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课堂点拨的艺术

 剽悍前行 2020-08-16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课堂点拨的艺术

山东省栖霞市实验小学  高春荣

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身心素质获得提高的过程。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也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造的过程。张祖庆老师提倡简约而丰满的课堂理念,追求真实高效的语文课堂,反对让儿童处于从属地位的课堂,其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尽显课堂点拨艺术。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有时,教学正跌入某个让人尴尬的僵局,你看他,也就是那么几句不急不躁、不瘟不火的话,就立刻让课堂引来一个“吹面不含杨柳风”般的春天。”

01

正面激励,化“难”为“易”


《正面管教》中有言:老师可以通过“赢得”学生而不是“赢了”学生来创造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当学生觉得你理解他们连同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老师的建议,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张老师就特别擅长从正面引导、激励来消除学生课堂上的紧张感,消除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在《忆江南》这堂课上,张老师注意到一个总是不举手的学生,就找准时机请他来读课文,结果这个学生连读三遍才读对了“白居易”这三个字,张老师非但没有批评,还弯下腰来,情真意切地鼓励该生:读得很不错。“白居易”三个字,你读了三遍终于把它读正确了;词里边有一个“谙”是生字,你也读正确了;最难读的最后一句,你也读正确了!你看,你多了不起!很不错,以后要多举手,知道吗?

同样的,在《微电影变绘本<父与女>课堂实录》中还有这样的环节:


师:哪些同学说一说,哪些画面深深地触动着你?

(极少学生举手)

师:或许它在影片的开头,或许在影片的中间,或许在影片的最后,或许是某一个细节,或许是一道风景。

(几个学生举手)

师:我们的同学还沉浸在故事中,慢慢地在梳理。七八位同学已经举手了,我们先听他们说,边说边慢慢启动。电脑硬盘太大,启动会慢一点,张老师有的是耐心等着同学,你先说。

生:她每天都去等爸爸,无论春夏秋冬。

师:我要表扬你的是,一开始就举手,很自信!你讲春夏秋冬的一个画面试试看。

生:下雨也要去等爸爸。

生:秋天风很大,也要去等爸爸。

生:当她老了,连自行车都扶不动了,还去看父亲。

生:结尾部分,她躺在小船里思念爸爸,我非常感动。

生: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头,我觉得父母终有一天会离开我们,所以要珍惜现在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掌声)

……

师:这几位同学特别会看电影,特别会表达,真好,我就知道,等待就会慢慢出来精彩,为你们的精彩喝彩!(掌声)



张老师对学生具有深切的同理心,他理解学生,同时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学生真正需要老师的理解和鼓励时,他总是能够显示出超常的耐心、智慧的引导和积极的鼓励,从而卸下学生的心理包袱,学生的心理包袱放下了,学习也就变得容易了。


02

反面刺激,激发勇气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也很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欣赏和尊重,而不希望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因此,张老师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普遍心理,经常会问“能不能?”“敢不敢”“谁最有勇气?”“谁有真本领?”等,来激发学生的勇气,让他们大胆参与。

《<亚马逊河探险记>课堂实录》中记录了一个环节。


在观看完老师播放的影像之后,张老师问学生:“我要考验考验同学们,现在谁还敢去亚马逊河的请举手?”这时候有三五个学生举手,于是张老师再问:“是不敢去了吧?再问一遍,敢去亚马逊河的请一齐用声音来告诉我,敢不敢?”学生喊着“敢”,但张老师仍不满足,又问一遍:“敢挑战自己,敢去探险的,响亮地说,敢不敢?”。这时学生回应的声音明显大了,但张老师还是发现了“角落里的孩子”。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师:(走到一男孩旁)你不敢是吧?

生:是不敢。

师:为什么不敢?

