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影视产品普及的年代里,动画片以其形象性、娱乐性、教育性等独特魅力,带给儿童动感十足的视觉享受,已成为伴随每个孩子成长的伙伴。 但不容忽视的是,孩子们看动画片,往往在一番热闹和狂欢之后,只记得动画片中的情节、景物、画面,而对其中人物的语言,却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更不用说整个故事的意义和精神了。看动画片就是看热闹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过度娱乐化冲淡了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给儿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媒介和内容,影响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那么,家长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动画片?怎样才能发挥动画片的引导和教化作用?第二生命形态学“页颂动画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页颂动画”按照“有现实性而非虚拟夸张,有教育指导性而非无稽笑料”的原则,从成百上千部动画片中,选取了《小熊猫学木匠》《马小虎》《小蝌蚪找妈妈》等一系列贴近儿童生活的动画片。朴实的卡通形象、简单的故事结构、丰富的水墨画元素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不仅符合儿童的审美和认知范畴,更蕴含着深刻的精神价值与教育意义,很容易唤起他们心灵的共鸣。 其中,《小熊猫学木匠》和《马小虎》两部动画片,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能找到与自己相对应的那份愉悦与感悟。 《小熊猫学木匠》说的是小熊猫跟熊猫爷爷学做木匠活,刚学了点皮毛,就按捺不住想出去当木匠,却因为学艺不精,在为长颈鹿、大象、猴子修理家具中,闹出了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故事虽短,却耐人寻味,孩子也从中会悟出“浅尝辄止难成事”的道理来。对父母而言,无论是警戒教育孩子,还是提醒自己都非常朴实有用。 《马小虎》中的马小虎,凡事马虎,最经典的片段是计算自己的身高时,一个小数点让他一会儿13米高,一会儿0.13米,并为此吃尽苦头……一番痛苦经历下,马小虎知道马虎的不对,然后改正了坏毛病。看这部动画片,孩子们会在马小虎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谁没有过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的时候呢? 通过“页颂动画”课堂讲述妙趣横生的故事, 引导儿童通过体验去感知其中的道理和意义,为孩子注入成长的力量,以收获父母希冀的幸福密码,这正是“页颂动画”所要传递的智慧。 事实上,在“页颂动画”课堂陪伴孩子,也是在快乐中一起“悟道”的过程。 古往今来,凡为文者无不讲究“文以载道”,动画片也不例外。文既载道,自然可观。但不以实践应用为目的的“悟道”,往往容易陷入“玄谈”而失去学习的意义。“页颂动画”让儿童理解动画片中的道理和意义,不是硬塞给他们,而是通过他们喜欢的童趣方式,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内化成认知。这有赖于“页颂动画”在课程设置上的两大环节:一是提问环节:由家长引导孩子有序思考,让孩子有条理地说说动画片中的“道理”和思考过程。二是作业环节:让孩子找一些生活中类似动画片中的的现象或事物,使学到的知识和感悟有对应的用途。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产生什么效应?让我们走进《小蝌蚪找妈妈》课堂,从孩子们的收获中寻找答案吧。 《小蝌蚪找妈妈》以“谁是我们的妈妈呢?”为线索,讲述了一场有趣而感人的寻亲之旅,小蝌蚪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青蛙,孩子们除了了解青蛙的成长史,还需要参透故事中隐含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不放弃”精神。这是提问环节引导思考,孩子得“道”的过程。 接下来的作业环节,让孩子寻找生活中类似“不放弃”的现象或事物,这是孩子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内化成认知的过程。 孩子们的联想是丰富的:藤蔓“不放弃”,努力攀爬,长到与大树同样的高度;蚯蚓“不放弃”,虽无爪无牙,却一样拥有自己的窝穴;小蚂蚁也“不放弃”,将体积比自己大得多的食物搬回家……丰富的联想所及的每一个知识点的背后,都是一个层面的学识,无形中打开了看世界的视野。由小蝌蚪到藤蔓、蚯蚓和小蚂蚁,这种由此及彼的探究,如同玩“多米诺骨牌”,孩子在一次次满足与不满足的激励里,悄然提升的还有他的学习力,完全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而这种能力,正是孩子学习生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有位王悦嘉的小朋友看过《小蝌蚪找妈妈》之后,将“不放弃”的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做语文脑第六课“草地探足”时,面对草根难挖的困难毫不退缩,还鼓励妈妈说“我们‘不放弃’,大人挖6棵,我也挖6棵”。这说明,“不放弃”的精神已化为这位小朋友的一种品质和战胜困难的力量。这是孩子一种难能可贵的内在成长力量! 孩子的明天,始于今天每一个脚步丈量。儿童时代是最美的,而其成长的80%的信息是通过视听途径获得的。陪伴孩子观看优秀的动画片,不仅能给孩子学科知识上的积累,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使孩子获得许多间接经验,促进心智方面的更大成长。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愿家长和孩子们在“页颂动画智慧”陪伴下,同样收获一个金灿灿的成长季节! 作者简介:魏建华 男 山东高密人 现供职于潍坊乐智苑儿童心智培育中心 |
|
来自: 暗香盈袖xti2zp > 《待分类》