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期) 南开区相声队同时在天乐戏院和河东地道外的胜芳剧场演出,演员们真够累的。就说魏文亮,在“天乐”和“胜芳”各演两场,这就需要赶场,两个剧场来回跑。这天是1963年2月12日,从“胜芳”下了场就往“天乐”赶。路不算太远,过地道再过解放桥就快到了。因为他赶得太快,到了劝业场就已经满头大汗了。“天乐”在劝业场的六楼,他应该坐电梯,但他没坐。在电梯的门口站着一位漂亮的姑娘。这姑娘瓜子儿脸,皮肤白皙脸上带着甜甜的微笑。她留着两条大辫子,穿件对襟烟色小棉袄,戴一条丝织的、红白相间图案的围巾,一端搭在胸前,一端披在肩后。苗条的身材,显得亭亭玉立。魏文亮看了这姑娘一眼,就很快地把头低下了。如此好看的姑娘,他不是不想看。他已经二十有三,是个大小伙子了,哪能盯着人家大姑娘看个没完:“请问,是不是等半天了?“借着说话的机会,他仔细地端详了这位漂亮的姑娘。 姑娘落落大方,回答说:“电梯刚刚上去。” “刚上去?”不能误了场,他决定爬楼梯。已经转过身子,又把头转了过来,对姑娘说,“再见!“然后就跑上了楼梯。听着蹭蹭的脚步声,姑娘嫣然一笑,自言自语:“瞧他,挺腼腆的。一定有什么急事吧?” 魏文亮是有急事,赶场能不急吗?进了“天乐”的后台,他就是一惊:咦,这不是在楼下见到的那位姑娘吗?她怎么进了后台?“文亮来了。”说话的是陈永清(阎笑儒的徒弟),“来,我给介绍介绍,他是魏文亮,她叫刘婉华。”“你好!”刘婉华很是大方,把手伸了过来。 魏文亮也伸出了手:“你好。”“文亮,”陈永清说,“婉华是我的老同学。咱出门儿不是要请个报幕的吗?找的就是她。” “欢迎,欢迎。”魏文亮笑着,“回头再说话,该我接场了。”说完就去换大褂了。 望着他的背影,刘婉华心想:这小伙子,挺有意思的。 (青少年时期的刘婉华) 刘婉华之所以来到“天乐”,正如陈永清所说,相声队就要去外地演出了,先到南京,然后往北走,先后要到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四个省,在几个大城市都有演出任务。应该有个报幕员,何况是去外地。团里准备物色一个合适的,也是巧了,就在三天前,在和平路,陈水清与刘婉华邂逅。他俩是中学的同学,已经有几年没见面了。老同学见面当然要叙叙旧,陈永清讲了他在南开区曲艺团工作。对于刘婉华来说,“曲艺”是一个很陌生的词。否则她就不会问:“什么是曲艺?” “就是大鼓、坠子什么的。”陈永清回答。 “什么是大鼓?”刘婉华刨根问底。 陈永清的回答是“唱”,以“唱”来解释大鼓:“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拱斗----” 他唱的是京韵大鼓《丑末寅初》。 “挺好听的。”刘婉华说。 “哦,曲艺里还有相声,” “相声?” “也很好听,还很有意思。” “我就是说相声的。对了,我们相声队就要出门儿了,去南京、徐州、郑州、德州……正缺少个报幕员,你来。” “让我报幕?” “就当你出去跟我们玩一趟,顺便也了解了解什么是曲艺,什么是相声。你有工夫就到天乐,来看看。我们的演员正在天乐演出。” 今天,刘婉华来了。 刘婉华也有很多的故事。 刘婉华出生于1944年。父亲是民族工商业者(新中国成立后是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委员)。他为人正直,不赌不嫖不吸烟甚至滴酒不沾,没有一点儿不良的嗜好。结婚后,妻子一连给他生了四个女孩儿。中国的传统观念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说。何况他也希望能有儿子来继承家业。依当时的社会情况,依他家的经济状况,他完全可以纳一房甚至两三房的妾,为他生子。但他没有再娶,而是娶一而终。他很爱学习,小时候在私塾所学过的知识,显然不够用,于是他开始学习英语和化学。当然是为了他的事业。除了工作,他唯一的嗜好就是看京剧。他看过四大名旦的戏,看过四大须生的戏。女儿沾了父亲的光,经常随他去中国大戏院,去新华戏院看京剧名家的演出。父亲正直,母亲贤惠。出生在农村的母亲有着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尽管她家有几名佣人,然而她能干的活计绝不支使佣人去干。一根针条线缝制出了孩子们身上的衣裳。丈夫喜欢穿的中式服装,都是她亲手做的。她是一位阔太太,又有谁能够想到她经常纳鞋底,给孩子们做鞋穿呢? (一对年轻夫妻 魏文亮刘婉华) 刘婉华家的条件很优越,住在承德道上的一幢小洋楼里。房子当然是非常的讲究,菲律宾木的地板总是油光铮亮,半人多高的护墙板上没有一点点灰尘。她家有辆小汽车,就是她和姐姐上学也有专车接送。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很容易产生一种优越感。但她没有,她所继承的是父亲的正直和母亲的勤奋。她上中学时,学习很出色,在班里总是前几名。而且她很喜欢文艺,学校有什么活动,比如开学典礼举行升旗仪式,总是她当司仪。1959年,刘婉华中学毕业了。一些专业的文艺演出团体来她所在的第57中学挑选演员,她同时被海军政治部歌舞团和河北省选中。应该说她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可是她太希望快一点进文艺团体了。先接到了河北省的通知,尽管父亲母亲不希望她干文艺这一行,可还拧不过她。于是,只有15岁的刘施华只身一人来到当时河北省省会的所在地保定市,成了歌舞团的一名演员。 初进歌舞团,团领导根据刘婉华的嗓音条件,决定让她搞声乐唱歌剧。但,时过不久就有了变化,在练功的时候,她很刻苦,而且腰腿也好,前踢腿、后踢腿都能踢到头部。她虽然只有15岁,可她的个子比较高,腿也长,身材又苗条。于是领导安排她进了舞蹈队。跳西藏舞、跳蒙古舞、跳孔雀舞、跳春到茶山……只要跳群舞,她都是领舞。 除此,她还兼着报幕员的工作。小荷初露尖尖角,应该说她是很有发展、很有前途的。然而,就在她风华正茂、蒸蒸日上的时候,她病倒了。那是在困难的度荒时期,由于缺乏营养,练功的强度又很大,她患了肝炎。很是可惜,歌舞团就要去全国巡回演出了,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个人留守在保定市的团部。 人就是这样,或许是因为一次小小的变故,就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是的,刘婉华就是这样的。这期间,她很意外地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著名的画家黄胄,一个是木刻家艾炎。 那是1961年6月的一天,刘婉华正在宿舍里看书,歌舞团一位负责后勤工作的副团长叩响了她住的宿舍的门。在副团长的身后,站着一位中年女同志。原来这女同志姓张,是河北省文化厅的。女同志看见了刘婉华放在床上的书,问:“《红旗谱》,小刘,是你看的?” 刘婉华点了点头:“嗯。” “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 “梁斌。” “好看不好看?” “当然好看了。” “这本书的插图是谁画的,知道不?” 刘婉华摇头:“不知道。” 《红旗谱》插图是谁画的?团长找刘婉华什么事?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