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船码头,乘船去小瀛洲看(三潭映月)。 自包游船。 普通游船。 豪华型。 相传苏轼疏浚西湖之后,在湖水深处建成三座瓶形石塔,名为三潭。明令从苏堤到这里的水域不得种植菱芡,以防湖泥淤积。现存的三塔是明天启年间重建的,三塔高约2米,分布呈每边62米的等边三角形。一元人民币就是以它为背景。 但是,我始终没拍到与它完全一样的景色。尤其是右上角的塔。必须包船才可能找到那个角度。 塔顶如葫芦状,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环塔身分布五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六十二米。 每逢月夜,特别是到了中秋佳节,人们在塔中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外透,光从纸中透出,倒映湖面,这时,月光、烛光、湖光,波光粼粼;月影、塔影、云影,交相辉映,一幅“玲珑塔底月轮悬”、“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绮丽画面呈现在人们眼前,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中最大的岛,面积约7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占60%。岛基是明万历年间钱塘县令聂心汤利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筑而成的。清代又对其进行了扩建,东西连柳堤,南北建曲桥,形成了今天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格局。周游其间宛若入仙山琼岛,因而称之为小瀛洲。三潭印月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 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三潭印月岛的前身是水心保宁寺。 乘着西湖小船登上小瀛洲,就可以看到“一祠二九三塔四亭”。一祠即 “彭公祠”,辛亥革命后改作浙江先贤祠;“二九”指九狮石和九曲桥;“三塔”就是岛南面的三座石塔;“四亭”是开网亭、亭亭亭、“三潭印月”碑亭、我心相印亭。 从岛西南码头上岸。 亦迁也。是一座廊亭。 我心相印亭建于民国,初为一歇山顶单檐长方亭,后在历年扩建修缮中,在其左右两侧分别扩建小半亭,遂成今日两翼微张之形制。亭正面有一组楹联,曰:“山光静对烟波际,塔影清涵水月间”。 “我心相印”是为佛家语言,本意为“心”“相”合一,是为由内而外达到一致性,“表里如一”,但引申为“彼此意会”,虽然曲解又另添了一些其他元素,但大概是更接近人们日常心境,故此说法流传极广。 亭子的西边,上悬匾额“醒奕诗魂”四个大字,柱子上是“曲岸烟笼正飞花入户,寒潭影息仍落月窥窗”的楹联。 亭子的东边匾额上刻着“倚红枕碧” 四个大字,两旁柱上是“欲睹一轮潭底白,正移三岛海中青”的对联。 亭北侧为一开有圆门与花窗的白墙,亦有一组楹联,曰:“波上平临三塔影,湖中倒浸一轮秋”。如果站在亭后圆门外穿过圆门向湖面望去,可以看到西湖十景中极为著名的“三潭印月”三座石塔中的一座,恰好落在此圆门的中央,而其上又是“我心相印亭”匾,成为一幅极具禅意的几乎最具西湖代表性的画面。 中间的窗框极具艺术感,窗内景色好似一幅水彩画。 南北连以九曲桥,东西系以柳堤。 九曲桥南端,有一六角石拄碑亭,这就是”御碑亭“,上面”三潭映月“是康熙帝所书,是皇帝南巡西湖题的。碑高两米六六,宽零点七七米,是康熙三十八年所立,碑额两面有浮雕流云百蝠图案,碑座刻二龙戏珠纹,旁饰莲花纹, 御碑亭北侧。字为白色,可见石柱上楹联为:明月自来去,空潭无古今”。 御碑亭南侧。字为红色,可见石柱上楹联为:“潭月澄心印,湖光豁性灵”。 顺路向前,又见一群古建筑群落。 花鸟厅是岛上的商店,虽然修建于一九五九年,也一样古色古香,为清代风格。 石祖芬集句,吴震启书:“荷风送香气;潭影空人心”。 迎翠轩。 延俊题:碧水乍开新镜面;青山都是好屏风。 背面匾额:“天光云影”。 迎翠轩后面的湖面景色。 树都伸到湖中间去了。 鱼沼秋蓉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品题的“西湖十八景”之一,范围包括小瀛洲中轴线南段明代所形成的湖中湖周围。 此地历来遍植木芙蓉,“花时烂若锦绣,与湖中金鱼相映成趣”。 全岛中心在“田”字的十字交叉处,有四石柱歇山顶亭,屋顶覆盖小青瓦,形象朴素。四个方向匾额分别为“东朗”、“西清”、“南舒”、“北畅”。故称“东朗西清南舒北畅亭”。 北畅:两旁抱柱对联是张沄卿撰,孙盛年书:“三面湖水四围山色,一帘松翠十里荷香”。 南舒。