粉嘟嘟的小手,摸着她的脸颊。苏过是王闰之的幼子,得到母亲的偏爱要多些,每天他耳边都是母亲絮絮叨叨的责备。母亲在汴京病逝,再没有人唠叨他了,心中的悲凉无以复加。何况母亲停厝未葬,也是子女的一大不孝。苏过路上有空,还要刺血书经,其志令闻者动容。

苏轼身兼二者之痛,其苦难言。苏轼在路上,将六祖惠能(有的写成慧能)传奇般的修道、传法经历,给他们讲了。王朝云礼佛已久,何况在黄州居住四年(注2),六祖得到衣钵的地方,就在长江下游不远处的黄梅县凭墓山,因此对六祖的事情是了解的。他们没有想到,刚上梅岭,就遇上六祖,还将在南华寺见到真身。

从此苏轼与南宗结下了深厚的渊源,不仅为佛家奔走,还自称是前世弟子,除了“东坡居士”,还有了新的法号。

接着,他们沿着卵石山路而下,穿过两旁的梅树、接龙桥下山,走出山谷,进入南雄市的平坝地区。

注:

1、苏轼过岭的具体时间不详,但是从他8月23日还在赣州算起,最早时间也在8月底,查大家引用的9月,应也是推测。不过时间相差也不多。

2、苏轼到黄州是和家眷分离的,他和苏迈从汴京出发,王闰之、王朝云是随后苏辙贬官筠州时送来的。因此苏轼在黄州四年多,王朝云时间略短了五个月。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