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状元在石碑上刻首谜诗,400多年难住众多文人,现代科学揭开谜底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8-01

千年文坛,有很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诗。

一般来说这类诗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诗写完了,作者自己也不明白其意,这类诗的代表作是苏轼的《游金山寺》,诗中“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他自己也不知看到的火炬是什么,当然我们也就无从知晓。另一种是诗写完了,作者自己应该是很清楚其意的,但流传多年后,后世文人却看不懂。本期笔者要说的,就是这第二种情况。

一:一块400年前的石碑,引来无数文人墨客

在太原晋祠的圣母殿里立着一块很有名的石碑,名叫:悬笔碑。此碑外观平平,它高1.46米,宽0.72米,与一般的石碑并没有多大区别,但400年来它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不远千里前来观赏。大家来看的,就是碑文上的字。

原来碑文上刻写着三行草书,这段草书写得飘逸悠扬,很有大家之风。前两行是一首诗,共4句;后两行是落款,写的是“戊午年洪先悬笔”和“宛城郜焕元摹勒上石”。重点就在这4句诗上,大家且看:

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

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

字大家应该都认识,但这些字拼在一起到底想说什么,400多年来就令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水飘火劫”到底是什么景观,山为何又会移步?难道真如最后一句写的,是帝母降临了吗?

二:因为不解,所以民间有很多传说

因为最后一句写到了帝母,古人又无法理解前面几句的意思,于是民间就有了各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会仙桥版。说的是这首诗的作者罗洪先,路过晋祠的会仙桥时,看见一位佳人,便打趣道:“世人都说西施好,余视此妇胜西施”。佳人一听,觉得这位书生太轻浮,只轻轻一挥手,一把火就把他要过的桥烧了,然后扭头就走。

罗洪先觉得有趣,就一路跟着佳人往前走,追到山脚下时,对方又轻轻一挥手,只见山都移步了,挡住了他的去路。罗洪先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是遇上了仙姑。此后,他便在石碑上题了这28字谜诗,所谓“帝母临”指的就是这位仙姑。

很显然,这只是民间百姓无法理解这首诗,所以编出来的小故事。而这首诗真正的谜底,咱们还得用现代科学的方式来解开。

三:现代科学揭开谜底

要读懂这首诗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作者罗洪先到底是什么人?

罗洪先,字达夫,江西学者,出身官宦人家,自幼就想当一位学者。公元1529年,也就是他25岁时,就一举考中了状元,可见他的才气。但他看不惯朝中风气,当了10年官就回老家了。此后,罗洪先一直潜心研究王阳明的心学,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在理学和地图学上颇有建树,他甚至写出了我国最早的分省地图集《广舆图》。这份地图,如今仍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所以,罗洪先是一位状元,更是一位地理制图学家。

理解了罗洪先这重身份,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首诗了。他的落款是戊午年,也就是公元1558年,而据《太原县志》记载在这前后几十年里,当地曾发生过多次地壳运动,最大的一次是在1506年。从1506年到他写诗的1558年经历了52年,这与诗中“五十年来帝母临”时间上完全吻合。至于诗中描绘的“水飘火劫山移步”的场景,极有可能是罗洪先考察到太原时,当地老人给他描绘的地壳运动时的情形,被他用诗的语言记录了下来。

所以说到底,罗洪先记录的其实是一次地壳运动。但是以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罗洪先也无法解释为何会发生这件事,便只能感叹这是帝母降临了。至此,这个400年来难住无数文人的谜诗,被现代科学揭开了谜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