两旁抱柱对联是刘江书:“潭月澄心印;湖光豁性灵” 东朗。两旁抱柱对联是许盛撰,董正贺书:“亭与湖心相掩映,月从波面鉴空明”。 西清。两旁抱柱对联是陈承鋆撰,朱昆明书:“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湖中矗立着一座假山,假山顶上开满了白色的小花,有许多的游客在向假山投掷硬币许愿。 过桥后,左侧是“竹径通幽”,一堵矮墙,墙上4个嵌花漏窗,中间一个月门,将墙后景色遮隔起来,但遮而不断,隔而不绝,透过漏窗,墙外千竿翠竹,自有画意。游人想探个究竟,可自月门步入佳境。 月门之上是清朝康有为题“竹径通幽”。 四个花窗的寓意:松鹤延年、梅鹊争春、凤戏牡丹、柏鹿争辉,以吉祥的植物和动物象征幸福生活美满。 梅鹊争春。 松鹤延年。 梅鹊争春。 卍字亭。“卍”字原为佛教符号,有“吉祥万万德之所集”“万德圆满”之义,寓意“万方安和”,即四海承平、天下太平之意。里面的走廊呈卍”字形。此亭始建于光绪年间,原亭1958年毁于台风;2005年按原貌原址重建。 这一建筑群自左至右是:九狮石、开网亭、先贤祠和亭亭亭。 开网亭为始建于雍正五年(1727年)的一座攒尖顶三柱三角亭,两面临水有栏,一面向桥面敞出:此即为其名“开网”由来,亦取自“网开一面”之典故。其尖顶上有一仙鹤雕像,玲珑别致,造型独特。虽然开网亭与亭亭亭并立相对且两亭之体量相近,但是风格上却完全不同:亭亭亭俏丽轻盈,雀跃心怡;而开网亭则深具禅意,仙风道骨。 此二亭大概各自代表了小瀛洲以及三潭印月整体景观的两种气质。开网亭上是罗榘的楹联“一檐虚待山光补;片席平分潭影清。” “亭亭亭”为四柱攒尖小方亭,此亭形制小巧玲珑,翼然如美人俏立桥头,具有极为经典的江南园林建筑特点,独美亦与境合,令人爱不释手。而它最让人难忘的自然亦是其名称,以“亭亭”两字为名,合为三个亭字,别具一格。人们看到亭匾亭名,自然会去思考“亭亭”是为何意,第一反应大概便是“亭亭”二字以形容少女明媚而高洁之形貌,以此来比拟此亭的气质。但是事实上,此处三个“亭”字各有其义:第三个亭是以亭名,第二个亭已经囊括“亭亭”之意,关键是第一个“亭”,是以“停”字所变,即为“停下”之意。于是,“亭亭”二字意为“停下并亭亭”。这样一来,以形容“亭亭”的,成为了来到亭中之人。是为绝妙双关,令人心驰而神往。有一组楹联,为清代名臣彭玉麟所题,曰:“两岸凉生菰叶雨,一亭香透藕花风”。此处“菰”即为我们日常所见之“茭白”。 九曲桥畔,正面一块大石,名“九狮石”上有九只形态各异的狮子, 有的形似。有的神似,很有意趣。 这座歇山式敞轩是小瀛洲上的主要园林建筑。它原是清朝时期大官僚彭玉麟退省处,称为“彭公祠”,辛亥革命后被改作“浙江先贤祠”,奉祀明末清初四位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浙江籍学者黄宗羲、齐周华、吕留良、杭世骏。现在的建筑是1959年改建的。 楹联为谢方山题三潭印月: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 。 先贤祠的南面门上悬挂着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的隶书匾额:湖毓高行。门厅左右为江苏著名左笔书法家费新我先生的楹联:来往逰人须知爱惜花柳,春秋佳日切莫辜负湖山。 最北面是小瀛洲正殿。 北门悬挂赵朴初书写的“小瀛洲”三字匾额。 两边柱上对联:“天赐湖上名园,绿野初开,十亩荷花三径竹;人壮瀛洲仙境,红尘不到,四围潭水一房山”。 走进小瀛洲正厅,迎面是一块称“天水合壁”的匾额,及一幅“乾隆二十五年全景图”。两边有龚嘉隽题:“乐事与人同,坐来水面层轩,鱼跃鸢飞观道妙;胜情因地远,悟澈印潭秋月,天光云影豁诗心”。 南门上有康熙手书“三潭印月”匾额。两边柱上的楹联是康有为题写的著名长联:“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九折画桥,览沿堤老柳,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霸业硝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饮山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感怀抒情,颇有气势,这副长联的作者就是我国清代末期著名学者康有为。对联原作毁于“文化大革命”,现在手书对联的是康有为的弟子、著名女书法家萧娴。 殿中是一幅三潭印月的全景漆画。 两边墙壁上悬挂西湖题名景观的发展简史简介和“西湖十景”(南宋-清)。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包括: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元代“钱塘十景”:六桥烟柳、九里云松、灵石樵歌、冷泉猿啸、葛岭朝暾、孤山霁雪、北关夜市、浙江秋涛、两峰白云、西湖夜月。 