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张仪坑惨了的楚怀王,为楚国留下了什么财富?

 瓜子心 2020-08-16

前言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代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急速扩大,战争的激烈程度也急剧上升。

战国时代诸侯相互攻伐

除了战争手段,在长期的复杂形势下,许多国家开始寻找其他途径来寻找维护国家利益的办法,比如通过和亲的手段加强两国的血缘联系,派遣客相在朝堂上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利益,或者利用说客缔造同盟等等。就像秦国和楚国,这两个素来心怀鬼胎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相隔较远,所以多年以来一直维持联姻的关系,倒也互不侵犯其乐融融。

楚国给人的印象就是大

但是到了楚怀王时期,却出现了让人惊愕的局面。他在位初期,继承先人基业,使国家实力达到顶峰,堪称当时第一大国;而且对内重用贤臣,国富民强,对外南征北战,拓境江东。但是这样一个堪称圣明的国君,在女儿和秦王和亲的前提下,却被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和其背后的秦国耍的团团转,最后甚至被诓骗入秦,两次入狱,但是最后为了保护国家的利益身死狱中。虽然他窝囊地死在秦地,却被国人深切怀念,为楚国留下了巨大的财富。据《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中记载:

"怀王遂发病。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

那么为什么一国国君会轻易被秦国扣押呢?这里面的内幕又是什么?让我们走进历史的记载,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

从一国之君到阶下之囚


楚怀王打造当世头号强国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有成百上千个国君,也确实有一些国君因为国家实力积弱而被敌国囚禁,丧失尊严。但是像楚怀王这样的还是独一位,因为当时的诸国之中,楚国堪称当时第一大国,综合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不弱于任何一国,所以怀王成为了第一位以强国国君被囚禁的国君。

打个比方,如果有一个将军百战百胜,却酒后被一个混混杀死,那么他还算不算一个名将?笔者换个问法,如果有一个君王在位期间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丰富的财富,却被别国囚禁,窝囊而死,那么该如何评价他呢?笔者这样发问,就是希望不要在提到楚怀王时只想到他被囚禁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他一生的所作所为。

陈轸十分厌恶张仪,可惜怀王不听劝

在即位初期,他果断任用屈原、昭滑、陈轸、苏代、田忌、公孙衍等少壮派处理政事,制约了旧贵族,将他们多年获得的利益收回用于发展国家;并且积极变法,恢复了吴起时期的许多法令。同时他还利用沿海优势和南亚进行经济交流,可以称得上当世头号强国。而在军事方面,怀王治下的国家也是当仁不让,据《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中记载:

"秦使张仪与楚、齐、魏相会,盟齧桑。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

六国联军攻秦,那么选定的盟主肯定是最强大的一个才能服众,从中可以看出楚国的军事力量之强。除了这件事情可以证明外,怀王的功绩还包括夺取魏军八座城池,使魏军胆寒,将越国消灭从此一统神州大地整个南方。苏秦就曾称赞他:"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合纵连横示意图

笔者认为,从他即位的初期的一系列表现来看,怀王也确实对天下有着觊觎之心,而且在内政和军事上有不俗的表现,但是他最致命的弱点就是不果断,容易被他人的言论所引导,提到这点,就有两个绕不开的名字,一个是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就是因为怀王听信谗言而导致被流放,另一个就是张仪,张仪诈楚,可是说是楚怀王沦为阶下囚的诱因。

屡被秦欺成就头号纵横家

纵横家这个学术流派在战国时代大放异彩,代表人物就是合纵的苏秦和连横的张仪。只要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他俩的故事。但是只要熟悉他俩的人也会知道,这两个人只是用威胁论来鼓动国君相信他们创造的危机,提出了问题却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导致合纵连横没办法真正地开展起来。不过,在合纵连横这种庞大的政策之外,张仪可是实实在在地诈了楚怀王两次,他也凭借这两次诈楚事件成就了自己头号纵横家的美名。

在当时的局势下,齐楚虽然都是强国,国境相接,却出人意料的结为了同盟,这让秦国感到害怕,于是张仪和秦王请缨,去拆散齐楚同盟,他来到楚国后,向怀王说愿意用商,於二地六百里的土地割让给怀王,只求世代秦楚友好。