生:因为猛兽太多了。

师:你怕一不小心回不来了是吗?(笑)是,人不管做什么事,应该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是很多同学都想去。我建议,等会儿他们在探险的时候,你留在大本营,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不好是不是?那好,一起去!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呢?为他这份马上转变的态度鼓掌。



从对整体的“敢不敢”到对个体的“我建议”,张老师的激将法确实见效。再如,在《金钱的魔力》这堂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马克吐温小说语言的张力,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在让学生朗读之前,张老师故意煽风点火,“谁觉得自己有当老板的天赋?”“还有没有更有当老板天赋的?”“这叫pk”,通过引起竞争,发动挑战,刺激学生的好胜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课堂渐入佳境。


03

提携牵引,顺势转移


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点拨。张老师往往从小切口入手,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提携,三言两语,顺势引导学生从小发现向大发现转移,从浅发现到深发现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研究,从而达到挖掘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盘古开天地》一课中,张老师循着学生的回答,略加引导,学生便自己发现了句式的特殊,反义词的丰富,从而有滋有味地进行品读与鉴赏。

《忆江南》一课中,张老师启发学生聚焦标点符号,顺势进行牵引。


师:老师告诉大家,其实在古代,所有的词语都是没有标点的。这标点,是后人为了停顿方便,加上去的。既然是后人加上去的,老师不禁要问,如果让你给最后一句加一个标点,除了加问号,还可以加什么?为什么?

生:还可以加感叹号。因为这样读起来一定更有深深的怀念的感觉。

师:是啊,你把这深深的感叹读出来。

生:我觉得加省略号也可以,江南的风光如此的多,这首诗并没有把江南的风光全部写完,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我觉得省略号也可以。

师:是啊,这简简单单的六个点,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江南风景,意味深长,你把这意味深长的感觉读出来。

生:可以问号与叹号一起用,既有深深的赞叹,也有强烈的反问。

师:“好一个问号叹号一起用”!你把这种复杂的感情读出来!

摘自《<忆江南>课堂实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张老师一定深谙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在对学生进行点拨时,有提携,但是重在整合;有牵引,但是点到为止。


04

刨根问底,步步为营


当学生思维阻断的时候,老师要善于挖出其中的疑点,巧妙揭示,刨根问底,引起学生注意。张老师是一个喜欢追问的老师,在追问中,让学生围绕疑点定向思维,寻找解答的金钥匙,提高认知能力。

例如在《月亮之上》一课中,张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细节,从小细节入手继续不停地追问,学生也在不停的思考当中感悟到电影深刻的主题。



师:谁发现了第一遍看的时候没有看清楚的细节?

生:在那个小男孩正要敲碎星星的时候不可思议的感觉。

师:具体的细节,细小的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孩的帽子,爷爷正要扣,爸爸也要扣。

师:后来小孩要上星星的时候有一个小动作你发现了没有?毅然决然地把帽子反扣过来,你觉得这代表什么?

生:代表着独立,代表着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师:你觉得这部电影给大人看的,还是给小孩看得?

生:让大人明白,让小孩独立。

生:让大人明白,小孩要有自己的梦想。

师:有自己的梦想才最闪亮!  

摘自《<月亮之上>课堂实录》


语文教学中,有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悟到问题的本质,而张老师的不断追问,既是问,又是导,通过不断设问,架起支点,设置“梅花桩”,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连接起来,使得其中的障碍得到突破,学生的思维也能沿着目标稳定向前推进。


05

自我解嘲,玩点“耍赖”


老师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常常会做一番预设,但真正到了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出现我们始料不及的情况。面对课堂实际与课堂预设严重不符的情况,是坐以待毙还是另作他法?这时候教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张老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能够放下架子,自我解嘲,玩点“耍赖”,又不失真诚,迅速就激起了学生的同理心。


师:表示反对的请举手?

(无人举手)

师:(巡视,有点出乎意料)哈哈,这没想到,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安东?再想想,也许你的态度会改变。

(还是无人举手)

师:这节课,是要组织辩论的呀,你们这么一边倒,这课怎么上?(耍赖的表情)

(两三个孩子举起了手)

师:你们看,三个人,面对那么多同学,肯定势单力薄。这样吧,哪些同学愿意加入他们的队伍,让他们更强大?否则,力量太悬殊,你们辩不赢的。

(老师继续煽风点火,反方人数渐渐多了起来)

摘自《<微电影vs微辩论>课堂实录》



张老师曾在《我的裸课史》一文中,谈到了这次尴尬而又精彩的教学经历,课堂上,他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是支持安东的做法说法,还是反对他的做法说法。他原先预设应该是支持和反对各占一半。万万没有想到居然所有的学生都支持安东的做法,辩论是本节课的预设,没有了辩论,课堂也就进行不下去了。这时候的张老师大脑飞速运转,寻找对策,最后他用自我解嘲的语气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得到了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后来,孩子们越辩越精彩,课堂掀起一个个小高潮。课,就这样起死回生,柳暗花明!