清代“西湖十八景”:湖山春社、功德崇坊、玉带晴虹、海霞西爽、梅林归鹤、鱼沼秋蓉、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湖心平眺、吴山大观、天竺香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西溪探梅。 小瀛洲殿附近有一石碑,刻有“毛泽东手书康有为旧联”。“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九折画桥,览沿堤老柳,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霸业硝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饮山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毛泽东这幅草书作品,如行云流水,笔走龙蛇,若空中游丝,池边细柳,为美丽的三潭印月留下一件难得的墨宝,为西湖的湖光山色增添了流芳千古的文化魅力。 碑后附有“简介”,说1954年春毛泽东游西湖三潭印月,凝视康有为长联,沉吟良久,十分感叹,并叫秘书录下回去研究。四年后,毛泽东对康联作了认真研究。去掉上联的“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和下联的“当朝晖暮霭,春煦秋月”,将原联的“阅”改为“历”,“更”改为“欲”,并书之。 摇碧亭在小瀛洲的西侧。 匾额:“摇碧” 闲放台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为清光绪年间退休将领彭玉麟的退省庵。“闲放台”的台名取自清代大学士高江村诗句“圣朝休甲兵,吾其得闲放”。 闲放台内有茶室,檐上悬有“凤篁成韵”匾额。 漏窗。 花港观鱼 乘船返回花港观鱼。花港观鱼三面临水,一面倚山。是一个占地300余亩的大型公园。西山大麦岭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条清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故称花港。南宋时,内侍卢允升在花家山下建造别墅,称“卢园”,园内栽花养鱼,池水清冽、景物奇秀。以后,卢园荒废,此景亦衰。清康熙南巡时,在苏堤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养鱼,筑亭建园,勒石立碑,题有“花港观鱼”四字。 “花港观鱼”门楼。横匾是著名书法家舒同的手迹。舒同是位老红军,原书法家协会主席。内联:佚名题,静碧轩窗聊寄傲;软红尘土意忘归。外联:仇远题,满倾竹叶春光滑;轻摘蕉花晚霞稀。 进“花港观鱼”门楼,游客集中在北侧的御碑亭。我们先向南,到蒋庄。 蒋庄古井。 寂照亭。 “寂照”二字来源于《大乘无生方便门》:“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即用即寂,离相名寂,寂照照寂。寂照者,因性起相;照寂者,摄相归性。”此处,“寂”之意为“不为境之所动”,“照”之意为“用智慧分别一切法”。 两侧挂有一组楹联,曰:“谁问白云何处去,不知明月几时来。”此联字意明晰,但是“云”“月”二者于西湖意象隽永,意味深长。 蒋庄为无锡人廉惠卿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所建,原名"小万柳堂"。 廉氏之妻吴芝瑛为名门之后,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和邱瑾是志同道合的挚友。1952年,蒋苏庵邀请尊师马一浮入住蒋庄,历时达16年。 马一浮,《题山中腊梅》:“弥天霜霰渺愁予,一树芳馨未遣锄。行路视同薪后木,空山留伴壁中书。时闻风折防根损,开到星回阅岁除。破腊冲寒犹往昔,花香不共世情疏。”,壬午冬十一月,蠲戏老人。 庭院。 蒋庄里现在辟有“马一浮纪念馆”。 马一浮是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新儒家三圣”,曾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 年少好学,获取榜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义愤杜门,一心治学。出斋执教,学术救国。 喜逢盛世,出任公职。一代宗师,永垂千古。 马一浮部分作品。其中为杭州清波中学校园一亭题名“吾与亭”,“吾与”二字实际上蕴含有儒家理学极为深邃的天人合一思想(语出张载),意在警示人们不可将自身脱离环境顺势发展的自然规律。 居室一角。 楼梯。 会议室。中苏国旗? 古色古香。 从蒋庄看到的小南湖前的花港观鱼长廊。 揖湖。 向北是藏山阁。