神棍形象的张仪

怀王作为一国之君,张仪可以和他对话,但是做决定的只能是秦王,没想到楚王居然听信了他的话,并且不遗余力地配合张仪。据《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三》中记载: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事后,当怀王按照约定去讨要六百里土地时,张仪非常恭敬地说:"我有秦王赏赐的六里封地,十分愿意献给陛下。"怀王很愤怒,因为他知道自己被欺骗了,从此十分记恨张仪,后来,秦楚爆发战争,为了停止战争,秦国愿意用武关的土地交换黔中的土地。楚王拒绝了,他说:我不要土地,我只要张仪。

楚怀王剧照

张仪知道他和国土孰轻孰重,于是主动请缨去往楚地,让领导很是欣慰,而楚国那边,楚怀王估计已经想了不下一百种方法弄死他。可是没想到张仪是有备而来,他走通了楚国大夫靳尚的门路,运作了郑夫人替他求情,居然成功地全身而退。虽然这两件事都是张仪的个人行为,但是从背后却能看到秦国的影子,至此,楚怀王善于受骗的形象已经在秦王心里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也是他后来能被骗到秦地的重要原因。

张仪欺楚

身死异乡却留下宝贵财富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会面。楚怀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坚持前往,结果被扣留成为人质。但是据《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中记载:

"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柰何绝秦之驩心!"於是往会秦昭王。"

昭雎画像

这段描述十分能体现太史公的文字功底,寥寥数语中包含多处转折,首先怀王在去与不去的问题上就犹豫不决,患得患失,不能做出决定,他手下绝对的忠臣昭雎宁可陈兵国境和虎狼决战也不同意他去秦地,但是另一边绝对的佞臣子兰却劝他要去。

由此可见,虽然被张仪当成傻子戏弄了两回,但是怀王还是很理智的,毕竟他的缺点是爱听信他人的意见而不是缺乏思考能力,而且并不是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而是综合分析了局势做出的决定,由于之前在西南地区和秦军的战斗失利,所以怀王的决定还是前去,这才有了本段开头的一幕。

秦昭襄王的行为招致了诸侯的怨恨

秦昭襄王逼迫他割地保命,被仍肩负国家责任感的楚怀王严词拒绝。秦无奈下只能一直囚禁他,希望楚人有所行动。秦希望楚有什么行动?当然是听从怀王的话割地了,怀王肯定不是与世隔绝的,他的政令可以随时通过人力或者信函传递回楚地,毕竟朝堂上有大批楚国忠臣和他的儿子,以及楚地人民都希望能将他迎回国都。据《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中记载: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於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於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最后,怀王死在了秦国的监狱里。笔者认为,怀王如果想要回楚,只需要答应秦的要求即可,而且秦的目的是要楚割地,完成在怀王的能力范围之内,但是他宁可用自己的自由和死亡来维护楚的利益,极大的振奋了楚人的民心,使得楚人同仇敌忾,这就是他给楚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所以才有了他死后楚人争抢扶棺的景象。

楚地出土的文物


结语

楚怀王的人生是一出悲喜剧。他执政之初心愿图强,初衷值得肯定。而且通过他的一系列行为,成功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使楚国的改革得以加快步伐。要知道,春秋时代旧贵族抢夺宗室权力最被人诟病的是晋国,而战国时代就是楚国了。再结合他军事上的成就来看,他称得上是一位明君。

但楚国的由盛转衰,有他个人方面的原因;他又忠于社稷,表现出高度的晚节,赢得了后人的尊敬。不过我们不应当把两者混为一谈,要清晰地认识他的功过是非,以史为鉴,客观地评价他。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物,思想的变化极其巨大,怀王虽然一系列的行为天差地别,但仔细分析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楚怀王以一种窝囊的方式离世,但是楚人却因为他的悲惨经历更加同情他,可以说他是楚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当秦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将历史推进至秦朝后,正是楚地的旧贵族以楚怀王的名义发动起义,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地摧毁了秦朝的统治。可见在九十年后楚地的人也没有忘记这位悲壮国君,正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他死在秦地却又让秦因他灭亡,让人更加相信天命轮回。


参考文献

1《史记》 司马迁

2《资治通鉴》 司马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