06

激发想象,侧面拓深


张祖庆老师曾说:“想象力是从人的生命根性中汩汩流出的,不需要可以培养,只能靠“悉心”牧养。对于孩子的想象力发展,语文老师最需要做的,就是还儿童一片牧养想象的草原。”在语文课堂上,在挖掘学生想象力的环节中,张老师的点拨语言朴素而精彩,尤其注重想象能力的催生,体现的正是他“牧养”的理念。

在《畅想图书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彻底放飞想象,张老师为学生诠释什么是“头脑风暴”,适当提示创意思路,激情赞赏每一个“图书馆设计师”,让学生毫无压力,敢想愿想,天马行空。于是,也就有了学生的奇思妙想,有了课堂的精彩纷呈。

在《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一课中,张老师启发学生想象不同的糖果,以及不同糖果的好玩之处,所以,学生满脑袋都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甜蜜想法。书中没有的糖,学生的脑海中却有了,不但有,还很甜。为了保持孩子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继续想象,张老师告诉学生:“这些糖,威利旺卡的工厂里也许真的存在。”

在张祖庆老师的眼里,想象无错,他甚至建议老师不要过早提出“合理想象”这四个字。相反,在他的眼里,最狂妄的想象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张老师就是这样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尊重别人的想象,这一点不仅表现在他的课堂点拨中,也表现在他教学中的方方面面。

07

限放权利,促惜机会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能够经常看到他故意把举手发言的机会设限:

“我只找三个同学起来回答,看谁手举得最高?”

“还有最后一个机会!”

“机会留给勇敢自信的孩子!”

“还有一个名额,我要找一个眼睛里写满自信的孩子!”。

不仅如此,张老师不光会设限,还会放权,在学生积极发言的基础上继续给予展示的机会,鼓舞学生,使其获得更大的自信,也让其他学生明白,抓住一次机会,就是抓住了更多机会。

在《光屁股大犀牛》课堂实录中记录着这样一幕。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好,他读到诺贝特的话时,马上就把自己的声音转变成粗脖子诺贝特的嗓音。你再读。

(生更有信心地朗读,成功模仿了不同角色的声音)

师:天才的故事大王!机会只有一次,他抓住了,老师奖励他继续往下读。

(生继续朗读诺贝特在岩石上摆姿势的部分,读得更加绘声绘色)



当学生不愿意举手,不愿意表现时,张老师用机会设限或者机会奖励的点拨方式来让学生明白,原来沉默不是权利,举手才是权利。不论是故意限制学生的参与权利,还是故意放开个别学生的参与权利,皆是为了促使学生明白,机会难得,要学会主动学习。


08

幽它一默,激活氛围


课堂上,教师一句“吊胃口”的话,或者故弄玄虚,幽它一默,往往能让学生眼前一亮,嘴角一弯,紧张的情绪得以舒缓,分散的精力得以集中,封闭的思维得以打开。张老师的幽默是出了名的,几乎每一堂课上,都能感受到他幽默的教学魅力。

在《疤头汤尼的故事》一课中,张老师让学生对比观察自己和漫画中的人物,寻找异同点。当学生交流了相同点之后,张老师故弄玄虚:“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你们没有看出来,再仔细看看”,学生一脸懵的时候,张老师大笑:“哈哈,我和他都是男的!”学生也哈哈大笑,这一笑,学生立刻就放松下来,在后面交流“不同点”的时候,师生对话变得更加有趣、和谐,学生的观察更加细致了,课堂氛围也热烈而生动。

同样的,《穷人》一课,张老师也将他的幽默发挥得恰到好处。


小老师:请问同学们,大家从哪里读出来了“穷”?

生:我从第二段的第三句看出他们很穷。

小老师:还有补充吗?

生:“菜只有鱼”渔夫天天去打鱼,因为没钱买菜,只能吃鱼,从这里也能看出他们很穷。

师:老师,我想抢话筒!有鱼的生活还穷吗?我家餐桌上经常见不到鱼。

小老师:课文中说“只有”,说明只能吃鱼,没有别的菜。

师:哦,每天都吃鱼,可能吃的都要吐了,而且只能吃鱼,吃卖不出去的鱼,是不是?我想请教小老师,课文第一段说“冒着寒冷出去打鱼”,我觉得是偶尔出去吧?