藏山阁是一座单檐四角攒尖顶小亭,这是一座建在假山上的玲珑剔透的建筑,系原红栎山庄建筑,清光绪三十三年建造,为邑人高云麟别墅,俗称高庄。 园内园外山水互相映衬,湖山秀色一览在目。抗日战争时被毁,只剩藏山阁一处。 继续向北是御碑亭。 亭内立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驾临西湖时题写的“花港观鱼”石碑,“花港观鱼”四字中的“鱼”字下面的四点,被写成了三点,即改“火”为“水”,据说是皇上突发恻隐之心的刻意而为。 碑阴刻有乾隆帝游西湖时的诗作“花家山下流花港,花着鱼身鱼嘬花”。 鱼池古迹,北邻偌大的西里湖,东临苏堤春晓,假山树木环绕里一个方池,红鲤鱼悠闲游荡。 林徽因纪念碑在花港观鱼的北端,西里湖的南岸,旁边一棵大樟树,相比之下,愈显姣小。 碑为铜质,呈诗笺形状,以透雕技法将林徽因的文字和倩影镂刻其上,这些文字很能体现林徽因既是建筑家又是诗人的特色:“在光影怡怡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纪念碑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非常契合林徽因“当代中国第一才女”的气质。 幽长小道。 沿西里湖西行到翠雨厅。 这是一座茶室。视野极好,对面苏堤、西里湖沿岸一览无余。 翠雨厅旁的小陈庄荷区黄色系的荷花,仅此一处,与娇艳的红莲不同。 “黄舞妃”格外清丽雅致。这是一种从武汉引进的半重瓣型的品种,花朵盛放时层叠包裹,温婉柔媚。 向南是红鱼池,是全园游赏的中心区域。 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架设曲桥。 倚桥栏俯看,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 印影亭,为众多影视拍摄取景地,《西游记》里女儿国国王和唐僧喂鱼散步的花园在此取景。 对联:“八面虚亭春色满;四围佳气锦鳞回。” 钓鱼雕塑。 孔雀园。 孔雀开屏。 孔雀开屏。 牡丹园。 全园面积约1万平方米,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小路把全园分割成18个小区。 园内栽培了数百株色泽鲜艳,奇香异常的名贵牡丹,如魏紫 、姚黄 、绿玉 、胭脂点玉和娇容三色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来自安徽宁国县的“玉楼春”。 此外,还配置山石和苍松 、翠柏 、芍药、红枫 、紫薇 、海棠 、杜鹃 、梅树等花木,高低错落,疏密得体。 牡丹亭。匾额由当代文学家茅盾题写。对联:“朝阳照耀生红光,晓露轻盈落紫艳”,摘自白居易《牡丹芳》诗。 牡丹亭堆土成山,在高处设计牡丹亭成为主景,其花木以牡丹、芍药为主题搭配多种造型且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形成了四时有景亦不同,一步一景景观画面。 雪松大草坪面积约14080平方米,是花港观鱼公园内最大的草坪活动空间。 以高大挺拔的雪松作为主要的植物材料,在体量上相互衬托,十分匹配。 尼克松总统回美国后把他家乡加利福尼亚洲的三棵红松送给了周总理,周总理把这三棵松树栽种在花港观鱼公园。 魏庐 遒劲的"魏庐"匾额辉映着两柱间的门联:“蓼港环庐苏杨堤送 六桥翠,芳园连界姚魏丛分一带红”。 魏庐为园中之园,以水为构图中心,周围布置建筑而显清雅风致,在狭小的实际空间中,却要给人以丰富的感觉空间,达到"以小见大"的设计效果。水池南侧是"清虑堂"。堂联:"履径寻芳自绕三山幽梦,临渊得趣同消一港闲情。" 水池北侧是"寻梦轩",轩联曰:"庐前孔雀张屏客忘逋鹤,亭下池鱼结缘惟识濠鱼"。池西叠石为基,台筑一座四方小亭,曰"撷秀"。亭前有一花木小品。 湖畔居。老牌茶楼。 环境极好,一楼没有最低消费限制。 芍药圃。 芍药。 芍药。 芍药。 乐水亭位于花港观鱼南大门东侧,临小南湖。对联:吴昌硕题:“游鱼鸣禽,同吾真乐;高花深柳,及时清欢。” 出南门,南山路南侧就是太子湾公园。太子湾公园最佳赏花时节:3月20日--4月10日 樱花,郁金香齐开放! 太子湾公园据载南宋皇室庄文,景献两太子葬此而得名。 园中以西湖引水工程的一条明渠作为主线,跨水筑桥,形成了诸如琵琵洲、翡翠园等空间开合收放相宜的景点。公园内有数千株日本东京樱,三月中旬盛开,灿若云霞,美不胜收。公园在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造园开朗飘逸的艺术处理手法,富有潇洒、自然的艺术趣味。 全园以园路、水道为间隔,约略划分为东、中、西三块景区。 从南山路太子湾北二门口入园,高耸入云的杉木绿水缭绕在脚下石子木条路上,幽幽水,或伴路同行,或平铺成泊,或弯绕独成溪。 阳光从树梢嫩叶间浅浅洒下,与碧水斑驳笑语,异常的幽静,逍遥坡一带,水都是静静的温软的熠熠闪闪,悄无声息,唯有鸟啁啾。 迎宾亭。 先向东参观太炎先生纪念馆。纪念馆坐南朝北,以原有墓道为轴线,前后贯通。建筑布局为北方四合院,兼采江南庭园的构筑手法,馆舍为明清建筑风格,白墙黑瓦,其风格融敦厚、凝重与灵秀、精致于一体。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为纪念馆题写馆名“太炎先生纪念馆”。廊柱上一副对联为沙孟海先生所撰:“蓟汉昌言是旧民主革命健将,泌丘高致 推本世纪国学宗师”。 前言。 平面布置图。 章太炎先生胸像。 中厅光复堂为革命厅,介绍太炎先生的革命生涯。匾额:“大独必群”。章太炎认为“大独必群,不群非独”,真正有独立性的个人,是群体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不是局限于小团体(小群)的人,而是“大群之母”。内匾额:“提奖光复堂”,表达中国知识分子“提奖光复,未尝废学”的学术精神。外柱楹联:“革命仰先躯岂独文章称巨子;湖山添胜境长留楷范励来人”。内柱楹联:“维新真学问,革命大文章”。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辛亥三杰”章太炎与黄兴、孙中山三人的雕塑。 第一部分 反清革命 思想萌芽 第二部分 苏报案起,名满天下 青年时期的章太炎。 油画《章太炎》,桌上一条刚剪去的辫子。 油画《章太炎》。 这册《流血革命》,为章太炎珍藏的《革命军》早期版本,也是目前的孤本,在扉页上,印有章太炎和邹容的绣像,是近代革命史重要事件《苏报》案的重要见证物。 第三部分 反袁挺剑 捍卫共和 辛亥革命后,太炎先生为捍卫共和,反对复辟,奋力参加“二次革命”。1913年,袁世凯阴谋称帝,大捕革命党人。同年8月,太炎先生只身自沪赴京,“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结果被监视、软禁。 《章太炎致袁世凯信》手稿。此信为章太炎在北京为袁世凯软禁期间所写,并公开发表在1913年11月9日的《顺天时报》上,成为章太炎在民国成立后,为捍卫辛亥革命果实,和袁世凯北洋政府决裂对抗的战斗檄文。 左:在威胁利诱面前,他宁死不屈,自料必死,遂用七尺宣纸篆书“速死”两字,张贴壁间,以示坚决。后又自题五字碑文,以备付刻。他表示,愿死后埋骨杭州张苍水墓旁。由于袁世凯称帝未遂身亡,太炎先生得以生还,计其被幽禁达二年零十个月。 右:手执和服的汤国黎及照片背后题字。太炎先生这件和服袖子上绣一个“汉”字,表明自己是中国人。 汤国黎先生一生,早年投身革命与妇女解放运动,嫁给太炎先生以后,又为被袁世凯软禁的太炎先生奔走救援,晚年又积极支持太炎先生传播国学,并继承太炎先生遗志,创办太炎国学院,正如太炎先生自己为章夫人所写的那幅书法所说的一样:”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这位前辈女性。 太炎先生与孙中山、黄兴、黎元洪、李根源、梁启超等人关系密切。 1925年,孙中山去世,章太炎手书《祭孙公文》,对孙中山一生的功过加以“盖棺论定”,成为见证孙、章关系的一件重要文物。 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时(1913年8月至1916年6月),鲁迅也是常去探望,还劝绝食中的老师进食。在鲁迅的日记中,即有7次探望的记录,而且每次去都是“晚归”、“夜归”、“傍晚归”,春节时更是去给章太炎拜年。弟子如此尊师,章太炎自然很感激鲁迅,曾亲书庄子的一段话赠给鲁迅,条幅内容出自《庄子·天运篇》,即“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郄守神,以物力量。”上款为“书赠豫材”,下款为“章炳麟”。我这才知道:鲁迅祖籍是湖南汝南。 第四部分 革命气节 老而弥坚 《告全国军民电》。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其后,日军在上海发起一·二八事变,关东军也在其后威胁长城,觊觎华北。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太炎先生在书斋中拍案而起,与同人共吁抗战。此信发表于1933年3月3日,为太炎先生联合同仁共同提出,由太炎先生草拟的一份公开信。体现了章太炎老而弥坚的革命之志。 “一·二八”淞沪战役,坚持了1个多月。其间,太炎先生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野蛮与残忍以及战争导致的不幸和灾难,深受刺激的他感到了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于是愤然提笔大书篆轴“吴其为沼乎”。关于“吴其为沼乎”,其最早出现于《左传》。伍员向吴王劝谏越国的求和。吴王没有采纳。伍子胥退而对身边的人说:“越十年生聚(养育人民和积聚财富),而十年教训(教育和训练),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其意为吴国将会因为遭遇越国的战争而国土荒芜,沦为沼泽。