小老师:谁来解答这位“同学”的问题?(生笑)

……

师:老师,我有意见,环境恶劣难道跟穷没有关系?

小老师:当然有关系啦,祖庆同学啊,我没有说这个跟穷没有关系,我希望他(指同学)理解得更深一点。

摘自《<穷人>课堂实录》



张老师化身学生,不断“刁难”小老师,看似是刁难,实际上是对全班同学的点拨,因为语言幽默,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投入其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亚马逊河探险记》以及《一个印象深刻的人》《金钱的魔力》等课中,张老师也表现出极具张力的幽默力量,轻松点拨,笑声不断,课堂氛围被大大激活。


09

巧捕善捉,随机纠正


在作文教学中,有些老师常常忽略了对学生作文的现场点评,或者只是形式化地进行总体评价,往往是蜻蜓点水,走了个过场。张老师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他非常佩服于永正老师的现场点评功夫,事实上,张老师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就秉承了于老师的这种“功夫”——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作文中待纠正的关键处,点到实处,点到“要害”处。


生:穿过灌木丛,我们来到了一条小溪边,把双脚伸进清爽冰凉的水里。就在这时,一条目露凶光的食人鱼正悄悄向我们游过来,我们不知危机悄悄降临到……

师:停,你不知危机悄悄降临,怎么知道他目露凶光?(笑)怎么改?想一想。虽然是想象的但要符合实际情况,要真实。

生:一条目露凶光的食人鱼正悄悄地朝我们游过来。其他队员则全然不知危机已经悄悄降临到我们的头上。

师:这样就符合真实情况了。

摘自《<亚马逊河探险记>课堂实录》



张老师不但是一个善于观察的老师,更是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在学生开始读的时候,他也已经做好了随时点拨的准备。在措辞不当的地方一点,学生便心领神会;在逻辑不通的地方一拨,学生便自纠其错。


10

视像朗读,示范点拨


张老师始终认为,高质量的示范,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而于永正老师也曾经说过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用什么影响呢?张老师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用教师对语文的热爱,用高质量的示范,去影响学生。



师:我在读这一番话时,你听出我把哪一些词语读得特别慢,特别轻?

生:老师把“永远”读得很慢。

师:这里的“永远”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我还把哪一个词读得特别轻,特别慢?

生:“再也”。

师:“再也”出现几次?

生:两次。

师:同学们,不要小看这些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永远、再也”,它能表达很微妙的感情。

摘自《<和时间赛跑>课堂实录》



师:听你们读得这么有滋有味,张老师也想读。听张老师的朗读,你们要特别关注和同学的朗读有什么不一样。

师: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花开了,鸟飞了,感觉他们很自由。

生:我感觉一大群花一瞬间全部开放,鸟在天上慢慢逛街似的。

师:好一个“一大群花”!用“朵”已经不足以形容。

师:边上有花,头上有鸟,这是对我朗读最高的表扬!同学们,其实,张老师刚才的朗读,适当地运用了拖音,是不是?你们也来试试看。

(一男生读得绘声绘色)

师:你比我逛得更自由自在了!

(所有学生一起摇头晃脑地读,气氛活跃)

摘自《<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谈永康老师评价张老师时,说他是引导儿童学语言的高手,能用“经典”的方式“沉浸”语言。张老师就是这样一次次用他的视像化朗读,示范点拨,在《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再现情感的深沉,在《祖父的园子》一课中,再现事物的自由。这样的点拨,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真实的体验与想象。学生“进去”了,语言的学习、运用也就尽在其中。

以上是张老师在课堂点拨方面的主要而不是全部的手段,在张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他还会通过引发冲突,调动热情;触发灵感,打通思维;换位互动,因势利导等点拨方法来增强课堂的实效性,为学生指点迷津,拨正谬误,排除疑难,解除困惑,化解尴尬,增强信心,从而实现他“自己往后退,把学生往前推”,简约而丰满的教学主张。

高春荣,山东省栖霞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喜欢读书、旅游、写作。


END

编辑 | 子柒    审核 | 卓雅

● 张祖庆:做一个有场合感的人,就这么简单!
● 写给即将成为老师的你
 张祖庆老师课前谈话艺术|闪耀着智慧与创意光芒的“本真语文课堂”

步骤   成为谷里会员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谷里书生中心—
邀请好友——图文邀请卡——
生成自己的专属海报——长按图片保存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
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
进入公众号主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