太炎先生引“吴其为沼乎”,意喻上海、江苏一带之危险处境,表达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切忧虑。 太炎先生遗嘱。 1936年6月14日7点45分,太炎先生病逝。 太炎先生去世后,按照余杭的风俗,要在棺材内用绸覆盖,并将绸子打成结,叫做结爻。夫人汤国梨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绸,按五色旗的顺序排列在棺内,为章太炎结爻。当时众人皆认为不妥,怕触怒当局,因为国民政府已经下国葬令,应用当时的青天白日旗。汤国梨说:“五色旗孙中山先生也赞成过,为什么不可用。太炎先生为辛亥革命胜利,为五色旗的诞生,出过力,坐过牢,而没有为国民党旗效过什么劳,因而用五色绸为他结爻,最为恰当。你们怕,责任由我来负。” 东侧是膏兰室即国学厅,介绍太炎先生国学成就。原来是章太炎在诂经精舍求学时期为自己的一方斗室所取的名字。并著《膏兰室札记》共四卷 章炳麟题写匾额“菿汉”。章太炎的《菿汉微言》自述“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楹联:“遗志托南屏,谋国岂逊张阁学;高名仰北海,传经难忘郑公卿”。内匾额:“膏兰室”,章太炎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 仿建的太炎先生书房,背后墙壁上是太炎先生编著的篆体千字文。匾额上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手书:“东南朴学”四个大字,上款:“太炎先生正”。落款“元洪”,钤“黎元洪印”。 书房前是梁启超对章太炎的评价。 章太炎主要学术著作一栏表。 学术传承关系表。 开山之作-《膏兰室札记》。 奠基之作-《訄书》。 成熟之作-《国故论衡》。 薪火相传。章先生师承俞樾,而后卓然自立,成为中国古文经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和集大成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他对清末民主革命的贡献相比也不遑多让。想当年,他流亡日本并应孙中山之邀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和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进行笔战之余,在东京寓所讲授经学,座下弟子可谓群星璀璨,黄侃(天王)、汪东(东王)、钱玄同(南王)、朱希祖(西王)、吴承仕(北王)、马裕藻、沈兼士、朱宗莱、龚宝铨、周树人、周作人、钱家治、许寿裳等等不一而足。透过学生可以反观老师,他的这些学生无一不是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和教育界鼎鼎大名的人物,其中高傲的狂狷之士比比皆是,却都对他尊之以师敬之以长。 黄侃(天王)、汪东(东王)、钱玄同(南王)、朱希祖(西王)、吴承仕(北王) 章太炎先生篆书《千字文》分书在四册毛边纸本上,每页长二十五厘米、宽二十三厘米,共写四个字,每字八厘米见方。原稿扉页有章夫人汤国黎女士题词:“此篆书千字文为太炎先生手写,当时拟令儿辈识字藏之。”后由沙孟海作序出版。篆书《千字文》是章太炎为儿孙写的识字本,因此字体自《说文解字》而来,力求有依据,笔法端正,结构严谨。沙孟海先生在序言中称赞章太炎的篆书书法在篆学书苑中可称为“一朵斗大的鲜花,是值得我们推崇与学习的”。 《膏兰室札记》是他在诂经精舍时期的读书札记,是章太炎早期的代表著作。《膏兰室札记》本有四卷,抗战中佚失一卷,今存三卷,馆藏两卷,涉及群经诸子等数十部著作,可以使我们了解章太炎早期的学术情况。该书取材广泛,考证精审,其中虽有一些未成定论之处,但也不乏精辟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在《膏兰室札记》中,章太炎已经开始利用西方著作中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经典,为以后形成独具特色的“章学”起了良好的开端。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章太炎激愤中写下此篇《独居记》,后此稿经过修改,改题为《明独》,收入《訄书》。《独居记》所概括的“大独必群,群必以独成”的思想,可以看作是章太炎革命思想的“总纲”,而这篇文章,也体现出了章太炎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著作——《訄书》的特点:分析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特殊社会状况,讨论如何对中国社会加以改革。 《齐物论释》修订本手稿。章太炎在构筑自己的哲学体系时,广泛地汲取了当时东西方的各种哲学学说的营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西向希腊、德国,东向印度、支那”,他从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哲学、古希腊哲学、德意志哲学、印度哲学等各种方面,选取其合理的成分,杂糅交汇,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书中,章太炎把庄子的“齐物论”和《逍遥游》拿出来探讨,通过以佛解庄子的方式,解读自己的平等观和自由观,进而归纳出他的世界观以及看待社会变革的观点。 《新出三体石经考》手稿,是太炎先生晚年对1922年在河南洛阳朱圪塔村太学遗址发掘出土三体石经开展研究,并获得的重大学术成果。这一著作,体现了国学大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与时俱进的学术风格,是我们了解太炎先生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本手稿由章门弟子潘重规缮写,黄侃校勘,也体现了“章学”的薪火相传。 太炎先生各地讲堂部分照片。 《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太炎先生收藏的碑拓。 西侧是也是庐是序厅,介绍太炎先生生活的历史背景与家庭情况等。 匾额:“声香得远”。楹联:“为国为民,九死一生终不悔;兴文兴教,千秋绝业赖薪传。”内匾额:“也是庐”,民国八年,章太炎先生寓沪上“也是庐”。 进门就是太炎先生大事年表。 山雨欲来。 时局图、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走近先哲。 书香世家。 章太炎先生手书的《家史与家训》,该长卷纵32.5厘米,横336厘米。家史部分是长卷的第一部分《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概述了章太炎家族几位先人的事迹,为我们了解章太炎早年的生活背景和家世渊源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料,而家史后的家训部分,为章太炎亲自述写,在长卷的最后,还保留有章太炎书写的诗词文学作品数首,更见珍贵。 夫妻之道。 结婚证书。 后世楷模。 众多国家领导人前来参观。 正厅后是章太炎墓。墓为青石圆形,坐南朝北,墓冢上覆水泥圆顶。墓碑上刻字“章太炎之墓”系章氏反袁世凯称帝被拘禁时自篆。墓于1956年由苏州迁葬杭州,1966年底被毁,1981年 10月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捡回骨殖重新安葬于原处。 墓前右侧有章夫人汤国梨墓。 张苍水纪念馆 张苍水与于谦、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是著名抗清民族英雄。他名煌言,字玄箸,明末鄞县人。明末民族危亡之际,张苍水在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地区奉明鲁王监国,并联合江南义兵和郑成功部队英勇抗击清兵,终因势孤兵败隐居海岛,后又遭叛徒出卖而落入敌手,在杭州弼教坊慷慨就义。西湖白莲洲留锡庵僧人超直,又称为石和尚,冒着杀身之险挺身而出,治棺木收殓了英雄遗骨,暂厝宝石山僧舍。随即,在南屏山北麓觅地为张苍水建坟安葬,黄宗羲撰写了《张公墓志铭》。 张苍水被捕后曾写下了《甲辰八月辞故里》诗二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表达了张苍水对岳飞,于谦的敬仰之情,如今张苍水墓与于谦墓,岳飞墓隔湖相望,实现了这位民族英雄生前的宿愿。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褒谥张苍水为“忠烈”,他可是当年大清朝的敌人。相反而当年大清朝的朋友,也可以说是大清朝开国功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都被乾隆帝列入二臣录,为大清朝官方所不耻。这就是是历史,英雄永远受人尊敬,而叛徒,即时官位再高大,永远被世人所不耻。 乾隆四十一年后,开始“修缮墓身,立石墓门。”1911年辛亥革命后,在路边新建一座西式祠堂,大门额上刻有“张公苍水先生祠”七字。 牌坊。匾额:“张公苍水墓道”,牌坊内联赵光题:“东浙结丹心,钱沈几人同一辙;南屏埋白骨,岳于二墓共千秋—”; 牌坊外联是张梅题:“赠鹿果然圆旧梦;牧羊何事动哀思—”。 背面。匾额:“劲节孤忠”。牌坊内联是:“抔土表忠魂湖山生色;阁门留王气日月争光”。牌坊外联是:“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张公苍水先生祠位于墓道东侧,粉墙黛瓦,为清代的江南民居风格,只有一进的小院。 张苍水祠堂大门门前一对石狮子,两侧各有一块石碑。右侧一块是“杭州张忠烈公祠堂碑铭”,为张苍水同乡,江西建昌知县董沛于光绪甲午年十二月撰文。大门左侧是“重建张苍水先生祠碑记”,为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于1992年撰文立碑。 门上方匾额刘江题:“张苍水先生祠”。门边对联:“几人陪后乘,剑气终当开日月;何处著先鞭,履声早已傍星辰。”此乃集张苍水“剑气终当开日月,履声早已傍星辰”诗句为联。
走进院门,院子里两侧各陈列一尊古炮,未见铭文,相传为张苍水当年抗击清军时用过的铁炮。 院墙上镶嵌着几块雕刻在花岗岩石板上的诗。 黄宗羲《寻张司马墓》:草荒树密路三叉,下马来寻日色斜。顽石呜呼都作字,冬青憔悴未开花。夜台不敢留真姓,萍梗还来酹晚鸦。牡砺滩头当日客,茫然隔世数年华。 这是张苍水平衡车解往杭州途中所作的诗《将入武陵二首》: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义帜纵横二十年,岂知闰位在于阗。桐江空系严光钓,震泽难回范蠡船。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传。 祠堂正厅门正中悬挂王水法题“勋名盖代”牌匾。 两侧各立一石碑。《张忠烈公苍水先生赞像碑》和《张苍水年表》。 《张忠烈公苍水先生赞像碑》 《张苍水年表》。 厅正中塑有张苍水坐像,上悬沙孟海先生书写的“好山色”牌匾。“好山色”出自张苍水临刑前的一句话。张苍水被押解到刑场时,神色自若,遥望凤凰山一带,说了一句话,道:“好山色!”即挺立受刑。“好山色!”出自于一个临刑人之口,可以想象他是多么从容、多么平静,多么的正气浩然。 右侧是启功先生题写的《忠烈千秋》;左侧是沈定庵题写的《碧血支天》。 祭殿柱联王家振撰联:“慷慨捐躯,从容殉节,书生膺重寄,凭赤手以迥天,当年翼鲁通滇,海圆梦金銮,溅血表两间正气;壮怀裂发,义愤填胸,缪力竟无功,缅同心于异代,相与友于师岳,湖山埋铁骨,鼎足成千古完人。” 祠堂正厅内四周墙上有八幅壁画,描绘了张苍水悲壮一生。 投笔从戎。 平冈结寨。郑玉浦题联:“东浙谱悲歌,两士罗杨从患难;西湖增壮色,千秋于岳共光辉。” 转战江浙。 兵指南京。 挥师北伐。 隐居浙东。 被执故里。 桂心仪撰联:“纵横海陆,入闽回浙,廿年赤手挽波澜,一掷身躯报故国;俯仰湖山,友于师岳,三片丹心昭日月,长留信史传忠魂。” 慷慨就义。 笔直的甬道两侧古树参天,石坊、翁仲、石兽等相对肃立,古朴威武,默守着千古忠魂。 甬道尽头混凝土平台上立有三座砖砌的圆形坟堆,张苍水墓居中,左右两座是同时殉难的参军溧阳人罗子木和侍者杨冠玉的墓。 张苍水墓碑上刻有“乾隆五十七年海宁陈鱣敬题”和“咸丰八年慈溪冯珪重立”两行小字。正中刻有“皇清赐谥忠烈明兵部尚书苍水张公之墓”。 望山坪是几千方的大草坪,四周由常绿乔木围合,视野开阔,可眺望南屏山翠绿秀色。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坪,目及之处,连绵不断的千株樱花正竞相开放,一株灿似一株,如银胜雪。粉红的花蕊衬着洁白的花瓣,美若飞雪,灿若云霞。镶嵌在草坪上的各色郁金香流线状花带,温柔似水,有如心灵泛漾的涟漪,撩人心怀。 这里的樱花,大多是1988年时种的树苗,差不多有1200棵,以染井吉野樱为主。 日本晚樱,也就是出名的重瓣樱花。花瓣很多,重叠在一起,很饱满。 这样的花带着神秘,带着一份异乡国度的浪漫,唯美而又忧伤。它开的决绝,开的荼糜,开的不顾一切,绚烂而又缤纷。 悠然亭为毛杉木圆亭,茅草覆顶,取陶渊明名句"悠然见南山"意命名为悠然亭,可坐观全园胜景。 楹联是“倚篱细数花开早,柱杖闲看云起时”。 大风车和盛开的樱花相映成趣,仿佛置身异国他乡。 这是大风车旁边的经典打卡处祖史桥。祖史桥是一颗树的枝干休整形成的。 特有的角度看对岸的逍遥坡。 清婉亭。有联:“曲水绕老桥似说故园旧事,青松伴高屋神游画里桃源”。 继续往南,走到珠联璧瀑布。 附近是一组邻水樱花林,落樱缤纷,片片飘落在水面上,沿着水流通往西湖,很浪漫。滨水的樱花是太子湾樱花景观的一大特色,水系附近还种植了洋水仙和郁金香,以配合滨水樱花美景。 顺流而下。湖边有九曜飞樱石刻。湖对面的放怀亭为四角攒尖茅草顶。 红色郁金香。 逍遥坡能感受到浓郁的异国情调,有置身于英国风景园的错觉。无患子和日本樱花是逍遥坡空间主要植物,形成空间主景。该空间南侧种植大量日本樱花,以杂木林和南侧上层植物为背景,早春白花盛开,蔚为壮观;深秋,无患子金黄的树叶在绿色草坪衬托下灿烂炫目。 黑色郁金香。 绝妙的景色。 公园有五条木桥和一条石桥,颇具特色。 桥洞美景。 小桥流水。 石拱桥。 长板桥。 木拱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